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谦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幼儿时期是个人社会性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教师总会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但是,幼儿园的谦让教育却存在表面化、工具化、功利化和片面化等诸多问题,造成有的幼儿只会说,不会做,为奖励而谦让。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研究中提出了相关指导策略。
一、问题背景
幼儿阶段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正是在这一阶段认识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与人相处,并内化自身的社会行为规范。谦让作为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是幼儿阶段需要培养和学习的重要品质。在幼儿园,教师希望幼儿成为懂得谦让的“好孩子”,把是否懂得谦让作为衡量幼儿品质的标尺,荡秋千要谦让,玩玩具要谦让,排队要谦让,自己带来的零食也要谦让……教师急于把“谦让”这个词塞给幼儿,却忽略了其真正意义,以及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特点。教师强制要求幼儿“盲目利他”,势必会造成幼儿行为和思想的“表里不一”,以及教育行为的“强制灌输”。
二、现状剖析
(一)谦让教育表面化
教师对幼儿进行的谦让教育流于表面,甚至单纯地只是将“谦让”这个词灌输给幼儿,幼儿会说即可,忽略了谦让美德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教师说:“今天我看到两个小朋友在争夺一只碗,搞得大家都不开心。这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小朋友们都用迷茫的眼神望着老师。老师接着拖着长长的音调说:“谦——让!”小朋友们也跟着一起说:“谦——让!”接着,教师举了一个例子:“我只有一个苹果,两个小朋友都想吃,这时候他们应该怎么做呀?”“谦让。”小朋友们齐声说道。“太棒了,这么快就学会谦让了,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案例中,幼儿都喊出了“谦让”,但他们只是学会“说”谦让,还是真正领悟了谦让的意义呢?
(二)谦让教育工具化
许多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都把谦让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当幼儿遇到冲突或矛盾时,教师要求幼儿用谦让的方式来解决。然而,谦让是个人品德的自然流露,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两个小朋友都跑到秋千旁。童童说:“我先来的!”小林说:“是我先来的。”两个人争执不下。老师看到后走过来说:“相互谦让了,你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听了老师的话,小林不情愿地放弃了游戏的权利,童童得意地荡起了秋千。案例中,谦让成功地化解了荡秋千的争执,却沦为了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是,我们提倡的谦让行为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吗?
(三)谦让教育功利化
为了鼓励幼儿的谦让行为,教师会频繁使用表扬或奖励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强化。表扬和奖励并不是不可取,但一定要酌时酌量而行。过分依赖表扬和奖励的谦让教育,不仅不能将谦让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反而會引发幼儿为了奖励而谦让的表面行为。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小丽和王林在争夺积木,老师说:“我看看谁愿意谦让,我会奖励给他小五角星。”小丽听后立刻放下手中的积木,跑到老师面前大声喊道:“老师,我谦让了,给我小五角星。”案例中,教师用小五角星诱发了小丽的谦让行为。但是,小丽是真的愿意谦让吗?
三、指导策略
(一)耐心讲解,目的明确
我们在教育幼儿时要有耐心,一定要讲清楚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事情谦让,让幼儿有迹可循。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有限的观点采择能力注定了教师对其进行谦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谦让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二)适时奖励,避免依赖
谦让是教师所称赞的行为,用小星星、小贴画等物质奖励诱发的谦让行为,与我们道德教育的初衷相差甚远。在教育过程中,过分依赖物质奖励,势必会造成幼儿功利性谦让。但谦让其实是一种内在品德,它的出现是不带有功利性的。所以,教师在用奖励或表扬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注意适时适度,待幼儿自发表现出谦让行为后再给予表扬或奖励,而不是利用表扬和奖励诱发幼儿的谦让行为。当然,教师奖励和表扬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赞美的眼神,也可以是肢体动作的奖励,如点头、微笑、拥抱等,以示对幼儿的认可。
(三)方式多样,重在内化
1.故事引导式
幼儿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简单地灌输难以帮助其理解谦让的真正意义。相比之下,幼儿更喜欢通过故事来认识这个世界。因此,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些关于谦让的故事。
例如,故事《小兔的胡萝卜》。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了,平时都不舍得吃。可是,小兔子看到院子里的雪人需要胡萝卜来做鼻子,就把胡萝卜送给了雪人,自己到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雪人有了鼻子可开心了,可是,当它看到小鸟因为没有食物快要饿死的时候,就把胡萝卜送给了小鸟。天气变暖了,雪人融化了,小鸟把剩下的胡萝卜种在雪人融化的地方。春天到了,胡萝卜发芽了,小兔子也回来了,小鸟对小兔子说:“这是雪人让我种的萝卜,这些新长出的萝卜都给你。”
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可当它看到雪人更需要胡萝卜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幼儿:“把胡萝卜让给了雪人。”教师:“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可当它看到小鸟没有食物快要饿死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幼儿:“把胡萝卜让给了小鸟。”教师:“小鸟把胡萝卜种到地里,长出了很多萝卜,它又是怎么做的?”幼儿:“把胡萝卜让给了小兔子。”教师:“小兔子、雪人、小鸟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它们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幼儿:“很开心,也很愿意。”教师:“其实谦让就是主动地、乐意地、开心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
反思:该故事巧妙地将小兔子、雪人和小鸟用一根胡萝卜串联在了一起,传递出一种谦让的正能量。教师先向幼儿讲故事,然后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到了什么是谦让,以及谦让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打消了幼儿“谦让就是放弃”的惧怕心理,让幼儿明白了,谦让并不意味着放弃,也并不是没有回报的。 2.游戏表演式
单纯的口头说教并不能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会,才能帮助其稳定行为。游戏表演正是幼儿在情境中体会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进行情境表演,帮助其理解谦让的最恰当方式。
例如,情境表演《小羊过桥》。小河边住着一只小黑羊和一只小白羊,小黑羊住在河的东面,小白羊住在河的西面。一天,它们都要到河的对面去,可是河上只有一座窄窄的桥,只能容一只羊通过。小白羊和小黑羊分别站在桥的两端,小白羊说:“你退回去,我先过!”小黑羊说:“你退回去,是我先上来的。”小白羊说:“你快给我退回去!”小黑羊说:“你给我退回去!”说着说着,两只羊就吵了起来,它们越吵越凶,都朝着对方冲了过去。只听“扑通”“扑通”两声,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
教师利用故事设置表演情境,投放了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头饰,然后用窄木板架起一座“独木桥”,在“独木桥”下面摆放蓝色的塑料纸表示湍急的河流。然后,教师请小朋友们玩起了“小羊过桥”的游戏,并以情境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反思:教师先给孩子们讲了《小羊过桥》的故事,让他们初步了解故事中的角色,然后投放小羊头饰,架起“独木桥”,为他们进行情境表演做好准备。通过表演游戏,幼儿感受到了谦让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谦让。
3.榜样示范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幼儿主要通过模仿和學习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敏锐地捕捉生活中幼儿自发的谦让行为,并用录像或快照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并号召其他小朋友向榜样学习。榜样示范不仅可以让小朋友寻找到身边的学习对象,也可以提醒小榜样认真表现。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与幼儿及其他教师沟通交往时,要将谦让理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不断强化幼儿的谦让行为。
谦让是一种自愿的、主动的亲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内心的快乐体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那些“被动谦让”的幼儿,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再教育,以免他们形成惧怕谦让或虚假谦让行为。
[参考文献]
[1]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翟敏.以“大”让“小”引起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0,(2).
[3]杨心德.幼儿的社会戏剧性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4]刘晶波,王任梅.5岁~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界定及其总体特征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0).
[5][美]普林格尔.儿童的需要[M].禹春云,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6]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赵娜.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J].幼儿教育,2013,(Z4).
[8]嵇琣.社会领域教育要注重体验和实践[J].幼儿教育,2013,(Z4).
一、问题背景
幼儿阶段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正是在这一阶段认识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习与人相处,并内化自身的社会行为规范。谦让作为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是幼儿阶段需要培养和学习的重要品质。在幼儿园,教师希望幼儿成为懂得谦让的“好孩子”,把是否懂得谦让作为衡量幼儿品质的标尺,荡秋千要谦让,玩玩具要谦让,排队要谦让,自己带来的零食也要谦让……教师急于把“谦让”这个词塞给幼儿,却忽略了其真正意义,以及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特点。教师强制要求幼儿“盲目利他”,势必会造成幼儿行为和思想的“表里不一”,以及教育行为的“强制灌输”。
二、现状剖析
(一)谦让教育表面化
教师对幼儿进行的谦让教育流于表面,甚至单纯地只是将“谦让”这个词灌输给幼儿,幼儿会说即可,忽略了谦让美德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教师说:“今天我看到两个小朋友在争夺一只碗,搞得大家都不开心。这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小朋友们都用迷茫的眼神望着老师。老师接着拖着长长的音调说:“谦——让!”小朋友们也跟着一起说:“谦——让!”接着,教师举了一个例子:“我只有一个苹果,两个小朋友都想吃,这时候他们应该怎么做呀?”“谦让。”小朋友们齐声说道。“太棒了,这么快就学会谦让了,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案例中,幼儿都喊出了“谦让”,但他们只是学会“说”谦让,还是真正领悟了谦让的意义呢?
(二)谦让教育工具化
许多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都把谦让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当幼儿遇到冲突或矛盾时,教师要求幼儿用谦让的方式来解决。然而,谦让是个人品德的自然流露,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两个小朋友都跑到秋千旁。童童说:“我先来的!”小林说:“是我先来的。”两个人争执不下。老师看到后走过来说:“相互谦让了,你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听了老师的话,小林不情愿地放弃了游戏的权利,童童得意地荡起了秋千。案例中,谦让成功地化解了荡秋千的争执,却沦为了解决问题的工具。但是,我们提倡的谦让行为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吗?
(三)谦让教育功利化
为了鼓励幼儿的谦让行为,教师会频繁使用表扬或奖励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强化。表扬和奖励并不是不可取,但一定要酌时酌量而行。过分依赖表扬和奖励的谦让教育,不仅不能将谦让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反而會引发幼儿为了奖励而谦让的表面行为。
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小丽和王林在争夺积木,老师说:“我看看谁愿意谦让,我会奖励给他小五角星。”小丽听后立刻放下手中的积木,跑到老师面前大声喊道:“老师,我谦让了,给我小五角星。”案例中,教师用小五角星诱发了小丽的谦让行为。但是,小丽是真的愿意谦让吗?
三、指导策略
(一)耐心讲解,目的明确
我们在教育幼儿时要有耐心,一定要讲清楚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事情谦让,让幼儿有迹可循。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有限的观点采择能力注定了教师对其进行谦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谦让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二)适时奖励,避免依赖
谦让是教师所称赞的行为,用小星星、小贴画等物质奖励诱发的谦让行为,与我们道德教育的初衷相差甚远。在教育过程中,过分依赖物质奖励,势必会造成幼儿功利性谦让。但谦让其实是一种内在品德,它的出现是不带有功利性的。所以,教师在用奖励或表扬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注意适时适度,待幼儿自发表现出谦让行为后再给予表扬或奖励,而不是利用表扬和奖励诱发幼儿的谦让行为。当然,教师奖励和表扬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赞美的眼神,也可以是肢体动作的奖励,如点头、微笑、拥抱等,以示对幼儿的认可。
(三)方式多样,重在内化
1.故事引导式
幼儿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简单地灌输难以帮助其理解谦让的真正意义。相比之下,幼儿更喜欢通过故事来认识这个世界。因此,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些关于谦让的故事。
例如,故事《小兔的胡萝卜》。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了,平时都不舍得吃。可是,小兔子看到院子里的雪人需要胡萝卜来做鼻子,就把胡萝卜送给了雪人,自己到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雪人有了鼻子可开心了,可是,当它看到小鸟因为没有食物快要饿死的时候,就把胡萝卜送给了小鸟。天气变暖了,雪人融化了,小鸟把剩下的胡萝卜种在雪人融化的地方。春天到了,胡萝卜发芽了,小兔子也回来了,小鸟对小兔子说:“这是雪人让我种的萝卜,这些新长出的萝卜都给你。”
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可当它看到雪人更需要胡萝卜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幼儿:“把胡萝卜让给了雪人。”教师:“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可当它看到小鸟没有食物快要饿死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幼儿:“把胡萝卜让给了小鸟。”教师:“小鸟把胡萝卜种到地里,长出了很多萝卜,它又是怎么做的?”幼儿:“把胡萝卜让给了小兔子。”教师:“小兔子、雪人、小鸟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它们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幼儿:“很开心,也很愿意。”教师:“其实谦让就是主动地、乐意地、开心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
反思:该故事巧妙地将小兔子、雪人和小鸟用一根胡萝卜串联在了一起,传递出一种谦让的正能量。教师先向幼儿讲故事,然后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到了什么是谦让,以及谦让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打消了幼儿“谦让就是放弃”的惧怕心理,让幼儿明白了,谦让并不意味着放弃,也并不是没有回报的。 2.游戏表演式
单纯的口头说教并不能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会,才能帮助其稳定行为。游戏表演正是幼儿在情境中体会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进行情境表演,帮助其理解谦让的最恰当方式。
例如,情境表演《小羊过桥》。小河边住着一只小黑羊和一只小白羊,小黑羊住在河的东面,小白羊住在河的西面。一天,它们都要到河的对面去,可是河上只有一座窄窄的桥,只能容一只羊通过。小白羊和小黑羊分别站在桥的两端,小白羊说:“你退回去,我先过!”小黑羊说:“你退回去,是我先上来的。”小白羊说:“你快给我退回去!”小黑羊说:“你给我退回去!”说着说着,两只羊就吵了起来,它们越吵越凶,都朝着对方冲了过去。只听“扑通”“扑通”两声,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
教师利用故事设置表演情境,投放了小白羊和小黑羊的头饰,然后用窄木板架起一座“独木桥”,在“独木桥”下面摆放蓝色的塑料纸表示湍急的河流。然后,教师请小朋友们玩起了“小羊过桥”的游戏,并以情境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反思:教师先给孩子们讲了《小羊过桥》的故事,让他们初步了解故事中的角色,然后投放小羊头饰,架起“独木桥”,为他们进行情境表演做好准备。通过表演游戏,幼儿感受到了谦让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谦让。
3.榜样示范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幼儿主要通过模仿和學习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敏锐地捕捉生活中幼儿自发的谦让行为,并用录像或快照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并号召其他小朋友向榜样学习。榜样示范不仅可以让小朋友寻找到身边的学习对象,也可以提醒小榜样认真表现。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与幼儿及其他教师沟通交往时,要将谦让理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不断强化幼儿的谦让行为。
谦让是一种自愿的、主动的亲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内心的快乐体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那些“被动谦让”的幼儿,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再教育,以免他们形成惧怕谦让或虚假谦让行为。
[参考文献]
[1]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翟敏.以“大”让“小”引起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0,(2).
[3]杨心德.幼儿的社会戏剧性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4]刘晶波,王任梅.5岁~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界定及其总体特征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0).
[5][美]普林格尔.儿童的需要[M].禹春云,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6]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赵娜.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J].幼儿教育,2013,(Z4).
[8]嵇琣.社会领域教育要注重体验和实践[J].幼儿教育,2013,(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