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立场发现问题,以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ua87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
  运算律是小学数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学生学习数与代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的学习中已对运算律有所渗透,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其实是思维的直觉、初步的感知,尚未到达认识的明确,理解的透彻,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激发这种潜在的认知,突显它、表达它,使学生的“知”实现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坚定一个立场——儿童立场
  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本课的设计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年龄层次、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方式、兴趣需要等实际水平出发,按照儿童心灵特有的形式和规律去指导他们的发展。
  2.贯穿两条主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变与不变”
  数学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试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加法运算律”的本质理解。这是一条始终贯穿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也是一条明线。
  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数学知识、数学现象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抑或伴随着流传百世的数学佳话,抑或饱含着生动且富有哲理的智慧。加法运算律背后就饱含着“变与不变”的数学智慧和思想。因此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明线的背后试图设计一条若隐若现但又时刻伴随教学活动的暗线:“变与不变”。
  3.深化三个步骤——猜想、验证、结论
  学生只有经历了有根据的猜想,才能在学习中大胆假设。只有让他们学会并掌握各种验证方法,他们才有本领证明自身的猜想,猜想也才能真正地发挥科学价值。他们只有学会了概括结论,才会明了结论的得出要经历怎样一个探究的过程。本节课试图从学生视角出发指导学生合理猜想,在验证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归纳结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1.口算铺垫——都是江南旧相识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虽然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运算规律,但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在课始就唤醒基本的口算经验。另外,从学生情绪体验的角度来说,口算抢答也是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式。
  2.教学加法交换律——似曾相识未相知
  (1)发现规律
  比赛方法:两个小组各答5题,算式出现即可答题,报出全部正确答案则计时停止,用时短的小组获胜。
  18 27
  27 18
  46 35
  35 46
  39 26
  26 39
  43 38
  38 43
  62 29
  29 62
  通过不公平的分组口算比赛来创设冲突、聚焦关键、激活经验,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解释规律
  这儿有两组图形(出示例题图),左边28位男生在跳绳,右边有17位女生在跳绳。教师让学生们借助这幅图来解释:“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并举例说明。
  本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事例对规律进行合乎情理的说明,并引导学生转换情境重新说明,让学生深入感受规律的合理性、可靠性。
  (3)表达规律
  在学生广泛举例、解释说明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归纳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至此,学生对加法交换律从原有的“似曾相识”达到了“相识又相知”的地步。
  3.教学加法结合律——剪不断,理就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内在联系紧密,原理相通,教学中可由此及彼。在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充分的表达、合理的解释之后,从“运算种类”和“加数的个数”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推理对规律进行拓展。
  (1)引发猜想
  教师在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后提问: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由此出发,你们还能提出什么猜想?而后教师把学生的猜想分成两类:从运算种类和加数的个数出发引出的猜想。
  (2)验证猜想
  从运算种类出发引出的猜想(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要求学生举反例验证。并向学生说明乘法交换律则以后再作专门研究。
  从加数的个数出发引出的猜想:三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要求学生们举一组三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例子,在其中选取6个算式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接着以教师的算式“36 47 53”为例,任意交换加数位置用递等式算出结果,再通过小组交流、班内交流,归纳出:6个算式结果相等,说明猜想正确;从计算过程中发现53 47 36(或47 53 36)的计算最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加数,同样的计算结果,为什么53 47 36的计算最简便?如果不改变三个加数的位置,又要先算53 47,有什么办法吗?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加数的位置没有改变,只是改变运算顺序,这就是单独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照样子写一个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
  3.归纳结论
  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说说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含义。
  4.回顾反思——蓦然回首,明月清风
  从口算比赛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又从加法交换律引发各种猜想,再到得出加法结合律,回顾前面的学习历程时,学生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回首探究运算规律的过程,也许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5.巩固提升——知人知面要知心
  在没有人为拔高难度的基础上,通过书上的两组练习依据加法运算律填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加法运算律进行辨析,促使学生对新知不断内化、不断建构。
  6.延伸拓展——山映斜阳天接水
  通过“3 3和2 4”的实例欣赏(巧解美国金门大桥堵车问题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合理变换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加法运算律背后其实也饱含着“变与不变”的智慧和哲理。
其他文献
当前的学校教育管理在绩效工资与教师下乡支教、交流的新形势下变得尤为被动。学校师资的大幅波动,课时、工作量的增多与工资的“不增”成为广大教师情绪波动以及从教积极性不高的源头,学校管理显得“呼吸沉重”。如何扭转这一“乾坤”,使学校管理稳中求胜呢?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将成为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石,而保证制度执行将成为依法治校、提高管理绩效的前提。但制度既为“磐石”,必有它的“硬度”,如果管理者再予以
《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分数教学一直是高年级教学的重头戏。对一线教师而言,分数的教学有很多需要追问和深思的问题。笔者前不久聆听了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情景再现:  【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引起冲突  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帮他们分一分食品吗?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让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称为平均分。蛋糕怎样平均分
本季T台重新定义了裸妆,它依旧经典,却比上一季更显成熟、更精致。不再是只有天生丽质才能拥有的无妆感造型,让每个人都可以驾驭。   摄影:JAMES COCHRANE   一点颜色   裸妆,必须什么颜色都不能有吗?才没有这回事!这一季,重新定义的裸妆是乍看没有亮眼颜色的突袭,但是细节间却有裸色系各个颜色的相辅相成。看J.W.Anderson,模特的脸如在月光下,水嫩而闪着微弱的光泽。等一下,仔细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含量极高的课程,其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促使学生品德形成与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看到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教学“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公共通信平台应运而生,人们似乎也越来越热衷于微表达,诸如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写作形式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开来。通过“微写作”即时性地描述评议,人们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诉心情,记思想,谈感受。也许因为“微写作”具有即时、短小、精练的特点,所以,更容易激发个体的写作欲望,更容易捕捉内心深处的涟漪,从而使写作变得更容易亲近。  我想,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微写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从冠誉“江苏省实验小学”起,便一直志存高远,强毅力行,不断超越。  一、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航标  在创建江苏省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感到绿色教育所蕴含的“民主、平等、和谐”等元素正是学校迫切追求的办学理念:只有文化兴校,才能让学校拥有至远境界,从而高瞻远瞩,不断成长;只有文化育人,才能更好地启人心智,从而颐养心性,萌催性灵;只有文化立魂,才能让学校底蕴厚重,进而风鹏正举,极目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数形结合思想作为一种策略,必须依靠一些具体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具体说来,在解数学问题时,可以设法把条件、问题以及他们的数量关系反映在各种图或表格中,借助直观的图进行分析、推理,寻找解题途径。笔者下面的教学片段,就是借助长方形、正方形,来反映问题涉及的事物的数量关系。  师:出示算式: 。  你能用什么方法迅速得出结果?  生:通分,答案是。  师:出示算式: 。  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析与思考]  解决问题通常是从事情的开始状态,根据将要发生变化的现象,推断其结束时的状态。而倒推是从事情的结束状态,联系已经发生的变化行动,追溯其起始状态。学生比较喜欢用第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但有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倒过来进行思考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倒过来推想”即“倒推”。  课本主要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倒推的策略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10~12页  课前准备:用教材第121页的材料做一个圆柱。  片段一:  师:课前老师安排大家用教材121页的材料做一个圆柱,做得如何呢?请摆放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  生摆放做好的小圆柱。  师:漂亮。你能说说是如何做成的吗?  (生口述做圆柱的过程)  师:通过亲手“做”圆柱之后,你对圆柱有哪些认识?  生1:圆柱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
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课堂是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布鲁姆语),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可以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对于评价的改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