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2007年岁末,浙江省博物馆举办“钱江流韵——钱镜塘捐献元明清钱塘名家书画作品展”。走出展厅,还有很多人追问十六根金条和一幅画的故事,祖父留下的许多书画艺品和鉴藏故事,至今让我们晚辈心怀激情和感恩。
十六根金条购藏并捐赠的一幅画
垂钓为文人画家常用题材,或寒江独钓,或溪岸垂钓,但垂钓者多半非真钓也,而是寄予文人的一种野逸情怀。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在《青溪》诗中写道:“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王维暗用东汉严光隐居不仕,在富春江垂钓的故事来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生活的心境。孟浩然也有诗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借此表达自己的报国出仕情怀。祖父花16根金条购藏并捐赠的这幅画也是与垂钓有关。《陈元龙竹屿垂钓图》(纸本,132×44.6厘米),为清初王所画,经严桂荣先生重新装裱一新并请吴湖帆、张宗祥重新题跋后捐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据说,转让这幅画的刘海粟先生听说祖父捐出此画,真是又惊叹又激动,并对祖父说:“我真佩服你了。”或许由当初的不肯转让,刘海粟突然意识到一个收藏家豁达的心胸,也许是人生的彻悟。因为此前,祖父已表明自己购画的心迹:会好好善待这幅画。他没有食言。而这幅恬淡清雅意境的绘画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这幅画与以下几个人发生了很重要的关系。
一是画的作者王石谷。王石谷(1632-1717年),名,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嗜画如命,运笔构思,天机迸露,非时人可比。清圣祖康熙曾命他主笔《南巡图》,并御笔亲赐“山水清晖”四字。他的画作正如他自己所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幅《垂钓图》是王石谷66岁时所作,笔意老辣,随意天成。画中万竿修竹,水面平静,几座茅舍隐约其中,一老翁静坐垂钓,似有“钓翁之意不在鱼”之情状。
一是画中主人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又号高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榜眼,入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谥文简,人称“陈阁老”。工楷书,师赵文敏、董华亭。据说圣祖曾命其大书一幅,颇为欣赏,于是御书阙里碑文赐之。王石谷虽比陈元龙大,两人同为康熙朝得力人才,一为宫廷画家,一为重要官员,且都曾陪康熙皇帝南巡,也都亲受御赐,自然两人关系甚好。陈氏家族在当时显赫一时,誉为“一门三阁老,五部六尚书。”陈元龙之所以请王石谷作此画,在画家有题记:“竹屿见垂钓,茅斋闲读书。孟襄阳(注:唐代诗人孟浩然)句也。御笔(指圣祖康熙皇帝)曾书此诗以赐。窃爱此二语意味深长,因嘱王山人石谷作图,以志他年乞身泉石,歌咏太平,读罢钓间,毋忘君赐之意。甲申四月,以亲老告归,栖于子舍三载,于兹颇得闲居之乐。展阅此图,开怀于隐厅,几万竿修竹,数椽茅舍,可遂初心,与此图相印证也。康熙丙戌秋日,陈元龙识于爱日堂。”
一是收藏者刘海粟。刘海粟(1896-1994年),原名,字寄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有斋号艺海堂、游天阁。江苏常熟人,自幼喜好书画。据说,他收藏的东西,一般不轻易出手,大多在家临摹自学。这幅《陈元龙竹屿垂钓图》就是刘海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才转让给祖父的。那祖父为何要花如此重金购得这幅画呢?这才是我们感兴趣的地方。我想,祖父心灵深处必有一种情感和责任,也许,这不是简单的乡情,这种情感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为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情况下,祖父毅然花重金买下这幅画,而且慷慨捐赠,这背后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这件作品本身和美术史。当然,祖父的这一做法也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真诚的道理:黄金有值,乡情无价。
祖父生于1907年,世居浙江海宁。原名德鑫,少时名锦棠,字镜塘,号鹃湖渔隐,晚号菊隐老人,以字行。远祖可追溯到五代吴越王钱(852-933年)。前辈均善丹青翰墨,富书画收藏;深厚的家学和翰墨浸润赋予了他超常的艺术禀赋,他一生笃爱金石书画,集搜罗、鉴赏、著录、研究、保护于一身。抗战时期,他舍弃家中田产,仅携画避居上海,这些画中就有国之重宝——五代徐熙的《雪竹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从26岁怀揣两千大洋闯荡上海书画古董界,祖父半个世纪的书画鉴藏生涯,金石书画过眼5万余件,上迄唐宋,下至近世。宋代“苏黄米蔡”,明代“沈文唐仇”,清代“四王”、“扬州八怪”、任伯年,当代张大千、吴湖帆、陆俨少等应有尽有。从1956年起,祖父就陆续整理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广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海宁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书画作品约3900余件。祖父生前好友张宗祥先生曾题词:收拾故乡旧文物,半生辛苦重钱郎。
沪上成就鉴藏事业
祖父收藏书画与别的收藏家不同,除了他的眼力、学识、胆识、经济实力外,他爱画、惜画的精神格外令人敬佩。1978年的一天,得悉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要将八大山人的《大别方丈铭》带回大陆重新揭裱,为求先睹为快,祖父直奔他府,在品鉴过后感叹过瘾,称赞“真乃八大精品之极”,还合影留念。他买画不管画有多破、多烂,只要有价值,都买下,然后花重金用上等材料精心修复装裱。严桂荣,比祖父小十几岁,1921年生,江苏镇江人,好书画。14岁便来上海闯荡,拜潘德华先生门下学裱画。祖父收藏的书画基本上是严先生装裱的。藏画的最终目的是护画,使之得以传续,而裱画则是护画的重要手段。严桂荣20岁时就认识了祖父,严先生传承的是严谨的“扬帮”裱画精神,而祖父独具慧眼选择“扬帮”的裱画传统,正是基于扬帮的裱画理念和保护古代绘画的精神。书画收藏和书画装裱,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祖父收藏的绝大部分书画就是在严桂荣的帮助、联系下促成的。
祖父与沪上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陈巨来、刘海粟、唐云、叶露渊、郑逸梅等也交情甚厚。在收藏界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也与沪上收藏鉴定家吴湖帆(1894-1968年)并誉为“鉴定双璧”。在祖父收藏的书画中,有很多吴湖帆的题鉴和跋记。祖父不仅精于鉴赏和收藏,还将书画收藏与生活情趣结合起来。当时祖父住在沪西茂名南路一幢楼上,明亮舒敞。四壁挂满书画。他的悬画,往往按着季候,不断变换。如梅花盛放时,他就悬挂许多梅幅,且多为明清人的杰作。在他的庭院中,杂栽盆花供置几案,使画中的花与盆中的花相映相亲,顿使室中充满着春的气息。夏秋季节,他就将莲、菊、山茶、松竹等盆栽,配着映时的丹青妙迹。并邀请当时书画名流赏玩,开襟清话,其乐陶陶。
慧眼识“范宽”
文物艺术品的鉴定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实的艺术基础。20世纪前期的上海,收藏之风大兴。富有的商人、银行家和企业主是收藏的主要力量。祖父收藏金石书画,眼力很好。郑逸梅在《珍闻与雅玩》中这样描述他:精于鉴赏,古今名迹,经过他的法眼,能立辨真伪,这作品是早年的,中年的,晚年的,一无爽失。
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一带,古董店铺栉比,文人商贾群集,祖父也常光顾。为了收藏方便,他自己经营了一家古玩店铺——“六莹堂”。一次,祖父凭着职业的敏感和好奇,慧眼识“范宽”,给中国美术史增色不少。当一张发霉且破败的烂画放在祖父面前时,他仔细审视画的颜色、构图、用笔等特征,暗自庆幸,断定这就是北宋范宽的真迹《晚景图》。并自信地解释说:“你们别看这幅画很破,可是北宋大家范宽的真迹《晚景图》,是稀世珍品。从它的纸质和墨色看为宋代无疑,从他的运笔和构图可断定是范宽的作品。”祖父对这件作品的流传也了如指掌,他说:这件作品最早是由明代严嵩家收藏,后因抄家流入宫廷。入清以后,被毕秋帆家收藏,因抄家又流入了平湖葛家。抗战时期,此画又遭厄运,被日伪抄云之后,下落不明。想不到又出现了,真是奇迹!范宽,是北宋时期代表画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本名中正,字仲立,性情温厚宽度,故人称范宽。他以山水而名,宗李成、荆浩。时人评价:“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气势恢弘,是宋代“卧游山水”的代表之作。
尺牍收藏 震惊世界
何谓“尽牍”?牍为古代书写文字所用之木片,是木简中的一种,长约尺许,故曰“尺牍”。后来又称公文为“文牍”,书札为“尺牍”。早在《汉书·陈遵传》中说:“略涉传记,瞻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弃以为荣。”刘宋虞在《论书表》中云:“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从尺牍的艺术形式看,尺牍是一种方便流通的书画艺术形式,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它有率意性,而无规范,因此,从艺术的角度更有个性和欣赏性。而且,从史料的角度,也更有真实性,它能体现书写者的真性情。
祖父的尺牍收藏,集有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至崇祯朝(1628-1644年)15个王朝、跨时240余年的明贤共400余人,一共有600余开,其中包括王侯将相、忠烈奸佞、文人墨客等无不具备。其中有明代王子朱芝佤,宰相温体仁、严嵩,大学士徐光启,以及尚书毛科、傅瀚、闵、梁、韩重、侣钟、王时中等,书画家文徵明、沈周、董其昌、李流芳等,文学家归有光、屠隆、王世贞、臧懋循等,还有收藏家兵部侍郎范钦等。祖父收藏的明人尺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人只收书札一通,不重复。当然,这也是祖父收藏尺牍的独到眼光和珍贵的价值所在。
祖父收藏的这些尺牍,不仅仅是将这些搜集在一起,而是进行了严密的考证、著录和题跋。参与考证的是浙江嘉兴人倪禹功。倪禹功(1911-1964年),比祖父年长,为祖父好友,长期寓居上海,好丹青,翰墨山水自成一格。也善鉴赏,曾搜集整理了大量中国古代书画的资料,著成《嘉秀近代画人搜铨》等书。20世纪50年代,倪禹功将祖父收藏的尺牍一一整理考略,著录于边栏。同时,书画家张石园(1898-1959年)先生欣然为此册题签。后请严桂荣先生以上等绸缎封面和名贵紫檀镶框重新装裱,皇皇20巨册。他的价值,正如傅熹年先生所说:“这套册页搜罗明代名家信札手迹很完整,其中不乏有珍稀信札,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文史价值更高!”陈智超先生说:“这些书信可补《明史》之漏者不少。”蒋梦桦先生说:“20册,400余人,可谓明代仕宦大全;400余通书札,是性格、流派各异的明代书法汇编;600余页各色瓷青牙花豆版笺纸,是明代不同时期造纸技术的集成,是一幅反映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生活长卷。”时人还这样评论:“祖父所收藏的文物,其真实性、可靠性都很高,它为明代书法鉴定提供了可靠的鉴定标尺。”2002年北京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以99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立并保持着这一领域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鉴之有方,藏之有道
作为书画家,祖父曾与张大千过往甚密,情趣相投;作为鉴定家,他与吴湖帆堪称沪上“鉴定双璧”;作为收藏家,他与工商巨子刘靖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被誉为“收藏之富甲于上海”。也成为那个特定年代上海收藏界的一道风景。
文物艺术收藏,最重诚信。故“印”、“信”二字连为一体。藏之有道,献之有益。这是文物艺术收藏的基本原则和价值体现。我国的书画家自古就非常讲究用印,像齐白石先生就被称为“三百石印富翁”,但他的印多为私印、字号印、斋馆印、闲印。收藏家的鉴藏印是鉴定书画真伪的一种重要旁证,《上虞帖》就是南唐用的一方“内合同印”,表明流传之序,确定其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前辈收藏家项墨林、安仪周等收藏家的鉴藏印,在后人鉴定书画时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祖父的鉴藏印对20世纪以后的书画收藏也显示了其重要的价值,对后人而言,不仅仅是鉴藏书画真伪的参考价值,也体现了一个书画鉴藏家的人格品节、德信、气质和人生轨迹。
祖父会根据自己收藏书画的不同类别,将书画家的作品以及自己对藏品的珍爱程度,一一鉴别分析,采用了形式各异、内容别样的收藏印。祖父的鉴藏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模糊收藏,如“镜塘审定”、“镜塘藏古”、“镜塘心赏”、“镜塘平生珍赏”、“海昌钱氏图书”、“海昌钱氏数青草堂珍藏金石书画印”、“己未秋日重归镜塘”、“数青草堂供养”等等;一类是专题收藏印,或以题材为重,或以人物为主,或以地域为特点。如“镜塘藏扇”、“镜塘藏荷”、“钱镜塘珍藏乡贤经籍印”、“海昌钱镜塘收藏明贤尺牍印”、“钱镜塘鉴定任伯年真迹之印”、“钱镜塘审定吴湖帆真迹”等。他的众多印章,朱文、白文、书体不同,章法各异,印风有的工稳方正、气息平和,有的法度森严、布局工谨,有的清新明快、刀法洒脱。而篆刻这些印的作者,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沪上知名篆刻家,如唐醉石、高络园、陈巨来、王个、谢磊明、钱君、高式熊等。
祖父为人谦恭、随和慷慨。祖父堂兄钱君回忆说:1963年,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他就捐献了名家作品数十件,其中也有名家印24件,包括文鼎、吴昌硕、曹世谟、赵之琛、王大昕等的手刻。我想这也弘扬了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学术宗旨。而祖父自己也是西泠印社社员。祖父这些众多的风格各异的名家印章曾经钤印在数以万计的古代书画上,印证着一个老人搜求、鉴赏、鉴定和珍藏书画古籍所付出的毕生心血,映照着祖父一生人淡如菊、胸阔似海、赤诚奉献的精神。
编者:
2010年11月5日至6日,第二届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延续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传统,组委会发布了三大册大会文献。《大会论文集》共收录文章82篇50万字,分为理论篇、鉴定篇、门类篇、市场篇等专题。
我刊将从这些论文中陆续遴选优秀的文章进行刊登,将这些从不同角度展现华人收藏家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方面的经验体会和研究成果分享给读者。在此,特别感谢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的支持,也向论文集的作者们致以衷心的谢意!(责编:唐陌楚)
十六根金条购藏并捐赠的一幅画
垂钓为文人画家常用题材,或寒江独钓,或溪岸垂钓,但垂钓者多半非真钓也,而是寄予文人的一种野逸情怀。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在《青溪》诗中写道:“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王维暗用东汉严光隐居不仕,在富春江垂钓的故事来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生活的心境。孟浩然也有诗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借此表达自己的报国出仕情怀。祖父花16根金条购藏并捐赠的这幅画也是与垂钓有关。《陈元龙竹屿垂钓图》(纸本,132×44.6厘米),为清初王所画,经严桂荣先生重新装裱一新并请吴湖帆、张宗祥重新题跋后捐给了浙江省博物馆。据说,转让这幅画的刘海粟先生听说祖父捐出此画,真是又惊叹又激动,并对祖父说:“我真佩服你了。”或许由当初的不肯转让,刘海粟突然意识到一个收藏家豁达的心胸,也许是人生的彻悟。因为此前,祖父已表明自己购画的心迹:会好好善待这幅画。他没有食言。而这幅恬淡清雅意境的绘画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这幅画与以下几个人发生了很重要的关系。
一是画的作者王石谷。王石谷(1632-1717年),名,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嗜画如命,运笔构思,天机迸露,非时人可比。清圣祖康熙曾命他主笔《南巡图》,并御笔亲赐“山水清晖”四字。他的画作正如他自己所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幅《垂钓图》是王石谷66岁时所作,笔意老辣,随意天成。画中万竿修竹,水面平静,几座茅舍隐约其中,一老翁静坐垂钓,似有“钓翁之意不在鱼”之情状。
一是画中主人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又号高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榜眼,入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谥文简,人称“陈阁老”。工楷书,师赵文敏、董华亭。据说圣祖曾命其大书一幅,颇为欣赏,于是御书阙里碑文赐之。王石谷虽比陈元龙大,两人同为康熙朝得力人才,一为宫廷画家,一为重要官员,且都曾陪康熙皇帝南巡,也都亲受御赐,自然两人关系甚好。陈氏家族在当时显赫一时,誉为“一门三阁老,五部六尚书。”陈元龙之所以请王石谷作此画,在画家有题记:“竹屿见垂钓,茅斋闲读书。孟襄阳(注:唐代诗人孟浩然)句也。御笔(指圣祖康熙皇帝)曾书此诗以赐。窃爱此二语意味深长,因嘱王山人石谷作图,以志他年乞身泉石,歌咏太平,读罢钓间,毋忘君赐之意。甲申四月,以亲老告归,栖于子舍三载,于兹颇得闲居之乐。展阅此图,开怀于隐厅,几万竿修竹,数椽茅舍,可遂初心,与此图相印证也。康熙丙戌秋日,陈元龙识于爱日堂。”
一是收藏者刘海粟。刘海粟(1896-1994年),原名,字寄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有斋号艺海堂、游天阁。江苏常熟人,自幼喜好书画。据说,他收藏的东西,一般不轻易出手,大多在家临摹自学。这幅《陈元龙竹屿垂钓图》就是刘海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才转让给祖父的。那祖父为何要花如此重金购得这幅画呢?这才是我们感兴趣的地方。我想,祖父心灵深处必有一种情感和责任,也许,这不是简单的乡情,这种情感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因为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情况下,祖父毅然花重金买下这幅画,而且慷慨捐赠,这背后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这件作品本身和美术史。当然,祖父的这一做法也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真诚的道理:黄金有值,乡情无价。
祖父生于1907年,世居浙江海宁。原名德鑫,少时名锦棠,字镜塘,号鹃湖渔隐,晚号菊隐老人,以字行。远祖可追溯到五代吴越王钱(852-933年)。前辈均善丹青翰墨,富书画收藏;深厚的家学和翰墨浸润赋予了他超常的艺术禀赋,他一生笃爱金石书画,集搜罗、鉴赏、著录、研究、保护于一身。抗战时期,他舍弃家中田产,仅携画避居上海,这些画中就有国之重宝——五代徐熙的《雪竹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从26岁怀揣两千大洋闯荡上海书画古董界,祖父半个世纪的书画鉴藏生涯,金石书画过眼5万余件,上迄唐宋,下至近世。宋代“苏黄米蔡”,明代“沈文唐仇”,清代“四王”、“扬州八怪”、任伯年,当代张大千、吴湖帆、陆俨少等应有尽有。从1956年起,祖父就陆续整理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广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海宁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书画作品约3900余件。祖父生前好友张宗祥先生曾题词:收拾故乡旧文物,半生辛苦重钱郎。
沪上成就鉴藏事业
祖父收藏书画与别的收藏家不同,除了他的眼力、学识、胆识、经济实力外,他爱画、惜画的精神格外令人敬佩。1978年的一天,得悉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要将八大山人的《大别方丈铭》带回大陆重新揭裱,为求先睹为快,祖父直奔他府,在品鉴过后感叹过瘾,称赞“真乃八大精品之极”,还合影留念。他买画不管画有多破、多烂,只要有价值,都买下,然后花重金用上等材料精心修复装裱。严桂荣,比祖父小十几岁,1921年生,江苏镇江人,好书画。14岁便来上海闯荡,拜潘德华先生门下学裱画。祖父收藏的书画基本上是严先生装裱的。藏画的最终目的是护画,使之得以传续,而裱画则是护画的重要手段。严桂荣20岁时就认识了祖父,严先生传承的是严谨的“扬帮”裱画精神,而祖父独具慧眼选择“扬帮”的裱画传统,正是基于扬帮的裱画理念和保护古代绘画的精神。书画收藏和书画装裱,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祖父收藏的绝大部分书画就是在严桂荣的帮助、联系下促成的。
祖父与沪上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陈巨来、刘海粟、唐云、叶露渊、郑逸梅等也交情甚厚。在收藏界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也与沪上收藏鉴定家吴湖帆(1894-1968年)并誉为“鉴定双璧”。在祖父收藏的书画中,有很多吴湖帆的题鉴和跋记。祖父不仅精于鉴赏和收藏,还将书画收藏与生活情趣结合起来。当时祖父住在沪西茂名南路一幢楼上,明亮舒敞。四壁挂满书画。他的悬画,往往按着季候,不断变换。如梅花盛放时,他就悬挂许多梅幅,且多为明清人的杰作。在他的庭院中,杂栽盆花供置几案,使画中的花与盆中的花相映相亲,顿使室中充满着春的气息。夏秋季节,他就将莲、菊、山茶、松竹等盆栽,配着映时的丹青妙迹。并邀请当时书画名流赏玩,开襟清话,其乐陶陶。
慧眼识“范宽”
文物艺术品的鉴定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实的艺术基础。20世纪前期的上海,收藏之风大兴。富有的商人、银行家和企业主是收藏的主要力量。祖父收藏金石书画,眼力很好。郑逸梅在《珍闻与雅玩》中这样描述他:精于鉴赏,古今名迹,经过他的法眼,能立辨真伪,这作品是早年的,中年的,晚年的,一无爽失。
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一带,古董店铺栉比,文人商贾群集,祖父也常光顾。为了收藏方便,他自己经营了一家古玩店铺——“六莹堂”。一次,祖父凭着职业的敏感和好奇,慧眼识“范宽”,给中国美术史增色不少。当一张发霉且破败的烂画放在祖父面前时,他仔细审视画的颜色、构图、用笔等特征,暗自庆幸,断定这就是北宋范宽的真迹《晚景图》。并自信地解释说:“你们别看这幅画很破,可是北宋大家范宽的真迹《晚景图》,是稀世珍品。从它的纸质和墨色看为宋代无疑,从他的运笔和构图可断定是范宽的作品。”祖父对这件作品的流传也了如指掌,他说:这件作品最早是由明代严嵩家收藏,后因抄家流入宫廷。入清以后,被毕秋帆家收藏,因抄家又流入了平湖葛家。抗战时期,此画又遭厄运,被日伪抄云之后,下落不明。想不到又出现了,真是奇迹!范宽,是北宋时期代表画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本名中正,字仲立,性情温厚宽度,故人称范宽。他以山水而名,宗李成、荆浩。时人评价:“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气势恢弘,是宋代“卧游山水”的代表之作。
尺牍收藏 震惊世界
何谓“尽牍”?牍为古代书写文字所用之木片,是木简中的一种,长约尺许,故曰“尺牍”。后来又称公文为“文牍”,书札为“尺牍”。早在《汉书·陈遵传》中说:“略涉传记,瞻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弃以为荣。”刘宋虞在《论书表》中云:“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从尺牍的艺术形式看,尺牍是一种方便流通的书画艺术形式,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它有率意性,而无规范,因此,从艺术的角度更有个性和欣赏性。而且,从史料的角度,也更有真实性,它能体现书写者的真性情。
祖父的尺牍收藏,集有明朝永乐(1403-1424年)年间至崇祯朝(1628-1644年)15个王朝、跨时240余年的明贤共400余人,一共有600余开,其中包括王侯将相、忠烈奸佞、文人墨客等无不具备。其中有明代王子朱芝佤,宰相温体仁、严嵩,大学士徐光启,以及尚书毛科、傅瀚、闵、梁、韩重、侣钟、王时中等,书画家文徵明、沈周、董其昌、李流芳等,文学家归有光、屠隆、王世贞、臧懋循等,还有收藏家兵部侍郎范钦等。祖父收藏的明人尺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人只收书札一通,不重复。当然,这也是祖父收藏尺牍的独到眼光和珍贵的价值所在。
祖父收藏的这些尺牍,不仅仅是将这些搜集在一起,而是进行了严密的考证、著录和题跋。参与考证的是浙江嘉兴人倪禹功。倪禹功(1911-1964年),比祖父年长,为祖父好友,长期寓居上海,好丹青,翰墨山水自成一格。也善鉴赏,曾搜集整理了大量中国古代书画的资料,著成《嘉秀近代画人搜铨》等书。20世纪50年代,倪禹功将祖父收藏的尺牍一一整理考略,著录于边栏。同时,书画家张石园(1898-1959年)先生欣然为此册题签。后请严桂荣先生以上等绸缎封面和名贵紫檀镶框重新装裱,皇皇20巨册。他的价值,正如傅熹年先生所说:“这套册页搜罗明代名家信札手迹很完整,其中不乏有珍稀信札,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文史价值更高!”陈智超先生说:“这些书信可补《明史》之漏者不少。”蒋梦桦先生说:“20册,400余人,可谓明代仕宦大全;400余通书札,是性格、流派各异的明代书法汇编;600余页各色瓷青牙花豆版笺纸,是明代不同时期造纸技术的集成,是一幅反映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生活长卷。”时人还这样评论:“祖父所收藏的文物,其真实性、可靠性都很高,它为明代书法鉴定提供了可靠的鉴定标尺。”2002年北京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以99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立并保持着这一领域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鉴之有方,藏之有道
作为书画家,祖父曾与张大千过往甚密,情趣相投;作为鉴定家,他与吴湖帆堪称沪上“鉴定双璧”;作为收藏家,他与工商巨子刘靖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被誉为“收藏之富甲于上海”。也成为那个特定年代上海收藏界的一道风景。
文物艺术收藏,最重诚信。故“印”、“信”二字连为一体。藏之有道,献之有益。这是文物艺术收藏的基本原则和价值体现。我国的书画家自古就非常讲究用印,像齐白石先生就被称为“三百石印富翁”,但他的印多为私印、字号印、斋馆印、闲印。收藏家的鉴藏印是鉴定书画真伪的一种重要旁证,《上虞帖》就是南唐用的一方“内合同印”,表明流传之序,确定其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前辈收藏家项墨林、安仪周等收藏家的鉴藏印,在后人鉴定书画时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祖父的鉴藏印对20世纪以后的书画收藏也显示了其重要的价值,对后人而言,不仅仅是鉴藏书画真伪的参考价值,也体现了一个书画鉴藏家的人格品节、德信、气质和人生轨迹。
祖父会根据自己收藏书画的不同类别,将书画家的作品以及自己对藏品的珍爱程度,一一鉴别分析,采用了形式各异、内容别样的收藏印。祖父的鉴藏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模糊收藏,如“镜塘审定”、“镜塘藏古”、“镜塘心赏”、“镜塘平生珍赏”、“海昌钱氏图书”、“海昌钱氏数青草堂珍藏金石书画印”、“己未秋日重归镜塘”、“数青草堂供养”等等;一类是专题收藏印,或以题材为重,或以人物为主,或以地域为特点。如“镜塘藏扇”、“镜塘藏荷”、“钱镜塘珍藏乡贤经籍印”、“海昌钱镜塘收藏明贤尺牍印”、“钱镜塘鉴定任伯年真迹之印”、“钱镜塘审定吴湖帆真迹”等。他的众多印章,朱文、白文、书体不同,章法各异,印风有的工稳方正、气息平和,有的法度森严、布局工谨,有的清新明快、刀法洒脱。而篆刻这些印的作者,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沪上知名篆刻家,如唐醉石、高络园、陈巨来、王个、谢磊明、钱君、高式熊等。
祖父为人谦恭、随和慷慨。祖父堂兄钱君回忆说:1963年,西泠印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他就捐献了名家作品数十件,其中也有名家印24件,包括文鼎、吴昌硕、曹世谟、赵之琛、王大昕等的手刻。我想这也弘扬了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学术宗旨。而祖父自己也是西泠印社社员。祖父这些众多的风格各异的名家印章曾经钤印在数以万计的古代书画上,印证着一个老人搜求、鉴赏、鉴定和珍藏书画古籍所付出的毕生心血,映照着祖父一生人淡如菊、胸阔似海、赤诚奉献的精神。
编者:
2010年11月5日至6日,第二届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延续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传统,组委会发布了三大册大会文献。《大会论文集》共收录文章82篇50万字,分为理论篇、鉴定篇、门类篇、市场篇等专题。
我刊将从这些论文中陆续遴选优秀的文章进行刊登,将这些从不同角度展现华人收藏家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方面的经验体会和研究成果分享给读者。在此,特别感谢上海2010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的支持,也向论文集的作者们致以衷心的谢意!(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