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偌大的会场,上千双眼睛“齐刷刷”盯着大屏幕。画面那一端,无影灯下,“啪!”一位身形高大的中国医生将一根狭长的输尿管镜紧扣掌心,手术开始了!
这一幕,发生在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医学大会现场—中国泌尿专家首次通过直播向世界同行演示手术。手术主刀人,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
上镜、肾盂、探查、碎石……手术动作行云流水。仅用40分钟便将患者肾内结石完全粉末化,手术成功!同步直播的大会会场内,来自近60个国家1500名不同肤色的医学专家,爆出阵阵掌声。手术室这边,还未脱下无菌服的孙颖浩露出会心的微笑……
一气呵成的手术演示,源自于他数十年来的技术和经验累积。泌尿系统,是人的“水道”。扎进这一研究领域,孙颖浩一干就是32年。
2015年,54岁的孙颖浩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军首位泌尿外科医学领域的院士。
患者面前,他是一名人民军医
凡初识孙颖浩者,都会被他的形象、气质和军衔所吸引。不少朋友、病人、家属直呼他“将军教授”。
对此,他却看得很淡。一次,面对患者如此称呼,孙颖浩打趣道:“不要冠那么多头衔,我的身份很简单,就是一名为你们看病的医生。”
医生,是他工作之初的第一个岗位,也是他最珍视的称谓。白大褂一穿起,就再未脱下:不论职务如何变动,他都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哪怕担任院、校领导期间,仍坚持每周亲上手术台。全校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也是他亲力亲为。
行医至今,做了1万余例手术,但孙颖浩最难忘的,还是当年那台特殊的手术。
“孤立肾”,医学上是指人体内只生长有一个肾脏,常人中较为罕见。如果“孤立肾”上患有肿瘤,这类手术则成为外科医生的“禁区”。
因此,当67岁的“独肾”病人鄢老伯被送到孙颖浩面前,看到老人仅有的一个肾脏被巨大肿瘤撑得像个铅球般摇摇欲坠时,孙颖浩还是吃了一惊。“不收治就是有病不医,上手术却又风险极大”。
最终,孙颖浩带着手术组,小心翼翼地在病肾上盘根错节的血管和神经间“飞刀走线”,最终将那枚鸭蛋大小的肿瘤成功地从老人体内剥离。
几天后,鄢老伯术后恢复良好。
前列腺病症,是现代男性生殖和生理健康的一大隐忧。前列腺癌已日益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男性生命的“头号杀手”。
早在1995年,孙颖浩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期间,就曾大胆预测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会逐年升高。当时,他师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创始人沃什教授,扎实系统地学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前列腺癌防治技术。20多年来,他致力于根除国人前列腺癌,开创了一连串“中式”诊疗手段。
打开孙颖浩书柜,里面立着一个精致的“红本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申报名称为“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问及这个项目有何意义,他脱口而出6个字:“能治病,治好病!”
科学面前,他是一位孜孜学人
“与人相处,要懂得‘雾里看花’,善于欣赏对方的美好之处;面对科学,就要怀揣放大镜、望远镜去看,观察得越透彻、越深远越好!”
当年,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导师马永江教授的一句谆谆教诲,孙颖浩一直铭记于心。漫漫科研路,他“远近”而求索。
34岁任科室副主任,37岁任科室主任—而立之年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孙颖浩,常为了采集术后指标,捧着病人的尿袋,蹲在病床前屏息静气观察好久……
正是这股攥着“放大镜”钻研的倔劲儿,令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取得了一连串的骄人“战绩”:率先运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盂结石,并在输尿管软镜碎石中,通过输尿管扩张鞘内进镜,提高了碎石成功率。
在泌尿领域,一个难题曾困扰医生许久:输尿管镜唯有够柔软才能通过人体腔道,但进入肾脏后却又太过“柔若无骨”而难以控制。对此,孙颖浩打了个形象比喻:“如同隔着距离去抽小坑里的陀螺—拿棍子去探,会够不准;拿鞭子打,则要练出手感才可能碰到。”
延续这个思路,他设想:“若在棍头绑根绳子,就可以抽到陀螺。”终于,经过无数次实验后,一种“身直头弯”的新型输尿管硬镜,在孙颖浩“打陀螺”理念中诞生了!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学会创始人亚瑟·史密斯啧啧称赞:“这将是输尿管镜的未来!”
捧着“放大镜”刷新泌尿微创技术,孙颖浩又端举“望远镜”,将深邃目光投向前列腺病发的基因源头。
为破译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密码”,他带课题组对4484名患者和8934名健康者对照筛比。他们首次站在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的高度,探究中国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成功发现两个新的中国人群特异易感基因位点。2012年9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刊发这一全新成果。
与此同时,在前列腺癌的筛查诊断方面,他们首次发现4个中国人群特异性的融合基因,证实其临床诊断价值远优于国际公认诊断指标。这一重大发现或将改写国人前列腺癌的判定标准,即刻“引爆”了国际泌尿学界。
学员面前,他是一位严师慈父
“前列腺和橘子的生长相似:橘子小时皮厚肉少,长大则肉厚皮薄。医学上,男性前列腺‘肉厚’会造成肥大,‘皮坏’则会致癌……”
每逢《泌尿外科总论》这门大课,身为校长的孙颖浩总是切换成另一个身份—教员,亲自登台讲课,台下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孙颖浩说,在高校任职,就是投身教育,相比“校长”这个称谓,更喜欢学生们叫他“老师”。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以尽师长之责任。
为推动“名师上讲台”,他反复备课,几易讲稿,率先登上学校“雨善课堂”“孟超讲堂”等学员讲坛。一句句生动活泼的话语,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现象描述得惟妙惟肖。
孙颖浩心中,学生们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孙颖浩则乐在其中。
2016年7月,毕业季。“同学们,希望你们今后做一个伟大的军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体魄、坚韧的毅力;做一个低调的高人,学问高深但不孤芳自赏,技艺高超但不恃才傲物,智谋高远但不唯我独尊;做一个智慧的好人,胸怀大爱而不念小我,心藏大志而不屑小技,情系大义而不计小利。”毕业典禮上,孙颖浩的毕业致辞深邃有力,回味悠长。
使命面前,他是一名冲锋战士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一枚菱形纪念章在孙颖浩的诸多奖项中,分外惹眼。金灿灿的奖章旁,还叠放着一束红彤彤的绸缎。
他说,这段红绸意义非凡,不仅系着灾区群众的美好祝愿,还时刻提醒自己,永远是一名闻令冲锋的战士。
2008年5月,孙颖浩和团队筹备了半年的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会即将开幕。就在他怀揣机票、准备赴美国向组委会汇报办会事宜的前一天,令世人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
行程当日,孙颖浩依旧整装出发,只是携带的公文包换成了行军囊,飞机抵达的不是大洋彼岸,而是直降地震灾区。
2008年5月15日凌晨,医疗队收到消息:重灾区茂县由于道路被泥石流阻断,通讯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成为彻底与外界失联的“孤岛”。倘若深入救援,则会陷入没方向、没接应、没物资的“三无”境地。
“耽误一分钟就可能错失一个生命!”孙颖浩号召大家扔掉被褥,丢弃干粮,背上急救用品旋即出发。随后,12名队员搭乘直升机如“天兵”般空降茂县。
“久灾无医”的乡亲们奔走相告。医疗队让出了居住的帐篷,在茂县建立了第一个野战手术室和战地门诊:在拥挤不堪的帐篷里隔出空间,搭起诊桌。简陋的环境中,每天门诊量高达1500多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50余台次。
半个月后,灾情和疫情渐渐平稳。当地羌族群众自发用最高礼仪“挂羌红”,向这支全国首支进驻茂县的医疗队表达敬意。鲜红的绸缎在孙颖浩胸前披挂,与泥土斑驳的迷彩服相映生辉。那一天,正好是他47岁生日。
孙颖浩说,那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沉舟侧畔千帆过。如今,孙颖浩正在科学研究和治病救人的道路上继续求索。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这一幕,发生在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医学大会现场—中国泌尿专家首次通过直播向世界同行演示手术。手术主刀人,是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
上镜、肾盂、探查、碎石……手术动作行云流水。仅用40分钟便将患者肾内结石完全粉末化,手术成功!同步直播的大会会场内,来自近60个国家1500名不同肤色的医学专家,爆出阵阵掌声。手术室这边,还未脱下无菌服的孙颖浩露出会心的微笑……
一气呵成的手术演示,源自于他数十年来的技术和经验累积。泌尿系统,是人的“水道”。扎进这一研究领域,孙颖浩一干就是32年。
2015年,54岁的孙颖浩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军首位泌尿外科医学领域的院士。
患者面前,他是一名人民军医
凡初识孙颖浩者,都会被他的形象、气质和军衔所吸引。不少朋友、病人、家属直呼他“将军教授”。
对此,他却看得很淡。一次,面对患者如此称呼,孙颖浩打趣道:“不要冠那么多头衔,我的身份很简单,就是一名为你们看病的医生。”
医生,是他工作之初的第一个岗位,也是他最珍视的称谓。白大褂一穿起,就再未脱下:不论职务如何变动,他都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哪怕担任院、校领导期间,仍坚持每周亲上手术台。全校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也是他亲力亲为。
行医至今,做了1万余例手术,但孙颖浩最难忘的,还是当年那台特殊的手术。
“孤立肾”,医学上是指人体内只生长有一个肾脏,常人中较为罕见。如果“孤立肾”上患有肿瘤,这类手术则成为外科医生的“禁区”。
因此,当67岁的“独肾”病人鄢老伯被送到孙颖浩面前,看到老人仅有的一个肾脏被巨大肿瘤撑得像个铅球般摇摇欲坠时,孙颖浩还是吃了一惊。“不收治就是有病不医,上手术却又风险极大”。
最终,孙颖浩带着手术组,小心翼翼地在病肾上盘根错节的血管和神经间“飞刀走线”,最终将那枚鸭蛋大小的肿瘤成功地从老人体内剥离。
几天后,鄢老伯术后恢复良好。
前列腺病症,是现代男性生殖和生理健康的一大隐忧。前列腺癌已日益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男性生命的“头号杀手”。
早在1995年,孙颖浩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期间,就曾大胆预测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会逐年升高。当时,他师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创始人沃什教授,扎实系统地学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前列腺癌防治技术。20多年来,他致力于根除国人前列腺癌,开创了一连串“中式”诊疗手段。
打开孙颖浩书柜,里面立着一个精致的“红本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申报名称为“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问及这个项目有何意义,他脱口而出6个字:“能治病,治好病!”
科学面前,他是一位孜孜学人
“与人相处,要懂得‘雾里看花’,善于欣赏对方的美好之处;面对科学,就要怀揣放大镜、望远镜去看,观察得越透彻、越深远越好!”
当年,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导师马永江教授的一句谆谆教诲,孙颖浩一直铭记于心。漫漫科研路,他“远近”而求索。
34岁任科室副主任,37岁任科室主任—而立之年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孙颖浩,常为了采集术后指标,捧着病人的尿袋,蹲在病床前屏息静气观察好久……
正是这股攥着“放大镜”钻研的倔劲儿,令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取得了一连串的骄人“战绩”:率先运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合并肾盂结石,并在输尿管软镜碎石中,通过输尿管扩张鞘内进镜,提高了碎石成功率。
在泌尿领域,一个难题曾困扰医生许久:输尿管镜唯有够柔软才能通过人体腔道,但进入肾脏后却又太过“柔若无骨”而难以控制。对此,孙颖浩打了个形象比喻:“如同隔着距离去抽小坑里的陀螺—拿棍子去探,会够不准;拿鞭子打,则要练出手感才可能碰到。”
延续这个思路,他设想:“若在棍头绑根绳子,就可以抽到陀螺。”终于,经过无数次实验后,一种“身直头弯”的新型输尿管硬镜,在孙颖浩“打陀螺”理念中诞生了!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学会创始人亚瑟·史密斯啧啧称赞:“这将是输尿管镜的未来!”
捧着“放大镜”刷新泌尿微创技术,孙颖浩又端举“望远镜”,将深邃目光投向前列腺病发的基因源头。
为破译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密码”,他带课题组对4484名患者和8934名健康者对照筛比。他们首次站在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的高度,探究中国人前列腺癌易感基因,成功发现两个新的中国人群特异易感基因位点。2012年9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刊发这一全新成果。
与此同时,在前列腺癌的筛查诊断方面,他们首次发现4个中国人群特异性的融合基因,证实其临床诊断价值远优于国际公认诊断指标。这一重大发现或将改写国人前列腺癌的判定标准,即刻“引爆”了国际泌尿学界。
学员面前,他是一位严师慈父
“前列腺和橘子的生长相似:橘子小时皮厚肉少,长大则肉厚皮薄。医学上,男性前列腺‘肉厚’会造成肥大,‘皮坏’则会致癌……”
每逢《泌尿外科总论》这门大课,身为校长的孙颖浩总是切换成另一个身份—教员,亲自登台讲课,台下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孙颖浩说,在高校任职,就是投身教育,相比“校长”这个称谓,更喜欢学生们叫他“老师”。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以尽师长之责任。
为推动“名师上讲台”,他反复备课,几易讲稿,率先登上学校“雨善课堂”“孟超讲堂”等学员讲坛。一句句生动活泼的话语,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现象描述得惟妙惟肖。
孙颖浩心中,学生们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孙颖浩则乐在其中。
2016年7月,毕业季。“同学们,希望你们今后做一个伟大的军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体魄、坚韧的毅力;做一个低调的高人,学问高深但不孤芳自赏,技艺高超但不恃才傲物,智谋高远但不唯我独尊;做一个智慧的好人,胸怀大爱而不念小我,心藏大志而不屑小技,情系大义而不计小利。”毕业典禮上,孙颖浩的毕业致辞深邃有力,回味悠长。
使命面前,他是一名冲锋战士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一枚菱形纪念章在孙颖浩的诸多奖项中,分外惹眼。金灿灿的奖章旁,还叠放着一束红彤彤的绸缎。
他说,这段红绸意义非凡,不仅系着灾区群众的美好祝愿,还时刻提醒自己,永远是一名闻令冲锋的战士。
2008年5月,孙颖浩和团队筹备了半年的第26届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大会即将开幕。就在他怀揣机票、准备赴美国向组委会汇报办会事宜的前一天,令世人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
行程当日,孙颖浩依旧整装出发,只是携带的公文包换成了行军囊,飞机抵达的不是大洋彼岸,而是直降地震灾区。
2008年5月15日凌晨,医疗队收到消息:重灾区茂县由于道路被泥石流阻断,通讯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成为彻底与外界失联的“孤岛”。倘若深入救援,则会陷入没方向、没接应、没物资的“三无”境地。
“耽误一分钟就可能错失一个生命!”孙颖浩号召大家扔掉被褥,丢弃干粮,背上急救用品旋即出发。随后,12名队员搭乘直升机如“天兵”般空降茂县。
“久灾无医”的乡亲们奔走相告。医疗队让出了居住的帐篷,在茂县建立了第一个野战手术室和战地门诊:在拥挤不堪的帐篷里隔出空间,搭起诊桌。简陋的环境中,每天门诊量高达1500多人次,完成各类手术150余台次。
半个月后,灾情和疫情渐渐平稳。当地羌族群众自发用最高礼仪“挂羌红”,向这支全国首支进驻茂县的医疗队表达敬意。鲜红的绸缎在孙颖浩胸前披挂,与泥土斑驳的迷彩服相映生辉。那一天,正好是他47岁生日。
孙颖浩说,那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沉舟侧畔千帆过。如今,孙颖浩正在科学研究和治病救人的道路上继续求索。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