黄花岗起义前的绝地筹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hen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9年4月初,孙中山的告急信飞至他的同志、中国同盟会马来亚瓜拉庇劳分会会长邓泽如手中。
  “弟处已绝粮矣,而办事要人,尚有十余人在此相依,而日内又有安徽省与熊成基起事之同志炮兵队长管带洪承点等来星(新加坡),皆不能不招呼。故暹仰二款未到之前,尚须三百元(叻币,英殖民政府发行的货币,下同),乃足支月内之用,此又不得不恳足下等供给一月之费。”
  因为有一批国内起义失败撤出的官兵需安顿,而预计的泰国和缅甸汇款还没到,彼时,孙中山捉襟见肘,已经要揭不开锅了。
  
  “这些信一多半都是要钱的”
  邓泽如,广东新会人,早年家贫,19岁跟兄长下南洋谋生。他从割胶工干起,后得到南洋富商陆佑的赏识,成为账房先生。此后他开锡矿,种橡胶,开文具店和杂货店,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拥有了500多亩橡胶园和多间店铺。到辛亥革命前,他已成为马来亚瓜拉庇劳华人圈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富足的日子并不能使邓泽如内心平静。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久侨海外,习见侨胞日受不平等待遇,知由于国势之不振,而满族之歧视也,慨然思所以拯之。”
  1906年,37岁的邓泽如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成为孙中山的坚定信徒。
  也就是自1906年起,孙中山将他的革命运动基地,从日本转移到了南洋。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共领导了10次起义,其中有8次以南洋为指挥中心。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四处奔波,联络革命志士,筹措款项。
  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后,孙中山派汪精卫手持他的亲笔函,从越南到马来亚去找邓泽如筹款,恰逢邓泽如出门在外,就留了一个字条给他。
  百余年之后,邓泽如的儿子邓光商在北京的寓所里轻轻地打开一个纸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里面保存着当年汪精卫的亲笔:“来访不遇。拟明晨再来,祈少待为荷。精卫。”
  “汪精卫没有等到我父亲,就走了。我父亲回来后听说这事,一直追汪精卫追到了新加坡才追上,那次他给了汪精卫几千元。”邓光商说。
  这开启了邓泽如大量资助革命事业的序幕。从此,他与孙中山之间来往信札不断。“今天看这些信,一多半都是要钱的。”邓光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邓泽如细心地保存着这些信件。虽然只念过三年私塾,但他天资聪颖,又写得一手好字。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他把与孙中山之间的往来信件汇编成书。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不难理解,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日子里,革命事业曾陷入怎样的困窘,而海外华侨又是以怎样的热情捐款支援革命,以致孙中山有“华侨乃革命之母”之叹。
  1909年4月中旬,就在孙中山向邓泽如发出告急信不久,邓泽如的汇票寄到了新加坡,5月,又有50元邮票寄到。1910年八九月间,又陆续寄去一千多元。
  孙中山在给邓泽如的信中感叹道:“近况如此,真为大事进行之大阻滞也。幸尚有热心如兄者,否则吾等不免有坐困此地之虞矣。”
  
  “卷土重来”的庇能会议
  1910年7月11日,孙中山从日本抵达新加坡,8月转往马来亚的庇能(即槟城),在四间店街租下住处。他把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从新加坡迁至了庇能,决心要以庇能为中心,筹备一场破釜沉舟之战。
  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历了9次反满起义的失败。最后的一次,发生在当年2月,革命党人倪映典策动广州新军起事,起义失败。倪映典壮烈牺牲。
  一次次的失败,让部分革命党人情绪消沉。而这时孙中山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资助革命党的资金来源,日见枯竭。以往历次起义,新加坡华侨为孙中山捐款甚多,但是现在,他们甚至难以为孙中山筹措出去欧洲的路费。
  革命党人的内部纷争也让孙中山深感头疼。在日本和新加坡,同盟会内部都出现了裂痕。但在马来亚,会员们对他仍是忠心耿耿。
  11月,孙中山在庇能四间店街寓所召开了庇能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等,邓泽如以芙蓉分会(芙蓉即瓜拉庇劳所属森美兰州之首府)代表的身份出席。
  会上,孙中山提出,要搞一次新的大行动,在华南“卷土重来”。这次行动,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汲取了以往起义准备仓促、资金不足的教训,会议为此次行动定下筹款目标:新加坡、马来亚等英属殖民地,5万;印度尼西亚等荷属殖民地,5万;越南等法属殖民地,3万。孙中山说:为这场破釜沉舟之战,“款项多一分,则筹备足一分!”
  此时,革命刚刚遭受了一连串失败。当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4月,汪精卫在北京刺杀摄政王未遂被捕。党内财政又陷拮据,光是安顿撤下来的革命流亡者就已经让财政“力穷”。据邓泽如后来回忆,会上同志们对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众有忧色”。
  而在这时候,孙中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坚强意志和超强鼓动能量。他对大家道:一次失败不足气馁。我以往经历的失败,比今天更困难百倍。今天我们党虽然穷困,但革命风潮却比以前更甚,华侨的思想已开。从今以后,我所担心的只是我们无计划无勇气。“现在因新军之失败,一般清吏,自以吾党必不敢轻于再战,可以高枕无忧,防御必疏吾党同志,果能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事,则克复广州,易如反掌。广州已得,吾党既有此绝好之根据地,以后发展,不难着着进行矣”
  “孙中山的此一演讲对于大多数与会的革命人士具有绝大的冲击力量,使他们对于革命开始恢复信心。”华裔学者颜清湟在他的《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一书中这样评论。
  会上,革命党人们甚至定下了打下广州后进军全国的路线图:曾在湖南兴办华兴会、人脉甚广的黄兴,统一广州的军队,出湖南,趋湖北;曾任南京新军统领的赵声,率部出江西,直取南京。
  
  绝地筹款
  庇能会议后,孙中山打算遍游南洋亲自筹款。但是,荷兰殖民政府不允许他进入印尼。接着,英国殖民当局又令他离开马来亚。他只得再次离开南洋,取道欧洲赴美。筹款重任只能落到邓泽如、胡汉民等人身上了。
  然而募款绝非易事。
  根据学者颜清湟的研究,南洋华侨中最支持革命的,是其中下层阶级。但他们虽然热情,却财力有限。而富有华商们对革命多持冷漠态度。
  当年孙中山看中邓泽如与富商陆佑的特殊关系,曾让邓泽如劝他捐出10万元,回报是革命成功后云南矿业10年的开采特权,但即使这样,也未劝动陆佑。
  孙中山还想过各种办法筹款。他曾在美国旧金山设立了一个“革命公司”,华侨可入股,每股为200美金,革命成功后可以折算现金,并可支付红利。1907年9月,他在给邓泽如的信中许诺,凡助款者必厚利偿还。后来,他更开出4倍偿还的条件。但似乎这些办法都未吸引到什么大款。
  为广州起义而进行的这次募款,为掩人耳目,以“中国教育捐”的名义进行。胡汉民在新加坡,邓泽如在马来亚,同时筹款。
  邓泽如在整整两个月时间里,马不停蹄跑遍马来亚大小16个城市,沿门劝捐。“周历南洋,东讲西说,劝捐募款,常数日数十日不归。”
  但是募款的第一阶段相当不成功。胡汉民在新加坡劝捐时,召开筹款会议,有人却避而不见。他们曾去一户富商家里做工作,整整两个小时的劝说后,只得到20元。
  近一个月时间过去,他们募到的钱款总数不过12000元,离5万元的任务相差甚远。刚从缅甸募款回来的黄兴,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黄兴对邓泽如等人说:现在荷属殖民地的5万元看来靠不住了,英属殖民地的5万元如果也不能达到预定目标,全局就面临瓦解。我也不打算回香港了,干脆继汪精卫之后,再做一次牺牲生命之举,以暗杀来醒国人!言毕当场泪下。
  农历11月29日这天,离家已经一个多月的邓泽如回了趟家。第二天,黄兴也从马六甲、芙蓉等地辗转到了邓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