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中篇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墨尔索因在感情、工作和生死问题上表现出的“无所谓”、“无动于衷”和“冷漠”态度而被人们所熟知。但事实上,“局外人” 墨尔索理性且内心满怀激情,他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外部世界作着抗争。
关键词: 《局外人》 墨尔索 荒诞 激情 理性
一、加缪其人
阿尔贝·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和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其父在一战中阵亡,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靠奖学金才读完中学。二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抗战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他参加了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加缪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50年代以前,加缪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曾多次否认。直到1951年因其哲学论文《反抗者》发表而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后,加缪才被认可为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二、小说中的荒诞性
《局外人》的故事情节并无新异之处,但却在作者平淡的叙述中透出些“荒诞气”。小说通过主人公墨尔索独特的视角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展示了世界的荒诞性。
小职员墨尔索一天突然接到养老院发来的“母亲亡故”的电报,他竟然冷冷地说:“母死。明日葬……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1]1作品一开始,墨尔索便以极度冷漠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给母亲守灵、送葬,墨尔索不哭,葬礼也并不能使他悲痛(他很快受不了葬礼的冗长、人们的悲伤和天空的沉闷),看上去完全与他无关。事情刚过,他回到了以前的平静生活,与女友玛丽过得很悠闲。接着便是与玛丽约会、游泳、看电影。而他所作的任何事情,都是抱着“怎么都行”的态度完成的[3]100。当玛丽“问我愿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1]31。老板想让他去巴黎设一个办事处,他说怎么样都行,“他于是问我是否对于改变生活不感兴趣。我回答说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1]30。在与邻居莱蒙共享一顿晚餐后,他便替莱蒙写情书、作证。莱蒙为了报答他,就邀请他去海边的一个朋友家。在那里,他们又碰到了那几个阿拉伯人。由于阳光的作用,墨尔索无意识地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之后又开了四枪。
小说第二部分集中讲述了墨尔索被捕后的审讯过程。在整个案件的预审、开庭、起诉、审讯、辩护到宣判的全过程中,墨尔索这个当事人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取代、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地位,原本简单的过失杀人案件,最后被审理过程“演绎”成了一个“丧失了全部人性”的“预谋杀人”案。律师、检察官,所有的审讯都在询问与案件毫无关系的事:他的私生活、对妈妈死的态度、是否爱妈妈……多么荒诞的法庭审理,“我明白我的事情不妙了”[1]70,“他们好像在处理这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1]73。法官为了让墨尔索表示他对过去的悔恨,于是用带着威胁的口吻质问道:“难道此人表示过一次悔恨吗?从来没有,先生们,在整个预审过程中,此人从没有对他这桩可憎的罪行流露过一丝沉痛的感情。”然而,墨尔索却始终表现出死不悔改的样子,所以,检察官称墨尔索不承认这个社会的基本法则,并宣称他和这个社会已经“一刀两断”。律师、检察官和陪审团不是为墨尔索怎样杀人搜索足够的证据,反而不断考察墨尔索的灵魂。律师说:“他曾仔细探究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一窍不通。”[1]73还不断询问为什么墨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得那么平静?为什么墨尔索没有在母亲的坟头默哀?为什么妈妈刚下葬第二天就与玛丽游泳、看电影、做爱?在法律预设的程式中,证人们的证词也变得本末倒置,终于检察官如愿以偿、语重心长地宣布:“此人从没有对他这桩可憎的罪行流露过一丝沉痛的感情。”“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因为“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母亲的人,与一个谋害了自己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意义上来说,前一种罪行是后一种罪行的准备,它以某种方式预示着一种罪行的变化,并使之合法化”[1]74。就这样,墨尔索以预谋杀人罪被判在广场上斩首示众。而墨尔索却更像一个厌烦的旁观者那样不断走神,竟然还关心起了法庭之外的事情:“一个卖饼的小贩吹响了喇叭,声音从街上穿过一个个大厅与法庭……我从那里确曾得到过我最可怜、最难以忘怀的欢乐,如夏天的气味、我所热爱的街区、傍晚时的天空、玛丽的笑声和裙子……我只想让他们赶紧结束,我好回到牢房里去睡觉。”[1]76即使到最后,当墨尔索被判处死刑之后,他对待死刑的态度也是不同寻常的。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人在死之前要祈求神甫为自己忏悔以洗清自己的罪过,可是当墨尔索被宣判死刑的时候,他接二连三地拒绝神甫,对于那个未来的彼岸世界,仍然是那副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
三、内心深处的激情
由此可见,小说中到处都充满了荒诞。而“局外人”是墨尔索最突出的特征,他冷漠,对一切都无所谓,表现出极度的漠然和超脱。“怎么样都行”是他遇事表态的口头禅。因此,墨尔索也被世人认为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荒诞的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墨尔索真是一个局外人吗?就连小说的作者都不这样认为。加缪曾经在为《局外人》一书的美国版作序时指,墨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4]114。
墨尔索并非冷血动物,而是一个内心世界充满了激情的人,一个有着强烈的亲情的人。得知妈妈去世的消息后,他跑着赶路去养老院,而且心中一直觉得妈妈还活着;离养老院还有两公里的路程时,他就等不及地想立刻见到妈妈;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里,他时常涌起思念之情:那和母亲共用过的桌子,那隔壁老人呜咽的哭泣,那夏天傍晚伤感的时刻,都曾唤起他对母亲温柔的回忆。至于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在他看来是件很自然的事,因为他雇不起人照顾她,也没有时间,而且母亲很久以来就和他无话可说,一个人待着闷得慌,在养老院里,她至少还有伴儿。入狱后,他郑重地向律师声明:“我很爱妈妈,……我更希望妈妈不死。”面对着预审人员的提问,他的回答仍然是:“爱,像大家一样。”[1]48即便被判了刑,打入了死牢,处在孤独和末日之中的他依然在想念着妈妈,并且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1]89。这些都是他真实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做。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情感,单纯而真诚地生活着。“人生永远不该演戏”,“我听着我的心”,在他的价值领域里,负面的东西已不再重要。正因为对妈妈的思念和理解,才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深地感觉到“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4]116。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看似冷漠的“局外人”心中隐藏着如此浓烈的亲情。
四、理性的墨尔索
正因为内心的这种激情,墨尔索才比别人更清楚地看懂世界,才有了他独特的行为,他也才不被所谓的“理性的人”所接受,才被认为是荒诞的人。首先我们先看一下理性的人是什么样的。无非是认可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感情、爱情、事业上的抱负,对地位和金钱的追求,对于过失的悔恨,以及信仰上帝,等等,无非是遵循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辩护,在神甫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然而墨尔索恰恰是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不以为然。
他没有哭死去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的,并曾努力去理解她。墨尔索只是一个法国公司里的小职员,他根本没有什么能力去赡养他的妈妈,因此,他把妈妈送入养老院也是情理中的事[3]101。他妈妈死都死了,就算哭得昏天黑地又有什么用呢?稀里糊涂地把人给杀了,形式上的忏悔又怎么能够解脱心灵上的枷锁?因此,淡然视之,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他“大概不爱”而愿娶玛丽,是因为他觉得人人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他对职务的升迁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那并不能改变生活,而且他是曾经有过但后来抛弃了所谓“雄心大志”。他拒绝见神甫,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然而社会为了自身的安定恰恰要求它的成员洛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他们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而把案件夸大其辞。正如在法庭的审判中,一记者对墨尔索说:“您知道,我们有点儿夸大了您的案子。夏天,对报纸来说是一个淡季。”[1]61执法人员也认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前者都是为后者的行动作准备,以某种方式预示了这种行动,并且使之合法化”[1]74。既然墨尔索的命运已成为定局,那么,墨尔索把它当作是一件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来看待,对己,对人,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他初次上法庭时,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擅自闯入的家伙。他希望别人用“你”而不是“您”来称呼他,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彼此身份对等的基础上,拥有真正沟通的可能性[3]101。在法庭上,无论是法官和律师如何循循善诱,“局外人”都一口咬定,他之所以扣动扳机,仅仅是因为中午的阳光,拒绝向人们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供词和回答,他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行为的荒诞,而是展示他真正的自己。墨尔索是拒绝表演的,他坚持真实地活着。正是这种“自我”的存在,使他一次又一次拒绝忏悔,拒绝见神甫,并最终拒绝了与社会的和解,选择了死亡。尤其在人情方面,说出的东西多于存在的东西,或少于存在的东西。墨尔索拒绝这样,坚持绝对的真实,任何夸张在他这里都是不允许的。这才是他的本能。
五、结语
墨尔索并不是荒诞的,而是理性的,他只是以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他是幸福的。用看守长的话说,监禁是为了惩罚,以剥夺自由为手段。然而失去了身体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却最终没有被禁锢掉[3]101。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墨尔索宣告:“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1]90在结尾处,我们看到他体验着世界的友爱,面临最终判决,他所想的是“最可怜最深刻难忘的快乐,夏天的气味,我热爱的街区,某一种夜空,玛丽的笑容和裙子”。在临刑前夜,他仍然感觉到“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1]89。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爱,尽管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是他的理想,尽管他最终为此被迫放弃了肉身,但他仍想重新来过。是爱让他有所留恋,他“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但他期望的无疑是一个新的世界[3]101。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加缪中短篇小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2]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局外人·鼠疫.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3]胡晓玲.《局外人》中的虚无与信仰.文学教育,2009.02.
[4]丘上松.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加缪小说《局外人》].外国文学研究,1992.3.
关键词: 《局外人》 墨尔索 荒诞 激情 理性
一、加缪其人
阿尔贝·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和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其父在一战中阵亡,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靠奖学金才读完中学。二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抗战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他参加了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加缪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50年代以前,加缪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曾多次否认。直到1951年因其哲学论文《反抗者》发表而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后,加缪才被认可为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二、小说中的荒诞性
《局外人》的故事情节并无新异之处,但却在作者平淡的叙述中透出些“荒诞气”。小说通过主人公墨尔索独特的视角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展示了世界的荒诞性。
小职员墨尔索一天突然接到养老院发来的“母亲亡故”的电报,他竟然冷冷地说:“母死。明日葬……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1]1作品一开始,墨尔索便以极度冷漠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给母亲守灵、送葬,墨尔索不哭,葬礼也并不能使他悲痛(他很快受不了葬礼的冗长、人们的悲伤和天空的沉闷),看上去完全与他无关。事情刚过,他回到了以前的平静生活,与女友玛丽过得很悠闲。接着便是与玛丽约会、游泳、看电影。而他所作的任何事情,都是抱着“怎么都行”的态度完成的[3]100。当玛丽“问我愿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1]31。老板想让他去巴黎设一个办事处,他说怎么样都行,“他于是问我是否对于改变生活不感兴趣。我回答说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1]30。在与邻居莱蒙共享一顿晚餐后,他便替莱蒙写情书、作证。莱蒙为了报答他,就邀请他去海边的一个朋友家。在那里,他们又碰到了那几个阿拉伯人。由于阳光的作用,墨尔索无意识地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之后又开了四枪。
小说第二部分集中讲述了墨尔索被捕后的审讯过程。在整个案件的预审、开庭、起诉、审讯、辩护到宣判的全过程中,墨尔索这个当事人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取代、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地位,原本简单的过失杀人案件,最后被审理过程“演绎”成了一个“丧失了全部人性”的“预谋杀人”案。律师、检察官,所有的审讯都在询问与案件毫无关系的事:他的私生活、对妈妈死的态度、是否爱妈妈……多么荒诞的法庭审理,“我明白我的事情不妙了”[1]70,“他们好像在处理这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1]73。法官为了让墨尔索表示他对过去的悔恨,于是用带着威胁的口吻质问道:“难道此人表示过一次悔恨吗?从来没有,先生们,在整个预审过程中,此人从没有对他这桩可憎的罪行流露过一丝沉痛的感情。”然而,墨尔索却始终表现出死不悔改的样子,所以,检察官称墨尔索不承认这个社会的基本法则,并宣称他和这个社会已经“一刀两断”。律师、检察官和陪审团不是为墨尔索怎样杀人搜索足够的证据,反而不断考察墨尔索的灵魂。律师说:“他曾仔细探究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一窍不通。”[1]73还不断询问为什么墨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得那么平静?为什么墨尔索没有在母亲的坟头默哀?为什么妈妈刚下葬第二天就与玛丽游泳、看电影、做爱?在法律预设的程式中,证人们的证词也变得本末倒置,终于检察官如愿以偿、语重心长地宣布:“此人从没有对他这桩可憎的罪行流露过一丝沉痛的感情。”“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因为“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母亲的人,与一个谋害了自己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意义上来说,前一种罪行是后一种罪行的准备,它以某种方式预示着一种罪行的变化,并使之合法化”[1]74。就这样,墨尔索以预谋杀人罪被判在广场上斩首示众。而墨尔索却更像一个厌烦的旁观者那样不断走神,竟然还关心起了法庭之外的事情:“一个卖饼的小贩吹响了喇叭,声音从街上穿过一个个大厅与法庭……我从那里确曾得到过我最可怜、最难以忘怀的欢乐,如夏天的气味、我所热爱的街区、傍晚时的天空、玛丽的笑声和裙子……我只想让他们赶紧结束,我好回到牢房里去睡觉。”[1]76即使到最后,当墨尔索被判处死刑之后,他对待死刑的态度也是不同寻常的。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人在死之前要祈求神甫为自己忏悔以洗清自己的罪过,可是当墨尔索被宣判死刑的时候,他接二连三地拒绝神甫,对于那个未来的彼岸世界,仍然是那副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
三、内心深处的激情
由此可见,小说中到处都充满了荒诞。而“局外人”是墨尔索最突出的特征,他冷漠,对一切都无所谓,表现出极度的漠然和超脱。“怎么样都行”是他遇事表态的口头禅。因此,墨尔索也被世人认为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荒诞的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墨尔索真是一个局外人吗?就连小说的作者都不这样认为。加缪曾经在为《局外人》一书的美国版作序时指,墨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4]114。
墨尔索并非冷血动物,而是一个内心世界充满了激情的人,一个有着强烈的亲情的人。得知妈妈去世的消息后,他跑着赶路去养老院,而且心中一直觉得妈妈还活着;离养老院还有两公里的路程时,他就等不及地想立刻见到妈妈;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里,他时常涌起思念之情:那和母亲共用过的桌子,那隔壁老人呜咽的哭泣,那夏天傍晚伤感的时刻,都曾唤起他对母亲温柔的回忆。至于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在他看来是件很自然的事,因为他雇不起人照顾她,也没有时间,而且母亲很久以来就和他无话可说,一个人待着闷得慌,在养老院里,她至少还有伴儿。入狱后,他郑重地向律师声明:“我很爱妈妈,……我更希望妈妈不死。”面对着预审人员的提问,他的回答仍然是:“爱,像大家一样。”[1]48即便被判了刑,打入了死牢,处在孤独和末日之中的他依然在想念着妈妈,并且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1]89。这些都是他真实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做。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情感,单纯而真诚地生活着。“人生永远不该演戏”,“我听着我的心”,在他的价值领域里,负面的东西已不再重要。正因为对妈妈的思念和理解,才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深地感觉到“我过去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4]116。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看似冷漠的“局外人”心中隐藏着如此浓烈的亲情。
四、理性的墨尔索
正因为内心的这种激情,墨尔索才比别人更清楚地看懂世界,才有了他独特的行为,他也才不被所谓的“理性的人”所接受,才被认为是荒诞的人。首先我们先看一下理性的人是什么样的。无非是认可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感情、爱情、事业上的抱负,对地位和金钱的追求,对于过失的悔恨,以及信仰上帝,等等,无非是遵循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辩护,在神甫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然而墨尔索恰恰是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不以为然。
他没有哭死去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的,并曾努力去理解她。墨尔索只是一个法国公司里的小职员,他根本没有什么能力去赡养他的妈妈,因此,他把妈妈送入养老院也是情理中的事[3]101。他妈妈死都死了,就算哭得昏天黑地又有什么用呢?稀里糊涂地把人给杀了,形式上的忏悔又怎么能够解脱心灵上的枷锁?因此,淡然视之,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他“大概不爱”而愿娶玛丽,是因为他觉得人人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他对职务的升迁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那并不能改变生活,而且他是曾经有过但后来抛弃了所谓“雄心大志”。他拒绝见神甫,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然而社会为了自身的安定恰恰要求它的成员洛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他们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而把案件夸大其辞。正如在法庭的审判中,一记者对墨尔索说:“您知道,我们有点儿夸大了您的案子。夏天,对报纸来说是一个淡季。”[1]61执法人员也认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杀死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前者都是为后者的行动作准备,以某种方式预示了这种行动,并且使之合法化”[1]74。既然墨尔索的命运已成为定局,那么,墨尔索把它当作是一件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来看待,对己,对人,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他初次上法庭时,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擅自闯入的家伙。他希望别人用“你”而不是“您”来称呼他,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彼此身份对等的基础上,拥有真正沟通的可能性[3]101。在法庭上,无论是法官和律师如何循循善诱,“局外人”都一口咬定,他之所以扣动扳机,仅仅是因为中午的阳光,拒绝向人们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供词和回答,他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行为的荒诞,而是展示他真正的自己。墨尔索是拒绝表演的,他坚持真实地活着。正是这种“自我”的存在,使他一次又一次拒绝忏悔,拒绝见神甫,并最终拒绝了与社会的和解,选择了死亡。尤其在人情方面,说出的东西多于存在的东西,或少于存在的东西。墨尔索拒绝这样,坚持绝对的真实,任何夸张在他这里都是不允许的。这才是他的本能。
五、结语
墨尔索并不是荒诞的,而是理性的,他只是以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他是幸福的。用看守长的话说,监禁是为了惩罚,以剥夺自由为手段。然而失去了身体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却最终没有被禁锢掉[3]101。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墨尔索宣告:“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1]90在结尾处,我们看到他体验着世界的友爱,面临最终判决,他所想的是“最可怜最深刻难忘的快乐,夏天的气味,我热爱的街区,某一种夜空,玛丽的笑容和裙子”。在临刑前夜,他仍然感觉到“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1]89。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怀有深深的爱,尽管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是他的理想,尽管他最终为此被迫放弃了肉身,但他仍想重新来过。是爱让他有所留恋,他“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但他期望的无疑是一个新的世界[3]101。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加缪中短篇小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2]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译.局外人·鼠疫.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3]胡晓玲.《局外人》中的虚无与信仰.文学教育,2009.02.
[4]丘上松.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加缪小说《局外人》].外国文学研究,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