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在学校的科技楼前面的景观石上有许多形似小动物的图案。这些图案外观呈流线型,长大约有2厘米,体围约有1厘米,由许多环节构成,用手触摸还有凹凸感。看起来仿佛某个生物正在海洋中游弋,寻找食物。可是它具体是什么生物呢?
于是,我拿着带有图案的石头找到了科学徐老师。徐老师告诉我这是一种古生物化石,但具体是什么生物,他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他建议我写信给科学大众杂志社,一定能得到读者或古生物科学家的正确解答。
听了徐老师的话,我立即拿起笔和纸给《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写了信,怕自己描述得不够直观、准确,我还用照相机将景观石上的图案拍成了照片,让读者和古生物科学家参照辨认。科学大众杂志社的编辑叔叔、阿姨真的很敬业,收到我信后,他们第一时间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小娟博士求教了我的问题。
当然,我的问题并没有难倒王博士。接到我的“求救”后,王博士以她渊博的古生物知识给我做了专业而详细的解答。她告诉我,石头上的图案属于角石。角石,是一种古无脊椎动物,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大家族,具有坚硬的外壳,形状像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有弯的或盘卷的。角石不仅成员众多,种类也庞杂,常通称鹦鹉螺类。角石在古生代海洋里曾非常繁盛,经过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后衰落,此后没能再度崛起,现在仅存2属6种,现代鹦鹉螺是角石家族幸存的后裔。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三部曲之一的《海底两万里》中,奇异的潜艇“鹦鹉螺”号给人印象深刻,潜艇就是模仿鹦鹉螺排水上浮、吸水下沉的方式制造出来的。角石家族的成员多和鹦鹉螺一样有着能控制身体沉浮的构造——壳被隔壁分了好多格:软体后部在生长时,能制造坚硬的隔壁托住软体,到一定程度时,软体就与隔壁脱离、前移,形成一个空格子。随着不断生长,空格子数目也不断增加。壳顶最初形成的那格叫原壳,软体只呆在最前方也就是最后形成的那格里,其他空格子里充填的是气体和液体,气体和液体含量的相对比例可用来调控沉浮。到了中生代,角石家族衰落,取而代之散布全球的是它们的后裔菊石。尽管菊石的身体结构更为复杂“高级”,却在白垩纪末灭绝了,倒是简单“低级”、出现更早的角石家族有成员幸存,成为“活化石”。
听了王博士的解答后,我终于清楚知道学校景观石上那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生物图案是什么了。原来,它是角石,学校的景观石还真是不一般啊!真是开心!
于是,我拿着带有图案的石头找到了科学徐老师。徐老师告诉我这是一种古生物化石,但具体是什么生物,他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他建议我写信给科学大众杂志社,一定能得到读者或古生物科学家的正确解答。
听了徐老师的话,我立即拿起笔和纸给《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写了信,怕自己描述得不够直观、准确,我还用照相机将景观石上的图案拍成了照片,让读者和古生物科学家参照辨认。科学大众杂志社的编辑叔叔、阿姨真的很敬业,收到我信后,他们第一时间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小娟博士求教了我的问题。
当然,我的问题并没有难倒王博士。接到我的“求救”后,王博士以她渊博的古生物知识给我做了专业而详细的解答。她告诉我,石头上的图案属于角石。角石,是一种古无脊椎动物,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大家族,具有坚硬的外壳,形状像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有弯的或盘卷的。角石不仅成员众多,种类也庞杂,常通称鹦鹉螺类。角石在古生代海洋里曾非常繁盛,经过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后衰落,此后没能再度崛起,现在仅存2属6种,现代鹦鹉螺是角石家族幸存的后裔。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三部曲之一的《海底两万里》中,奇异的潜艇“鹦鹉螺”号给人印象深刻,潜艇就是模仿鹦鹉螺排水上浮、吸水下沉的方式制造出来的。角石家族的成员多和鹦鹉螺一样有着能控制身体沉浮的构造——壳被隔壁分了好多格:软体后部在生长时,能制造坚硬的隔壁托住软体,到一定程度时,软体就与隔壁脱离、前移,形成一个空格子。随着不断生长,空格子数目也不断增加。壳顶最初形成的那格叫原壳,软体只呆在最前方也就是最后形成的那格里,其他空格子里充填的是气体和液体,气体和液体含量的相对比例可用来调控沉浮。到了中生代,角石家族衰落,取而代之散布全球的是它们的后裔菊石。尽管菊石的身体结构更为复杂“高级”,却在白垩纪末灭绝了,倒是简单“低级”、出现更早的角石家族有成员幸存,成为“活化石”。
听了王博士的解答后,我终于清楚知道学校景观石上那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生物图案是什么了。原来,它是角石,学校的景观石还真是不一般啊!真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