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历经600多年,造就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1860年成为通商口岸以后,天津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同时,天津也凭借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在曲艺、科学、民俗等各个领域拥有很强的影响力,有不少文化名人从天津走向全国。
天津还盛产美食,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都极具特色。在当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一碗豆腐脑加上大饼卷馃子(油条),或是煎饼馃子,锅巴菜,才是正经的美味。
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的4万张老照片,静静地躺在《天津日报》传媒集团的历史图片数据库里,无声地见证着这座城市风起云涌的历史,几经沉浮的岁月。
这些老照片的拍摄者均为1949年《天津日报》创刊至今在报社工作过的摄影记者。在使用数码相机以前,他们曾被报社要求每拍6张底片交1张成品;同时,交回的这些照片却并不一定都能见报,所以很多都不为读者所知。按工作惯例,他们所有交回的底片都会被逐一装在硫酸纸袋插在底片册里,按类成册。每张底片都标有一张索引卡片,记录着这张底片的类别、内容、标题、底片号、拍摄者、拍摄日期和见报日期等相关信息,简洁清晰,一目了然。需要时,只要按照索引卡片查找底片册中相对应的页码,就能很快找到。直到今天,近4万张卡片依然井井有条,28大本底片册摆放得整整齐齐。
不同年代的作品无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构图上,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回看1950年代拍摄的照片,年轻人自信地穿着比基尼泳装,解放桥灯火闪烁的夜景……这些都是老百姓曾经亲身经历的历史瞬间,让人觉得平实亲切。
2014年初,《天津日报》视觉中心启动了历史图片数据库项目,对库里的老照片按照当下的收藏标准进行整理,并将所有老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开发利用。
为了让历史图片数据库的收藏更加丰富,不少已经离退休的《天津日报》的老摄影记者们,纷纷将自己几十年来拍摄的很多没有见报的照片底片无偿捐赠给数据库项目组。其中一位老记者毕东在退休前,把他所有的照片和底片资料都完整地交给了报社。从他精心所做的有小样、有编号、有图片说明的3大本资料中,能看出一位老新闻摄影人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责任心。
端详这些穿越风雨,穿越时空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关于这座城市标志性的历史瞬间:从解放军经过法国桥(今解放桥)进入天津,到工商界四万余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游行;从天津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投产,到红桥区群众豆腐房的售货员早晨6点推着流动货车走街串巷,从正在桌前学习文化知识的年轻马三立,到铿锵地唱着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骆玉笙,以及蛤蟆镜、红裙子、喇叭裤、大哥大、独生子女、娃娃电脑班、引滦入津、八里台立交桥……摄影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天津每一寸角落的风云变幻,留下了“地方志”中不能遗落的关键词。
作为一份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发展的报纸,能有意识着手保留好这座城市的珍贵记忆,并为后人提供必要的影像参考资料,可以说是非常有远见的。推及其他城市,相信依然有很多弥足珍贵,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照片可能被遗落在尘封的角落,这些都将是一份有待挖掘的视觉宝藏。
(本文图片由《天津日报》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提供)
天津还盛产美食,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都极具特色。在当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一碗豆腐脑加上大饼卷馃子(油条),或是煎饼馃子,锅巴菜,才是正经的美味。
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的4万张老照片,静静地躺在《天津日报》传媒集团的历史图片数据库里,无声地见证着这座城市风起云涌的历史,几经沉浮的岁月。
这些老照片的拍摄者均为1949年《天津日报》创刊至今在报社工作过的摄影记者。在使用数码相机以前,他们曾被报社要求每拍6张底片交1张成品;同时,交回的这些照片却并不一定都能见报,所以很多都不为读者所知。按工作惯例,他们所有交回的底片都会被逐一装在硫酸纸袋插在底片册里,按类成册。每张底片都标有一张索引卡片,记录着这张底片的类别、内容、标题、底片号、拍摄者、拍摄日期和见报日期等相关信息,简洁清晰,一目了然。需要时,只要按照索引卡片查找底片册中相对应的页码,就能很快找到。直到今天,近4万张卡片依然井井有条,28大本底片册摆放得整整齐齐。
不同年代的作品无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构图上,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回看1950年代拍摄的照片,年轻人自信地穿着比基尼泳装,解放桥灯火闪烁的夜景……这些都是老百姓曾经亲身经历的历史瞬间,让人觉得平实亲切。
2014年初,《天津日报》视觉中心启动了历史图片数据库项目,对库里的老照片按照当下的收藏标准进行整理,并将所有老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开发利用。
为了让历史图片数据库的收藏更加丰富,不少已经离退休的《天津日报》的老摄影记者们,纷纷将自己几十年来拍摄的很多没有见报的照片底片无偿捐赠给数据库项目组。其中一位老记者毕东在退休前,把他所有的照片和底片资料都完整地交给了报社。从他精心所做的有小样、有编号、有图片说明的3大本资料中,能看出一位老新闻摄影人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责任心。
端详这些穿越风雨,穿越时空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关于这座城市标志性的历史瞬间:从解放军经过法国桥(今解放桥)进入天津,到工商界四万余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游行;从天津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投产,到红桥区群众豆腐房的售货员早晨6点推着流动货车走街串巷,从正在桌前学习文化知识的年轻马三立,到铿锵地唱着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的骆玉笙,以及蛤蟆镜、红裙子、喇叭裤、大哥大、独生子女、娃娃电脑班、引滦入津、八里台立交桥……摄影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天津每一寸角落的风云变幻,留下了“地方志”中不能遗落的关键词。
作为一份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发展的报纸,能有意识着手保留好这座城市的珍贵记忆,并为后人提供必要的影像参考资料,可以说是非常有远见的。推及其他城市,相信依然有很多弥足珍贵,带有地方特色的历史照片可能被遗落在尘封的角落,这些都将是一份有待挖掘的视觉宝藏。
(本文图片由《天津日报》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