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严重程度及基因型的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接种疫苗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严重程度及基因型的变化。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70例。收集患儿粪便标本,-70 ℃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RV,抗原阳性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血清G和基因P分型。

结果

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共计170例,先前接种过疫苗患儿20例,未接种过疫苗患儿150例。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以冬春季多发,共有110例在冬春季感染。不同月龄段儿童在接种Rotateq疫苗、呕吐持续时间、24 h内呕吐发作次数、腹泻持续时间、24 h内腹泻发作次数和CO2结合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在年龄、呕吐持续时间和24 h内呕吐发作次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种疫苗后不同时间段、年龄段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基因型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轮状病毒G4P[6]、G1P[4]P[8]、G1G4P[6]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接种疫苗后可显著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严重程度,且接种疫苗后不同时间段、年龄段轮状病毒G/P基因型分布会发生改变,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

其他文献
肠杆菌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尤其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主要是由携带可以持续表达药物修饰酶的单一基因传播所致。现代细菌耐药的流行经历了从强烈而普遍存在的选择压力伴随着"天然"耐药(例如诱导型染色体酶、膜通透性降低和药物外排),到与可移动的基因库相互协同的转变。以这种方式,耐药性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易于为导致脓毒症的常见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所获得。耐药基因传递对宿主细菌表型调节不太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利用具有层次结构的阶梯设计试验数据,建立多水平重复测量模型与多水平双重差分模型,用以评价政策干预时长与结局间的线性关系(即剂量反应效应)。方法中国基本药物制度(基药)效果评价数据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统计信息中心,共收集2008—2012年间31个省份2 675个县的34 50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数据。该制度实施过程类似于阶梯设计试验。本研究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服务量结局指标为例,解释如何
期刊
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继发于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感染所致小气道损伤。临床以持续喘息、反复加重、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HRCT表现为马赛克灌注、空气潴留征等,肺功能呈阻塞性改变,远期预后欠佳。对重症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由于发生于婴幼儿期的喘息较多,同时无确切诊断婴幼儿期哮喘的客观指标,导致婴幼儿哮喘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应注意识别重症喘息患儿并给予恰当处理,避免过度治疗。
目的分析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及改善患儿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住院的川崎病(KD)患儿共924例,其中KDSS患儿16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患儿3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措施。结果KDSS患儿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3.95±2.56)岁。出现休克的平均时间(4.31±0.79)d。与KD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直立不耐受(OI)症状对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首次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叹气等具有OI症状的儿童青少年274例,男141例,女133例,年龄5~18岁,平均(11.8±2.7)岁。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头颅
目的探讨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0例NEC患儿作为NEC组,30例同期入院的非NEC患儿与NEC组按1∶1配对作为对照组。当NEC组出现疑似症状时收集两组患儿的尿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尿i-FABP水平,分析其对NEC的诊断效能。结果(1)尿i-FABP水平比较:NEC组[(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