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课堂”。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于自身学识、经验、个性风格等的不同必然会进行各自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最终达到同课异构、精彩纷呈的效果。
近日,高一英语组三名教师先后上了一堂语法课,内容是选择性必修1 Unit 4 Body language Discover useful structures--ing的用法.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下,不同的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细节中演绎了风格迥异的课堂。从不同的老师身上,我学到了:
精心备课是良好的开始。Z老师由一张图片导入,让学生描述其内容:when she heard that she won the prize, she cheered and jumped with joy.和Hearing that she won the prize, she cheered and jumped with joy.引出-ing.接着展示:
1.The frightened man started to cry.
We heard two men shouting.
3.The professor came in, followed by some students. 等句子,让学生找出to do,done 这些非谓语形式。第二环节:学生归纳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第三环节:学生做填空练习Fill in the blanks.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呈现一篇关于 Lin Qiaozhi的文章,学生用非谓语动词优化句子。整个教学过程实实在在围绕非谓语动词进行,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备课工作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落实,所给例句经典。在教师的个人反思中,Z老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太广太多,如果只是侧重非谓语动词中ing形式的话,学生练习的针对性会更强。
二、循循善诱是轻松課堂的基础。M老师首先分享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引出ing在句中的作用。接着归纳ing的用法:
总述ing的变形:①直接加-ing ②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③去e 加ing,
三种形式:①否定式 not doing ②完成时having done ③被动语态being done
功能Function:主语Subject, 宾语Object,宾补Object Complement,C,表语Predicative,
定语Attribute,状语Adverbial
第三个环节中M老师通过让学生翻译句子让学生自己找出ing形式在句子充当的不同成分及练习,最后一个环节M老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成分练句,然后评价。整堂课结构清晰,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激情都很高,师生互动频繁,是一节及务实有轻松的课堂。根据M老师自己的反思,她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书面表达,用ing形式优化作文,而且可以跟最开始的学生分享作文中的好句进行呼应就更好了。
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G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去年武汉发生的疫情故事为整个线索,由观看宣传片导入,问:where were the students and where did they study? 答:We stayed at home and studied online.---We stayed at home, studying online.引出本节课话题:--ing形式用作状语。接下来通过不同图片中不同人的body language让学生用ing形式填空,改错等形式了解其作为原因状语,条件状语,伴随状语,结果状语等相当于because,if,and,so that 引导的从句。在第三环节中G老师给出疫情期间所发生的感人图片,创设语境,让学生小组讨论,用ing形式写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了解中国人民友善,互助,坚定,奉献等优良品质,最后在与疫情有关的书面表达中让学生用ing形式适当地优化句子,为自己的写作增色。整个课堂以疫情为背景,全英文解释语法结构由填、改词,到写句最后到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故事完整。据G老师的个人反思,她觉得第二环节ing形式用法归纳中花费时间偏长,导致第三环节中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和展示时间偏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同时,无缺憾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成长=经验+反思。”“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近日,高一英语组三名教师先后上了一堂语法课,内容是选择性必修1 Unit 4 Body language Discover useful structures--ing的用法.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目标下,不同的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细节中演绎了风格迥异的课堂。从不同的老师身上,我学到了:
精心备课是良好的开始。Z老师由一张图片导入,让学生描述其内容:when she heard that she won the prize, she cheered and jumped with joy.和Hearing that she won the prize, she cheered and jumped with joy.引出-ing.接着展示:
1.The frightened man started to cry.
We heard two men shouting.
3.The professor came in, followed by some students. 等句子,让学生找出to do,done 这些非谓语形式。第二环节:学生归纳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第三环节:学生做填空练习Fill in the blanks.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呈现一篇关于 Lin Qiaozhi的文章,学生用非谓语动词优化句子。整个教学过程实实在在围绕非谓语动词进行,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备课工作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落实,所给例句经典。在教师的个人反思中,Z老师觉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太广太多,如果只是侧重非谓语动词中ing形式的话,学生练习的针对性会更强。
二、循循善诱是轻松課堂的基础。M老师首先分享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引出ing在句中的作用。接着归纳ing的用法:
总述ing的变形:①直接加-ing ②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③去e 加ing,
三种形式:①否定式 not doing ②完成时having done ③被动语态being done
功能Function:主语Subject, 宾语Object,宾补Object Complement,C,表语Predicative,
定语Attribute,状语Adverbial
第三个环节中M老师通过让学生翻译句子让学生自己找出ing形式在句子充当的不同成分及练习,最后一个环节M老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成分练句,然后评价。整堂课结构清晰,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激情都很高,师生互动频繁,是一节及务实有轻松的课堂。根据M老师自己的反思,她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书面表达,用ing形式优化作文,而且可以跟最开始的学生分享作文中的好句进行呼应就更好了。
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G老师以学生熟悉的去年武汉发生的疫情故事为整个线索,由观看宣传片导入,问:where were the students and where did they study? 答:We stayed at home and studied online.---We stayed at home, studying online.引出本节课话题:--ing形式用作状语。接下来通过不同图片中不同人的body language让学生用ing形式填空,改错等形式了解其作为原因状语,条件状语,伴随状语,结果状语等相当于because,if,and,so that 引导的从句。在第三环节中G老师给出疫情期间所发生的感人图片,创设语境,让学生小组讨论,用ing形式写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了解中国人民友善,互助,坚定,奉献等优良品质,最后在与疫情有关的书面表达中让学生用ing形式适当地优化句子,为自己的写作增色。整个课堂以疫情为背景,全英文解释语法结构由填、改词,到写句最后到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故事完整。据G老师的个人反思,她觉得第二环节ing形式用法归纳中花费时间偏长,导致第三环节中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和展示时间偏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同时,无缺憾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成长=经验+反思。”“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