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与学习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8月的一天,被制作人控制在外地一间小屋里赶写剧本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经研究决定,拟请你担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我瞠目结舌以为是开玩笑。
  我是个一辈子连小组长都没有当过的人,少先队干部当到三道杠,还是大队委,不是长。原因是我胆小,不敢管别人。所以搞戏剧也只爬在桌边写字,不能喝令三山五岳地当导演。
  厅长尽管是副的,也让我战战兢兢。从内到外的变化之巨大,一言难尽。这是题外话。
  只说当了“长”后心就乱了,剧本没法写了。如同练气功,含胸拔背往那儿一站,眼一闭,便杂念丛生,终是进不了无我的境界。山东让我来谈写作,便不大自信,想推辞。这边在电话里动员我说:不要紧的,讲讲理论也行!
  说到理论我更心虚,掂量着还是讲写作把握大一点,毕竟干得最多的活儿还是写作。
  先说写作
  1、动作三要素
  回忆写作经历,常常要感谢早年学习表演。做小品练习时老师要讲史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动作三要素”: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
  这种练习让我始终琢磨人物,戏剧不是行动的艺术吗?拿到剧本,我会分析人物的动作,他要干什么?这是最高任务:为什么干?这是心理动机;怎样完成任务呢?于是要分析他的个性,根据个性设计这样或那样的行动方式。写剧本亦然,一个人物出场了,他要干什么?得交待清楚;为什么干?得设计得合情合理;怎么干?或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或声东击西欲扬先抑,这就要考虑人物的个性。
  一部戏比一个小品复杂得多。话剧更不仅仅是一人一事,往往有主线还有副线;有经线,还有纬线。立了主脑还不能去枝蔓。人物也多。好在只要有人物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得讲三要素。不管主角配角,上场就有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的问题。大戏一棵树,系统工程,每一要素下面有许多分支,大动作下面有小动作,有一个个段落,每个段落目标不一样,但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动作还与人物的出身、教育背景、人际关系相关,人际关系网中的每个人物都得设计,各有其貌,怎样的前史——幕前戏,现在时的状况如何,等等。设计要明确,剧情发展中又要有动态的变化。
  《雷雨》开场,鲁贵跟女儿要钱——目的任务很明确。为什么跟女儿要——行为动机,因为他知道女儿有私房钱。父亲跟女儿要钱,还属常态,而他怎么要则表现了人物的卑劣。他先点出女儿跟少爷的关系。女儿反感,不愿意给钱。鲁便进一步点出少爷与太太的暖昧关系,太太既然跟大少爷相好,就不能容你,叫你妈来就是要告诉她这事。这一下点到了四凤的七寸,她是“死也不能让妈知道这里的这些事情的!”鲁贵抓住女儿的怯懦,拍着胸脯让女儿相信,现在才看到爸爸的好了吧?他达到了要钱的目的。
  2、穷棒子精神
  我文化水平低,小学没毕业就进了剧团。近代大学者吴宓讲授“文学与人生”,给学生开列应读的书目:《四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楚辞》——还是王逸注的——《史记》、《前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中国文化史上柳诒徵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还有许多外文书籍,长长的序列中,只有《石头记》、《水浒传》等寥若晨星的几部让我眼熟。以我这样的文化准备去写作,难度可想而知。好在无知无畏,就像当年农业学大寨,靠的是穷棒子精神,一颗红心两只手一穷二白也就干起来了。
  知道水平低写作时倒也不敢放肆,我会闭眼遐想,在并不辽阔的脑海中搜寻熟悉的人生和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没底的不敢写。什么叫没底?一句话说不清。但有底的感觉我知道,那就是有了人物,脑子里都活了,胆子就大了。
  沈从文曾在西南联大教过写作,回答学生的提问说:当你不知道怎么写时,你就写你的父母,写你的兄弟姐妹。
  可是写作不可能老是拿爹妈亲友开刀,尤其是戏剧,陌生的题材内容很难回避,比如战争、历史,特殊的生活领域,都可能涉及。我想,越是陌生题材,越要贴着人物走。好在人类都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写戏也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规定情境中他会怎么想,怎么干。情况发生变化了又会怎样?鲁妈要四凤发毒誓,如果再见周家人,就让雷劈了她!因为四凤与周萍是兄妹,兄妹相恋天理不容。可当知道四凤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死也分不开了,鲁妈的态度就改变了:你们走吧,此生再也不要见到你们,老天爷要惩罚,就惩罚我好了。
  我的写作属于手工作坊型,费工费料,人物,动作,细节,语言,盖房似的一片瓦一块砖地往上码,抹灰填浆都不能省。看别人一点材料写一大篇,我这儿很多料才整一篇,觉得很划不来。但除此之外我又不会别样的。
  很羡慕现代派的潇洒,天马行空,抽象变形,混搭也让人叫绝,真不真实无所谓,或者咱说的真实本来就只是表象,现代派抵达的才是本质的真实。可我不敢东施效颦,我的写法很笨,类似素描,对着石膏像一笔笔地描摹,蒙混不过去。
  我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观众说没有“瞎编”我就很满足。《临时病房》的写作发生于一次住院。夜里时间很长,独自躺在病床上瞎想。房间里另有两张床,一张床上躺一人,一人一样人生。如果是临时病房,就可能有男有女,男的是个什么样的呢?女的呢?还有医护人员呢?无底的暗夜里,想象蓬蓬勃勃地生长,图景一点点凸显。出院就开始写。
  排演时,一位演员把家中保姆带来了。保姆是乡下人,30来岁,黑黑瘦瘦的,也还端正。正排输液的戏。剧中的乡下老太舍不得花钱,药要省着吃,还挣扎着不愿意输液。城里的老先生说,你儿子在深圳做了大老板,不是有钱了吗?老太太说,我儿子的钱是拿命换来的。于是讲到儿子打工的遭际,她说,在别人看这是药水,在我看,这就是我儿子的血呀!说到这儿,坐在我身后的保姆突然跑出去了。我吃了一惊,不知出了什么事。演员忙跟出去,过一会回来,说,在哭呢,想起了她老公。保姆随后也回来了,不好意思笑着,擦着泪说,她老公在武汉盖楼,跟戏里面老太太的儿子一样,也苦得很。
  保姆的反应给了我信心。后来我曾让《临时病房》在汉口江滩演出。让演员把能改武汉话的台词都改成武汉话。江滩是广场,夏天乘凉的人多,一些农民工光着脊梁也来看,该哭哭该笑笑,一直看到底都没有走。我很高兴。
  3、拣到了金钥匙
  我的写作起步于文革,学习样板戏后领导培养年轻人,让我跟着老同志学写戏。戏怎样写呢?我在尘封的图书室乱翻,发现一本文革前油印的教材《编剧理论与技巧》,第一次知道了顾仲彝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了戏剧结构的开放式、锁闭式、人像展览式、冰糖葫芦式。还有李笠翁的立主脑、去枝蔓、密针线、减头绪、立间架、布疏密,等等,也不知道出自《闲情偶记》,因为也是油印的,就几片纸,薄薄的订在一起。我如获至宝,就像拾破烂拣到了大钱包,我拣到了金钥匙,阿里巴巴胡麻胡麻,从此可以开门了!
  操练起来却不顺利。那时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不管生活中有没有,都得编出一个反对派。曾写过一个农业学大寨的戏,设计的对立面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副县长。写着写着不对头了,我发现自己竟跟这个反派相似,因为他的戏 和台词,我都能写得很由衷,写得又快又好,老同志们直夸我。可是一到英雄人物我就黔驴技穷走投无路,金钥匙不管用了。
  文革结束,回归艺术的正道,知道那黔驴技穷走投无路不仅仅是违反了编剧法,更是违背了生活和人性。戏剧是人的故事,写到鹊桥银河也还是人间的思念,艺术永远取材于人生,你倒行逆施地硬要杜撰各种各样的斗争,都是非人的东西,锁头坏了,金钥匙也打不开的。
  《五二班日志》是文革后我写的第一个戏,很轰动,全国到处演,说是个优秀的儿童剧。我却没把它当儿童剧写。只是想到文革前的《英雄小八路》一这是一出不错的戏——带来的一批小英雄戏。大人的斗争微缩到孩子身上,一群孩子中总有一个为首的,比较正确,还有一个鲁莽的,傻乎乎的,再来个坏人,总是难脱套路。
  《五》剧尚未动笔就想:绝不能再走那条路。
  从浑水里趟过来的身体难免沾染泥水,例如我们反对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倾向、“假大空”主题先行,但这些年还是不绝如缕。一些城市雕塑,画展,凡重大的、主流的题材,即使是古代人物,那造型也具有上世纪50年代东北电影制片厂厂标“工农兵”的风采,挺胸昂首目光坚毅,脚胯肩三点,微侧,迎风向前,令我们这代人似曾相识。音乐舞蹈也有。想到自己也难脱窠臼,便不敢太得意。
  曾写过几年小说,写戏需要的戏剧化和夸张,在小说里会被认为失真。听写小说的笑我们的戏虚假,就迁怒于“编剧”的“编”字,“编织”、“编排”、“编瞎话”、“编造”,引申到“捏造”、“杜撰”,都不是好话。“虚构”本来是艺术想象的产物,即使有真人真事为原型,但只要进入艺术创作,便不可能没有虚构。虚构的、包括夸张变形的人物故事,唤起的应该是观众对真实世界的感受。与小说家在一起,在直面人生揭示人生的复杂错综上,感到戏剧仿佛比小说低了一等。
  《五二班日志》公演后,曾应约写创作体会,我用的题目是:真实些再真实些。所谓真实包括三层,一是客观的,采访时接触的真人真事;二是主观的,自己的感受、看法、认识;三是创作中虚构的世界是否有真实感。当时我没有这样细分,文章极端到对编剧法大不敬,认为不能牺牲真实性把生活装进编剧法,不能削足适履。我很重视第一层真实,感到生活中真实的东西最能激活自己。但在我的写作经历中,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几乎没有一次直接用进作品。
  《丢手巾》是发生在工厂女工宿舍的故事,我确实在女工宿舍住过,还跟着女工到车间上过班;
  《同船过渡》是团结户的故事,我确实住过团结户;
  《临时病房》我也住过。
  但没有一段戏一个人物是生活中真有的。
  我却喜欢真实,我的一些戏也很写实,仿真。我偏爱生活的实感。
  《西藏组画》是画家陈丹青早期的成名作,非常写实,有人说那不是创作,是写生。陈曾阐述自己的想法,记得一句话的大意:纯客观的描写恰恰是作者主观的强烈选择。
  写实的仿真的东西其实是有抽象度的。
  我们这代人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深,很重视生活。
  为了《寻找山泉》,我曾独走鸡鸣听三省的大别山,交界处是“断头路”,两边都不修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了,仍不通车,黑乎乎的小客栈只有我一个女性,男人满不在乎地在盥洗池小便。我和汹涌的民工一起赶车。挤得前心贴后背,最后钱包被偷差点回不了家。追忆至此,感到如今真是养尊处优了。也有年龄和身体不可逆的原因。写作的活力减退。其实也是生活天地的萎缩与隔膜。宽阔现代的阳光大道的背面,是狭窄扰攘的小街,小餐馆、小发屋、小旅店、小菜摊。口音混杂的男男女女赖以为生,你了解他们吗?你想深入地发问,他们则可能投过来戒备的目光。我常常感受到这种距离,当然,能够把这种状态表现得很真实,很艺术,也是好看的戏。
  深入了生活不一定就能写得出来,没有生活则肯定不会有作品。
  4、写戏要“经济”
  近几年时兴说“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即台上唱唱跳跳造气氛,台下签协议定合同,这“经济”是指赚钱做生意。
  我的“经济”与此无关。《同船过渡》由一个日本剧团连续十多年地演出,解决了剧团赤字,但我也不敢说这个戏能赚钱。
  上百度查“经济”,知道该词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人物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和“管理”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翻译为生计。
  我的“经济”正与“生计”相关。过日子要量入为出,要掂量家境,盘点收支,剧院排戏也要讲究投入产出比。
  舞台剧是一种很受限制的艺术样式,不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戏剧总得借助于舞台才能存在。舞台的限制也是舞台剧的特点,犹如足球的越位,巧妙地把握规则把球踢进去,就是足球比赛的魅力。戏剧和体育运动都需要智慧,用很少的投入创造出很大的效益是本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戏剧艰难,我便开始掂斤播两,以人物为例:三个人物能构成的戏绝不用四个人,长度不减,减少人物,余下人物戏份必然增加,得到更多戏份的人物会更加饱满丰富。少用演员直接的好处是降低了成本,不论戏的内容还是制作投入,都很划算。
  场景亦如。一个内容,换几个场景转台大屏幕都用上,就不大“经济”,一般的剧团搞不起。
  人说这不是编剧考虑的事,制作方愿意并有能力大投入,何乐不为?这话有理。类似地方标志性的“名片戏”,也需要大制作,不能算小账。这是另一话题,另有标准。
  我的“经济”仅限于个人的写作习惯。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是说人生就是戏,要把这戏写出来,让观众看着过瘾是对技巧的考验。一个维纳斯雕像,无须铺排宏大的场面,调动高科技的声光电,观众就看到了女性的美丽和精神,具象里有抽象,是“经济”的典范。
  《以一当十》是王朝闻的一部美学文集。老舍先生的《茶馆》也是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智慧含量很高。看到舞台上一些宏大场面,声光电齐上,满台都是演员,想到月饼的包装,盒子精美到豪华,月饼却还是那个月饼。
  我佩服古典戏曲,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能引得观众有哭有笑,这就叫“经济”,是节俭的、低碳的、绿色的艺术。犹如花很少的钱做很好的饭菜,考验了主妇的智慧和才能。
  5、写戏要落地
  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兴趣,年纪大了更偏爱非虚构类作品,真实的人生,用平和自然的家常语言说出,如同汪曾祺先生的笔调,一盘凉拌萝卜皮的制作过程在他笔下都饶有意味,仿佛弦外有音意在言外却又浑然天成了无痕迹,经得住反复阅读欣赏。读多了也学着写一点。
  写过一篇散文《落地》,包含了我的写作观。怎样叫“落地”,怎样叫没“落地”,一句话很难说得清,如同俗与雅,说不清楚,但一看就有感觉。艺术没有硬性的衡量标准,但面对作品,人们约定俗成还是有大致差不多的感觉。同一作品,反应也会迥然不同,因为观众的教养不同,口味异趣,不同群体之间还有审美差异,他们可能有各自的局限。互相冲突也互相补充,作品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流传,这时,如果比较 多的人都说好,那就比较接近事实了。
  歌剧《洪湖赤卫队》上世纪50年代末问世,湖北人说好,演到北京,北京人也说好,再到全中国,全国人民都说好,过了40多年再演,观众还是说好,这就真是好了。
  “落地”首先要合情合理。人们多谈《洪湖赤卫队》的音乐,不大说文本,其实《洪》的文本就很“落地”。它情节简单,但每一步都很合理,顺理成章:红军走了,白匪回来了,“洪湖又成了我的天地”!彭霸天很得意,大宴宾客唱小曲。不料一把钢刀飞过头顶,扎带的纸条上赫然写道:“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边,今天来借枪,明天打江山!”彭霸天大怒,不容骚扰,要清剿赤卫队。可湖水芦荡一望无边,赤卫队不出来。于是把老百姓推到前面,你不出来老子就开枪。“住手”——为救乡亲韩英挺身而出。这是革命戏中常见的路数,无惊无险无奇,但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观众不会中断欣赏频频发问:怎么这样呢?他会跟着往下看。
  “落地”的第二要素,即“难尽”的人情。李笠翁说,“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上下五千年,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然而“物理易尽,人情难尽”。
  韩英与母亲牢房相会,“儿啊,你要是写了(自首书),怎能对得起受苦人和共产党,你要是不写,儿啊儿啊,明天天亮,你,你,你就要离开娘啊!”“娘的眼泪似水淌,点点洒在儿心上”,普普通通的母女对话,革命战争我们没有参加,但哪个阶层、哪个时代都有母女,观众都会感同生受。“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高山上”,牢房里生离死别的咏叹调因此格外动人。
  “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艄公你把舵搬,妹娃儿我上了船”,也是人人心中都有的东西,大白话大口语。平铺直叙,不包装不华丽,却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到了美国,成了世界民歌经典。湖北人中国人外国人,在人性的层面上都是一样的!谁不向往春天,谁不想过那条河?人所共有的东西好写也不好写,好写是因为我口唱我心,唱出来就是了:不好写还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写得好不好人人都能一眼看透。正如俗话所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鬼魅谁也没看见过,随便你瞎画,而人就在身边,画得不象连小孩子都骗不过去。
  如今“落地”不容易。因为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一个自然周期,不能急。可如今人们就是等不及,人吃快餐车行高速,恋爱叫“速配”,结婚叫“闪婚”,等不得你慢慢来。潮流也在推波助澜,熠熠闪光的美丽泡沫充满诱惑,忍不住就要追逐。就象竞走运动,规则是只能走不能跑,两脚不能离地,运动员谁愿意犯规呀?可金牌诱惑,争金夺银还得要大奖,心急想吃热豆腐,走着走着两脚就离了地。
  6、关于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搞艺术的最知道,不多说。想补充的是求新求变时还要守得住。守什么?守住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犹如服饰天天变,一时宽松一时紧窄,一时长款一时短摆,跟都跟不及,干脆你就别动,把十年前的拿出来穿穿,人家没准还认为是时装呢。
  创新也分真伪,有的猛一看新鲜,到国外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从这儿打回去的货。
  偶尔看到央视的“艺术人生”,朱军采访范曾,恰巧正谈创新。范先生说,艺术追求的永远是最好,好了,新也就在其中。事先就想要创新,不免功利概念。
  有一部编剧理论叫《步步为营》,美国人写的。从剧本的写作格式开始讲授,人物,主旨,结构,戏剧性动作,动作的力度,持续的节拍,干扰性事件,推进故事的转折点,等等,让我感到做一个编剧需要的近乎工匠的心机智巧。就像一个猎人,观众是猎物,我们埋伏好了,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心怀叵测地让猎物上钩了。
  可如今的观众却不会轻易上钩,不是心明眼亮看破把戏,而是没有耐性慢慢地看,容不得编剧步步为营地交待铺叙他就要起身离座。舞台上的人着急了,恨不得30秒一个包袱,五分钟一个跌宕,上场三板斧,不整出个死人翻船的大动静就怕不震撼。
  我年纪大了,越来越感到舞台的喧嚣热闹,电声扩大,震耳欲聋。前不久看传统戏《打猎回书》,楚剧,只是个捉襟见肘的县剧团演的,乐队也小,没有电声,反而朴素动人。到了一段高腔轻板,更是无伴奏,就一个檀板轻轻地一下一下的叩着,真是洗净了噪音,声声入耳,声声人心。
  7、戏里装不进去的
  我把一些戏里装不进去的感受放到了散文里。
  散文一直是副业,边角余料。也没有像学编剧法那样期期艾艾地学习散文做法,提起笔来就写了,写罢送到编辑部,编辑搁在散文栏目里发,就算散文了。
  写什么都有技巧,只是我才疏学浅力不从心,不敢炫技也无技可炫。写剧本写散文写什么都只能算老实。老实人难免拘泥,缺乏纵横捭阖的挥洒。前面提到的顾仲彝,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他的《编剧理论与技巧》是戏剧文学系学生必读的课本。但据说他编写的剧本影响却不大。19岁就写出《风雪夜归人》的才子型剧作家吴祖光与顾先生是好友,谈到顾先生的剧作,笑称顾先生“太老实了”。这话仿佛敲了我一记,想到自己没大出息,可能也是太老实。也想不老实,但又怕放开了收不回来,驼子挑担两头失塌。
  传统戏曲中的武将有一种装束叫“靠”,前后两块,绣满了鱼鳞等色彩鲜艳的纹样,领头袖口和护腿也一应俱全地有绣饰,背后还有“背虎壳”,可插许多小旗和飘带,台下多么干瘪枯瘦的凡夫俗子,把这“靠”一扎,高底靴一登,也变得威风八面英雄盖世。曾听戏曲行的人把日常生活中文饰装扮或端架子叫做“扎靠”,比喻很妙。写剧本写文章都不能“扎靠”。得放下来,得“落地”。有几分是几分,水平低就低一点,作品少就少一点,跟说话一样,言之有物,言之真切,让人看得下去就好。
  再说学习
  要说学习,是因为我心悦诚服,觉得人家比我高明,讲我不如讲他们。试举几例。
  1、《反西凉》
  这是一出三国戏。曹操要灭刘备。又怕西凉的马腾趁机来攻打以致腹背受敌,于是假装点兵,暗伏人马,先将马腾骗来杀了。这是戏的开端。
  马超替父报仇起兵攻杀,浩浩荡荡;曹操引军拒敌布阵于野,稳稳当当。舞台上没有布景,一律用演员的程式动作表现,变化场面套路,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交待得清清楚楚,中国戏曲的本事让话剧望尘莫及——想到如今一些新创戏曲剧目也堆满了高平台大布景,利器不用用钝刀,奇怪。
  《反西凉》分了两段:
  第一段,马超攻打长安,旗子一挥,西凉兵锐不可当势如破竹,长安攻下了。下面是潼关。
  曹操赶紧派曹洪带人马去潼关,命令他死守10天。
  马超来到潼关城下,叫骂搦战,用激将法,曹洪只是充耳不闻,死守不出。
  一天两天,受到城下叫骂的刺激,有曹将忍不住欲出城迎战,曹洪拦阻。
  这是延续冲突,增强悬念。
  第九天,马超骂累了,人马懒散倒地,曹洪见机打开城门,带着兵丁一涌而出。
  结果当然是伏兵四起,曹洪中计。待曹操带大兵赶到时,潼关城头站的已经是马超。
  第二段,主要人物正面交锋,曹操攻关,马超迎战。
  马超神勇,连斩数将。
  曹操奔逃,马超紧迫。戏剧趋于紧张,观众要看曹操怎样 逃脱,看马超怎样完成自己的最高任务。
  马超高喊:看啊,红袍者便是曹贼!
  哗——杀声震天,漫山人马冲着红袍者杀去。
  曹操赶紧脱掉红袍:
  马超又喊:看啊,长须者便是曹贼!
  哗——杀声震天,漫山人马又冲着长须者杀去。
  曹操赶紧割掉长须;
  马超再喊:看啊,短须者便是曹贼。
  西凉兵又杀向短须者。
  狼狈的曹操只得扯块旗角包颈而逃。
  武场的急急风愈来愈紧一浪高过一浪打得密不透风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戏剧最紧张的段落,也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突然,追的杀的居然脸对脸撞了个满怀!这是编剧安排的意外。一般情况下,刀起刀落,曹操人头落地,就结束了。可戏剧不是生活,戏剧得从一般中找出不一般,既合情理,又要好看。
  顾仲彝先生告诉我们,奔向高潮的戏剧,犹如奔向悬崖的骏马,必须紧紧地带住缰绳。好看的戏都会延续高潮,要让观众尽兴。
  曹操蓦地转身,干嘛?延续高潮——围着树跑。
  树能挡住枪刀吗?挡不住,这是常识,如同稻草不能搭救溺水之人。但溺水求生的人会伸手去抓稻草,对于曹操,此时这棵树就是救命稻草,符合人物此时的状态。
  马超举起了枪——这也是他应有的状态——不料,马超的枪扎到了树上,又是一个意外。
  曹操得以喘息,再跑。马超再追。追不追得上、杀不杀得了呢?观众还得伸长了脖子往下看。
  顾先生又告诉我们,精彩的结束应当在高潮时突转。现在到了高潮,也延续了高潮,该突转了。怎么转?
  一条船出现了——原来他们且逃且追已经打到了河边。
  待马超赶到,曹操已经登船。
  怎么办?你的最高任务不是杀曹操吗?眼睁睁地看着仇人逃上船,你就不追杀了?你就此放弃了么?观众的疑问就是戏剧的悬念。不是看马超怎么办,而是看编剧怎么办。
  看戏时我也猜想,脑子里闪过浪里白条,草船借箭,都是水里的打斗。马超会不会派人下水或万箭齐发呢?
  都不是,编剧很节俭,只给马超写了一句台词:
  “嗨,天不灭曹啊!收兵!”手一挥,轻轻松松潇潇洒洒地结束了契而不舍的复仇行动,也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
  这是一个聪明的突转,是写作技术的巧妙运用,更是对错综复杂的人性的认知。实现人生目标时,意志强悍的人往往有强大的驱动力,不会轻易放弃。马超意志强悍,为父报仇又关乎男子汉的荣誉和尊严,不取曹贼之首级绝不收兵的,所以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冲突上去后怎样转折,让许多搞戏的绞尽脑汁。
  “天不灭曹”这句台词极妙,这是一种天命观,相信超人的力量,多么强悍的人生意志都不能与之抗衡,在天命面前低头不失尊严,相反是一种达观,是人生的自我化解。这是编剧对人生的认知,把这种认识放到马超身上,人物更多了内容。这里使用的不仅仅是步步为营的写作技巧,更是对人世人性的把握。
  曾看过一个漆艺展,主题是“材料·技术·认知”。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高超的技术,最终要表达的还是对世界的认知。优秀编剧的“步步为营”,也就是能够高明地运用技巧传递出他对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看法。
  2、《十二月等郎》
  这是大家熟知的现代戏,剧作家盛和煜很“鬼”,导演与他是绝配,每每出手不凡,总能把人抓住,把人弄得很难受。这难受不是电视连续剧所要的“催泪弹”,那是一种技术性的操作,象打鬼子埋地雷一样,20集需要埋几颗,第一颗在哪儿,第二颗在哪儿,哪一集松了,观众要调合了,赶紧再加一颗。在所不惜地牺牲着人物和故事的合理性!盛和煜不屑这么做,他是高手,作案了无痕迹。
  第一场,微风起于正月,男人去打工,正月下广东。女人们来送行,“不要走啊,婆婆老了,孩子又小”,“不要走啊,你走了,新婚的喜酒就变成了苦酒”。可是“不要走,也要走”,谁让他们是男人呢?男人是一座山,他得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啊。挣脱了女人们的手,走了。
  男人走了,女人怎么办呢?观众的胃口被吊起来,二月在拂面的春风中袅袅地来了。还得过日子呀,剩下的人要选一个村民组长,这就选了苗子。苗子不干,被逼狠了还哭了。
  编剧似乎很本分。正一五一十地写着村里发生的事情,观众哪里想得到,就在女人们没心没肺的调笑中,狡猾的危机已悄没声地卧了底。
  《十二月等郎》改编自中篇小说《乡村留守》,“留守”与“等待”都是动作,前者多在坚持,后者则更有欲求,作为戏剧,欲求更富有驱动力。编导运用了荆州民间的“等郎调”,“十二个月”是个绝妙的线性结构,顺序前行的“十二月”,让故事象潮汐一样张驰得更有韵律和节奏,也不怕被切断,花开两朵,先表一支,观众已被稳住,不乱,一个个往下看,下一个月怎样呢?再一个月呢?迷径寻踪,饶有兴味。
  观众有兴味,还因为每一个月里都有撩人的情感故事。
  我强调故事。因为凡是剧作就要有人有事。不论是线性的还是点状的还是块面的,总得有连得起来的内容。故事有显性的也有潜性的,看你怎么去讲。盛和煜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搞简单的线性因果,却又暗地里把情节线扽得很紧,没让观众不耐烦,就不失时机地把卧底的危机引发。
  这是三月,交不起电费的村子陷入黑暗。留守的女人们想要开辟财源了。修建精养鱼池的想法提出来,恰巧工作队周队长又是搞养殖专业的,女人们激动了,摩拳擦掌。然而“资金呢?资金在哪里?资金在哪里?”村长唱着一一发问,女人们面面相觑,打了退堂鼓。
  长湖粼波,女人们望穿秋水:“我们有男人哪,他们在外面挣钱,精养鱼池算么事,他们会为我们扛回一座金山……”心灵感应似的,男人们的身影蓦地在天幕上出现,遥遥的是接天衔地的脚手架,男人们正怀揣着希望在半空的钢架上做着最苦最累的活儿。雄浑的男声与深情的女声在夜空里交融缠绵,虽无耳鬓厮磨,却也心心相印。突然,刺耳的惊叫让歌唱戛然而止,一个男人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
  一片死寂。停顿。一束光柱投射于平台,光柱中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白色工作服,已经失去主人的安全帽鲜红鲜红的发着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也是极经济的手法。什么都不用说了,矛盾顷刻化解。女人们纷纷集资献款,连死者的妻子也把抚恤金拿了出来。这是编导合伙组织的一个极精彩的戏剧转折。
  《十二月等郎》富有情节性,不需要生动的人物也可以写出好的情节剧,然而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除了情节还必须有栩栩如生的充满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发展变化还必须真切地符合人们的心理及现实逻辑。“资金在哪里”的困难提出时,众人看苗子,苗子没有办法,常见的主人公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行为打动群众的俗套没有出现。众人又看周队长,他是来帮助脱贫的,可以贷一点款吧?然而周队长也一筹莫展。这既是增强戏剧悬念,也是尊重生活,现实中的难题要这样易解,中国早就现代化了。感谢盛和煜,苗子和周队长都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至于矛盾的解决嘛,就象它形成的多样,解决也是多种多样的。与“天不灭曹”异曲同工,《十》剧的转折也来自编剧对世界的认识。好戏总是能让人获得认识上的快 感。
  3、《秦香莲》
  同一出戏,刚在武汉看过湖北省京剧院的,又看阳新的。省京的演出从店家上场开始,四句话交代住过此店的湖广陈世美中了状元。紧接着秦香莲携儿女上场,由店家口中得知陈被招驸马。店家同情香莲,带秦找陈,敷衍发展,演出两个半小时。自从时间就是金钱后,观众就没有了耐性,歌舞晚会一般压在两小时内。《秦》剧超时,幸亏有情节诱饵观众还坐得住。乡下时间观念差,阳新的演出从陈世美在家乡苦读开始,到秦香莲如何照顾公婆让丈夫进京应试,到陈金榜题名被招为驸马时又如何思想斗争,初一数到十五,一点都不抛洒。秦香莲还没进京就花了半个多小时。
  演出车打开在村头稻场,夜越深,灯越亮,蚊虫飞蛾都被招引来了。县文体局一女同志递来扇子让我扑打。边扑打边看戏,痛感老戏整理时,应该删繁就简。
  观众却越来越安静,转脸四顾,先前乱蹦乱跳的孩子都回到家长怀中或身边,一张张小脸向日葵似地对着舞台,眼睛也都亮晶晶的眨都不眨。张望中碰到身后女人的目光。她报以微笑。我问她戏好不好看,她连声说好看!问好看在哪里。她说。她爱听这个腔。
  台上王丞相痛斥陈世美了,台下放起了鞭炮。乡下人不习惯拍巴掌,看到黑脸包公出场,又放几挂,每次都配合了剧情。
  《秦》是传统戏中最流行的剧目之一,秦香莲作为弃妇的代名词几乎家喻户晓。以我的职业体会,营造冲突一波三折难,人情人理更难,既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陈世美做驸马,只是犯了重婚罪,不是死罪。不认秦香莲,也只能在道德法庭谴责,妇联可以义愤填膺,但不能判他死刑。古代编剧也知道要合情合理,量刑要以公正为目标,只有设计了杀妻灭嗣的情节,有了杀人的主观故意,罚当其罪,才合乎法理,也合了人心,包公判斩才能赢得观众的支持。看到包公摘下乌纱帽喝令开斩时,村民们把所有的鞭炮都点着了,大快人心地集大成放了个够。我们问村支书鞭炮是否他组织的。村支书手捂着胸口保证是村民自发而为。
  《秦香莲》经久不衰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表达了民间的情感和愿望,斩驸马,鞭挞权贵,伸张正义。其二,人物故事人情入理。
  我一再强调情理,碰到夸张的喜剧怎么办?介绍一出小戏《药板凳》,是湖北一个很小的县剧团演的。
  说的是一个酒鬼,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嗜酒,二是怕老婆。嗜酒如命,怕老婆也怕得要命。偏偏老婆恨他嗜酒也恨得要命。矛盾相当尖锐。
  这天酒鬼偷偷跑到酒店吃酒,河东狮吼,老婆来了。酒鬼吃酒的钱是从老婆那儿骗来的,老婆来了不是抓了现行吗?太恐怖了。酒鬼走投无路。只得装死。一根带子在脖子上绕了绕,甩到梁上挂着。
  老婆骂骂咧咧地上场了。
  “你是谁?”酒店老板问。
  “我是他娘!”老婆说。
  酒店老板纳罕:“他娘不是早死了吗?”
  老婆腰一叉:“我是他婆娘!”
  酒店老板恍然,哦,那我告诉你,很不幸,你老公上吊了。因为他爱酒如命,你不让他喝酒他活着还有什么快乐呢?只好死了算了。
  老婆一看人真的吊在那儿了,哇地大哭起来。老公啊,早知如此,我就不该不让你喝呀。好歹夫妻一场,死了我得让你喝个痛快。便取酒祭夫,一杯酒怎么怎么样,二杯酒怎么样,就坐在吊死鬼旁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唱。
  装死的老公闻到酒香受不了,趁老婆抹泪的间隙,手疾眼快地抓过酒杯往嘴里一抽。泪眼婆娑的老婆转脸,一愣,嗯?酒怎么没了?再倒一杯吧。再倒酒鬼再喝。嗯。怎么又没了?老婆终于清醒,发现死鬼是假装的。暴怒的老婆把酒鬼绑在板凳上。酒店老板奇怪,问这是做什么。酒鬼爱面子,谎称腰疼,这是个药板凳,绑一绑就好。酒店老板大喜,说我腰也疼着呢,你下来快把我绑上吧。
  以人物合乎逻辑的心理做依据,夸张到荒诞都不会失真。还是在情理之中。
  观众依照日常生活经验来检验戏剧,好戏都是经得住检验的。
其他文献
以传统的NACA系列翼型为基准,设计一类实用高效的新型排翼式浮升一体化飞艇.通过数值计算,对浮升一体化飞艇的气动问题和布局设计展开系统的研究,综合分析和评估各气动布局形
本文在对江西省内医院、医生和疾病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基于江西省情的医疗信息咨询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系统医疗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全过程。
目的:观察桑葶泻肺方治疗尿毒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尿毒症合并肺部感染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
针对气体通过均匀多孔介质、非均匀多孔介质和贯通裂缝泄漏三种机制,研究地下爆炸缩比实验气体泄漏时间和份额的规律.结果显示,对于相同介质中的缩比化学爆炸实验,气体泄漏时
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学的弘扬与传承。高等中医药院校强化国学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从国学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入手,
探讨了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的不同工艺,并对油脂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实验结果表明,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采用超
我国是全球月见草油主要生产国之一,月见草油最重要特征是富含γ-亚麻酸(5%~15%,典型值为8%),为所有食用植物油之冠.目前,由于液体月见草油易氧化、使用不方便等原因其应用受
卧式混合油过滤机在使用中易出现滤网堵塞,清理费时,安装不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卧式混合油过滤机进行了局部改进,改进后使用效果良好.
对液压系统的主要部件及环节的压力做了详细的分析计算,使设计更趋合理性;通过改进措施,提高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提出一种快速实现一维粗糙地表面下方埋藏金属目标的成像算法.用层内波传播算法结合谱加速的前后向迭代算法(PILE+FB-SA)计算一维粗糙面下方埋藏金属目标的后向散射;用得到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