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全科医学管理模式在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成全科医学管理组(A组)、常规药物管理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比较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血压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均较干预前降低,A组舒张压较干预前降低,A组血压改善情况优于B组及C组,B组收缩压改善情况优于C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三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科医学管理模式可以较好的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全科医学管理; 心血管事件
近些年,随着经济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也成为了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大的危险因素[1]。近年卫生部等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是18.8%,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1.6亿[2]。目前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国际上也发表了许多高血压防治指南,但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控制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3]。本文对本院收治的200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全科医学管理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全科医学管理组(A组)667例,常规药物管理组(B组)667例,对照组(C组)666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调查病史及家族史,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5],见表2。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高血压常规处理,即予以常规药物降压治疗。常规药物管理组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管患者服药,并定期随诊调整患者用药方案。全科医学管理组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全科医学个体化管理,本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依照患者具体个人情况制订个性化全科医学管理方案,并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专业干预计划及健康教育,每2个月举办1次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给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读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6-7]。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1年,随访时询问并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三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均较干预前降低,A组舒张压较干预前降低,A组血压改善情况优于B组及C组,B组收缩压改善情况优于C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三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三组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多基因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因素:遗传和基因因素、环境因素及体液因素[8]。对于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长期以来都是采用药物进行控制,非药物因素对血压的控制效果则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9-10]。本研究中全科医学管理组患者给予综合的健康管理,结果得出本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药物管理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压亦控制较好,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联合科学、有效的非药物因素干预,可以较好地控制血压,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4):246-247.
[2]方积乾,万崇华,郝元涛.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的研究概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l):39-4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Suppl):42-43.
[4]唐敏,戴勇,涂植光.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61-64.
[5]罗琪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8):515-518.
[6]熊丽丽,杜万红.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1):174-176.
[7]吴兆苏.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发展30年回顾[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76(4):900-906.
[8]王鸿.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85-86.
[9]麦玉明,汤耀斌.健康责任员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行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1,11(9):154-155.
[10]刘士君,芦菊花,王卓.高血压病规范化健康档案管理疗效与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54-157.
(收稿日期:2015-05-05) (本文编辑:王利)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全科医学管理; 心血管事件
近些年,随着经济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也成为了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大的危险因素[1]。近年卫生部等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是18.8%,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1.6亿[2]。目前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国际上也发表了许多高血压防治指南,但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控制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3]。本文对本院收治的200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全科医学管理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全科医学管理组(A组)667例,常规药物管理组(B组)667例,对照组(C组)666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调查病史及家族史,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5],见表2。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高血压常规处理,即予以常规药物降压治疗。常规药物管理组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监管患者服药,并定期随诊调整患者用药方案。全科医学管理组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全科医学个体化管理,本组患者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依照患者具体个人情况制订个性化全科医学管理方案,并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专业干预计划及健康教育,每2个月举办1次高血压病防治知识讲座,给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读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6-7]。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随访1年,随访时询问并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三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均较干预前降低,A组舒张压较干预前降低,A组血压改善情况优于B组及C组,B组收缩压改善情况优于C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三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三组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多基因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因素:遗传和基因因素、环境因素及体液因素[8]。对于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长期以来都是采用药物进行控制,非药物因素对血压的控制效果则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9-10]。本研究中全科医学管理组患者给予综合的健康管理,结果得出本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药物管理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压亦控制较好,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用药指导的基础上联合科学、有效的非药物因素干预,可以较好地控制血压,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4):246-247.
[2]方积乾,万崇华,郝元涛.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的研究概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l):39-4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Suppl):42-43.
[4]唐敏,戴勇,涂植光.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61-64.
[5]罗琪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8):515-518.
[6]熊丽丽,杜万红.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1):174-176.
[7]吴兆苏.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发展30年回顾[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76(4):900-906.
[8]王鸿.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85-86.
[9]麦玉明,汤耀斌.健康责任员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行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1,11(9):154-155.
[10]刘士君,芦菊花,王卓.高血压病规范化健康档案管理疗效与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54-157.
(收稿日期:2015-05-05) (本文编辑: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