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介绍了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的保护设计实践,在系统介绍建筑现状与历史研究之后,着重选取外立面修缮与复原设计研究过程与方法展开论述,旨在就个案研究为同类建筑外立面复原设计提供有益处参考。
【关键词】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历史研究;外立面复原;SU模型模拟
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老菜市8号。据相关史料研究,这座带有中式大屋顶外观的近代砖石建筑,始建于1945年,原为国民党中将萧之楚所有,1947年4月卖与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作为主使馆建筑使用。建国后,该建筑及附属用地收归国有,交国营772厂作为办公建筑使用。2007年,该建筑和周边地块由政府回购,交由宁颐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
该旧址自建成后历经多次维修改造,逐步形成现今的面貌。建筑主体采用砖混结构,地上两层,北侧局部设有地下室,带辅房一座(仅部分遗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底层长28m,外墙采用泰山青砖清水砌筑,直抵10米高檐口,兜圈设置一道精美的“寿”字纹水泥花磚。二层中部为中式歇山烟灰色筒瓦屋面,一层四周分出六间小型歇山抱厦,正脊、正吻、脊兽均为水泥制成,带有云头状纹饰。南侧中部设主入口,两旁分设钢筋混凝土罗马式立柱,柱顶两侧饰有雀替。钢质外窗和上口的砖砌平拱、一层室内大厅地面的拼花水磨石大部保留完好,其余房间仍保留部分实木拼花地板。主体结构为砖墙承重的密肋木楼板体系,局部设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面为木制三角桁架屋架。
该旧址所处的颐和路街区分布有数百幢别墅、公寓、使领馆等,各采用不同的西方经典建筑式样,然而,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虽同样采用西式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但却稀有的呈现出中国传统外观式样。
首先,无论是建造技术、结构体系、建造方法、平面布局、空间关系还是外观形象上,所谓的“新式建筑”无非都是西方早已成熟的建筑工业化产物在中国的舶来品而已。相反,这些少数呈现中国传统外观的建筑物,不仅没有现成的西方原型可资借鉴,还必然伴随着更加困难的施工工艺,昂贵的造价,以及难以预测的社会接受度问题。
其次,或许因为长期封闭在军工企业大院内部,论知名度和影响力,荷馆旧址远不及宁海路5号那幢同样选择了中式外观,由著名建筑师童寯设计的金城银行别墅。然而,抛却社会人文因素,荷馆旧址在建筑上的精美一点也不输于金城银行别墅,前者采取的北方官式风格较之后者的江南园林风格,也使人感受到一股浓重的官气而非地方野趣。
综上可见,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该旧址2006年6月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被公布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2011年12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 历史沿革
1.1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时期(1945-1949年)
始建时期的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分为主体建筑与辅房两部分,主体建筑二层中部与一层四周抱厦均采用中式卷棚歇山筒瓦屋面,南侧同期建造了附属花园。(图1)
图1 荷馆旧址历史照片(初建成)
图2 荷馆旧址现状照片(修缮前)
1.2南京电子管厂(772厂)时期(1950-2007年)
1970年代初,荷馆主体建筑作为后勤部门办公用房,灰瓦更换为琉璃瓦,室内粉刷。
1980年代中,荷馆主体建筑作为进出口公司办公用房,琉璃瓦更换为灰瓦,增加正脊,木构件油漆,室内粉刷,周边环境整治。
1.3市政府土地收储中心管理时期(2007年-今)(图2)
2007年老菜市路拓宽,北侧辅房及其它加建均被拆除。
通过查询、整理历史图纸、照片,梳理分析建筑历次改扩建情况,并结合施工现场勘察发现对历史资料予以佐证,从而还原建筑多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为价值判断和修缮设计提供了依据。
2 外立面修缮与复原
2012年中旬,笔者导师受南京宁颐公司委托,正式展开对这座优秀近代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研究,内容包括外立面及室内重点保护部位修缮与复原、结构加固、设备更新和周边环境整治等。笔者在外立面修缮与复原设计过程中,基于较为充足的历史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故而本文选取外立面修缮与复原设计研究过程展开论述。
严格依据现存的多张历史照片,尽可能精确的对现状进行测绘,对该建筑的外观原貌进行恢复。首先细致对比老照片与现状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对应的解决方案,不断验证操作方法与结论的合理性,最终得到满意的修缮成果。
2.1 屋面
2.1.1问题陈述
对比老照片与现状可见,该建筑原始的屋面情况和现有遗存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现存屋面所增加的水泥制作的正脊,遮盖了原先的卷棚做法,局部出现裂缝。而瓦垄数量与椽子数量也发生较大变化,推断为屋面整体经过整修,木屋架修缮加固,而从椽子以上已全部更换,不复原貌。
1)瓦陇数量有明显减少,瓦的规格亦发生较大变化,现有遗存筒瓦尺寸远远超出可查特号瓦尺寸,应为后期定制。另外,现有的勾头滴水瓦纹饰分别为五星齿轮与和平鸽,这也是建国后才可能出现的纹饰。
2)根据老照片,建筑初始状态很明显没有正脊,屋面均为卷棚顶,只设水泥斜脊和戗脊,现状脊高比之原貌有无变化无法辨别,但根据脊侧线条形态可以推断脊断面发生较大变化,脊高极有可能也发生了变化,需另行推算。
3)云纹脊饰的位置较原先内移,原有脊饰形态与纹样基本与遗存物件相同,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还需验证。
4)现存角梁端头不超出遮朽瓦,而根据老照片,原有角梁明显出挑,有套兽形态,出挑距离还需验证。
5)檐下木作的油漆彩饰根据老照片已无法判断,需横向比较。
【关键词】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历史研究;外立面复原;SU模型模拟
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老菜市8号。据相关史料研究,这座带有中式大屋顶外观的近代砖石建筑,始建于1945年,原为国民党中将萧之楚所有,1947年4月卖与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作为主使馆建筑使用。建国后,该建筑及附属用地收归国有,交国营772厂作为办公建筑使用。2007年,该建筑和周边地块由政府回购,交由宁颐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
该旧址自建成后历经多次维修改造,逐步形成现今的面貌。建筑主体采用砖混结构,地上两层,北侧局部设有地下室,带辅房一座(仅部分遗存)。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底层长28m,外墙采用泰山青砖清水砌筑,直抵10米高檐口,兜圈设置一道精美的“寿”字纹水泥花磚。二层中部为中式歇山烟灰色筒瓦屋面,一层四周分出六间小型歇山抱厦,正脊、正吻、脊兽均为水泥制成,带有云头状纹饰。南侧中部设主入口,两旁分设钢筋混凝土罗马式立柱,柱顶两侧饰有雀替。钢质外窗和上口的砖砌平拱、一层室内大厅地面的拼花水磨石大部保留完好,其余房间仍保留部分实木拼花地板。主体结构为砖墙承重的密肋木楼板体系,局部设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面为木制三角桁架屋架。
该旧址所处的颐和路街区分布有数百幢别墅、公寓、使领馆等,各采用不同的西方经典建筑式样,然而,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虽同样采用西式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但却稀有的呈现出中国传统外观式样。
首先,无论是建造技术、结构体系、建造方法、平面布局、空间关系还是外观形象上,所谓的“新式建筑”无非都是西方早已成熟的建筑工业化产物在中国的舶来品而已。相反,这些少数呈现中国传统外观的建筑物,不仅没有现成的西方原型可资借鉴,还必然伴随着更加困难的施工工艺,昂贵的造价,以及难以预测的社会接受度问题。
其次,或许因为长期封闭在军工企业大院内部,论知名度和影响力,荷馆旧址远不及宁海路5号那幢同样选择了中式外观,由著名建筑师童寯设计的金城银行别墅。然而,抛却社会人文因素,荷馆旧址在建筑上的精美一点也不输于金城银行别墅,前者采取的北方官式风格较之后者的江南园林风格,也使人感受到一股浓重的官气而非地方野趣。
综上可见,原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该旧址2006年6月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被公布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2011年12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 历史沿革
1.1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时期(1945-1949年)
始建时期的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分为主体建筑与辅房两部分,主体建筑二层中部与一层四周抱厦均采用中式卷棚歇山筒瓦屋面,南侧同期建造了附属花园。(图1)
图1 荷馆旧址历史照片(初建成)
图2 荷馆旧址现状照片(修缮前)
1.2南京电子管厂(772厂)时期(1950-2007年)
1970年代初,荷馆主体建筑作为后勤部门办公用房,灰瓦更换为琉璃瓦,室内粉刷。
1980年代中,荷馆主体建筑作为进出口公司办公用房,琉璃瓦更换为灰瓦,增加正脊,木构件油漆,室内粉刷,周边环境整治。
1.3市政府土地收储中心管理时期(2007年-今)(图2)
2007年老菜市路拓宽,北侧辅房及其它加建均被拆除。
通过查询、整理历史图纸、照片,梳理分析建筑历次改扩建情况,并结合施工现场勘察发现对历史资料予以佐证,从而还原建筑多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为价值判断和修缮设计提供了依据。
2 外立面修缮与复原
2012年中旬,笔者导师受南京宁颐公司委托,正式展开对这座优秀近代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研究,内容包括外立面及室内重点保护部位修缮与复原、结构加固、设备更新和周边环境整治等。笔者在外立面修缮与复原设计过程中,基于较为充足的历史资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故而本文选取外立面修缮与复原设计研究过程展开论述。
严格依据现存的多张历史照片,尽可能精确的对现状进行测绘,对该建筑的外观原貌进行恢复。首先细致对比老照片与现状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对应的解决方案,不断验证操作方法与结论的合理性,最终得到满意的修缮成果。
2.1 屋面
2.1.1问题陈述
对比老照片与现状可见,该建筑原始的屋面情况和现有遗存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现存屋面所增加的水泥制作的正脊,遮盖了原先的卷棚做法,局部出现裂缝。而瓦垄数量与椽子数量也发生较大变化,推断为屋面整体经过整修,木屋架修缮加固,而从椽子以上已全部更换,不复原貌。
1)瓦陇数量有明显减少,瓦的规格亦发生较大变化,现有遗存筒瓦尺寸远远超出可查特号瓦尺寸,应为后期定制。另外,现有的勾头滴水瓦纹饰分别为五星齿轮与和平鸽,这也是建国后才可能出现的纹饰。
2)根据老照片,建筑初始状态很明显没有正脊,屋面均为卷棚顶,只设水泥斜脊和戗脊,现状脊高比之原貌有无变化无法辨别,但根据脊侧线条形态可以推断脊断面发生较大变化,脊高极有可能也发生了变化,需另行推算。
3)云纹脊饰的位置较原先内移,原有脊饰形态与纹样基本与遗存物件相同,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还需验证。
4)现存角梁端头不超出遮朽瓦,而根据老照片,原有角梁明显出挑,有套兽形态,出挑距离还需验证。
5)檐下木作的油漆彩饰根据老照片已无法判断,需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