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艺术永不褪色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重庆的建筑,许多人脑海中首先反映出的第一个建筑就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这座建筑在造型上极富民族传统风格,气势恢弘,尽管距最初建成已有50多年历史,但它如今依然展现出特有的神韵和气质。可以说,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市的标志,是重庆市建筑艺术的瑰宝。
  虽然知道“大礼堂”的人不在少数,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和这座建筑密切相关、至关重要的名字——张家德。
  身为中国当代建筑师中的前辈,又身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者,张家德先生一生低调,默默无闻。与他大学时的同学、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镩等人相比,圈外知道他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尽管他创作完成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其作品的知名度却属一流。
  1913年,张家德出生于四川威远,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而第二年,他设计的南京国民会议场就获得了全国建筑师第四名、高等建设文官考试第2名。1936年~1937年期间,他在南京设计了近一百幢房子,大多属于市区新村和军校的工程。没过多久,他就担任了成都蜀华实业公司的总工程师,设计出成都新声剧场原址的“中央大戏院”、聚兴城银行、沙利文舞楼以及泸州二十三兵工厂厂房工程。上世纪40年代,张家德在重庆陕西街开办了迦德建筑师事务所,这期间他设计了小龙坎电影院,以及不少私人住宅和银行用房。而使他真正创造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则是在解放后,也就是他进入国营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的时候了。
  1950年,我国西南大行政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设于重庆,重庆也因此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如此重要的城市,在当时却没有一座可以供干人以上集会及用于接待内外宾下榻的宾馆用房。为了适应西南地区召开各种大型会议,以及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和开展各项社会集体活动的迫切需要,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于1951年果断决定,立即筹建一座能够容纳数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和一个附设招待所。
  1951年4月,大礼堂筹建工作开始。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下设了工程筹建处,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段云任处长,张家德出任总工程师兼副处长,成员包括从市内各建筑公司抽调的工程师、技术员,以及重庆大学等高校的7名毕业生。这样一支最多时也只有40余人的精干队伍,雷厉风行地展开了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供应、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岁月如梭。如今,创造经典的那些建设者们有的已经离世,大部分年事已高。据现居住在北京的建筑师蔡绍怀老人回忆,参加最初总体方案设计的建筑师们先后提出过5个方案,经过比较,最终选定了张家德的设计方案。按照张家德的设计,大礼堂外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并吸取了西方建筑结构特色,内部用钢、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等混合结构,整座建筑正中为圆顶大礼堂,两旁为三楼一底的招待所以及相应的附属工程。大礼堂最初的设计比现在建成的还要宏大,除了主建筑外,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五楼一底的建筑,才过渡到现在的南北楼,另外还有阅兵台、玉带桥和人造湖等设施。但这些设计当时未被批准,大礼堂完整的彩绘效果图长3.91米,宽1.63米,据悉至今仍保留在张家德家人处。
  张家德的设计方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选中后,张家德负责主持大礼堂工程及施工技术工作。
  “当时工程建设条件非常艰苦,机械设备很少,主要靠人力削山填沟、运送材料、制造安装等,贺龙还从内江调了一个工程营来参与建设。大家干得都很拼命,一是出于对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忱,二是出于对张家德的尊重。”蔡绍怀说。
  大礼堂选址于马鞍山,1951年6月开始削山填沟的土石方工程。西南军区工兵营派来200多人,带着推土机、空压机等施工机具及炸药,在机具齐鸣、炮声隆隆中,与其他民工和机关义务劳动大军配合,在短期内就先后处理了土石方30余万立方米。一支300多人的工程队,是从国营企业借调来和从社会上招募起来的,边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建筑技能教育,边投入各种工种的实际操作。尽管待遇不高,工作艰苦,但他们都以能参加大礼堂建设为荣,努力学、积极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繁重任务。大量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管理工作,仅10来个人就全包了。他们整天整夜不停息地四处奔波,寻找货源。运送材料很少有汽车,加之山城处处是坡坎,只得主要依靠人力。从清晨到夜晚,成百的男女老少或挑或背或拉板车,用辛勤的汗水,把一批又一批的材料及时送到现场。
  蔡绍怀本人在1951年的时候刚刚从重庆大学毕业,此时的大礼堂项目正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像他这样学习结构工程的。当时的工程筹建处找到有关部门,将他和另外几名学生留在了大礼堂工程设计组。他说,张家德那时候的听力非常差,几乎什么也听不见。
  “他(张家德)自己说,还是在他读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晚上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可能是与过度紧张有关。”由于听力不好,张家德与其他工程人员的交流就变得非常困难,只能通过书写的方式来完成沟通。刚一开始很多人都不习惯,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都很佩服张家德对工作的认真和自身所拥有的才华。作为当时工地上惟一的一位工程师,张家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为此他经常工作到深夜。而当时做总工程师收入非常微薄,但他无暇顾及家人,吃住都在工地上,一有灵感便展开图纸着手修改。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战,1954年4月,建筑群基本竣工,开始投入使用。建成的包括设有数千个座位的大礼堂和南北两翼三楼一底的招待所客房以及大小各异的会议斤、文娱室、休息室,此外还有相应的附属建筑和设备等等。
  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大礼堂早已无可争辩地成为了重庆的标志性建筑。它象征着这座城市,也承载着这座城市50年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重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大礼堂,人们其实更加钦佩50年前决定建造大礼堂的决策者们。
  1987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首次将我国当代43项建筑工程载入世界建筑史册,在仅有的16名中国建筑师的名单顺序中,设计师张家德排列第二。2001年,国内建筑评论界权威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邹德侬编著的《中国建筑历史图说——现代卷》中,也把大礼堂作为1949年~1952年的代表性建筑,并评价张家德和其代表作品大礼堂是现代建筑的延续性展现,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利用民族形式歌颂新中国的赞歌,是采用民族形式的建筑特例。   张家德设计大礼堂时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建筑思想,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它造型上的华丽、庄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其“壮观、宏伟、气势磅礴、挺拔有力,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特点”的特色,也和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时期的重庆人的风貌相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礼堂的修建巧妙地结合了重庆的山坡地形,利用极具个性的周边环境,依山就势建造,这也是它特别壮观的原因之一。如果是在一个十分宽广的地带建造大礼堂,其壮观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从这一点看来,大礼堂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山地建筑的优势。
  有人说大礼堂其实是天安门加天坛的简单组合。张家德很不同意这种说法。“但凡中国特色的建筑都是有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如他所言,大礼堂运用了各种清式屋顶,把圆形屋顶和坡屋顶结合起来,巧妙地组合,衬托有南北配楼,总体形象十分丰富。另外,大礼堂的采光和通风设计也受到人们的赞赏。张家德在设计时已经根据采光、空气的对流而计算好如何搭建门窗,非常讲究。也正因为有良好的通风,使得在50年的时间长河里,建筑木材依然完好如初。
  为了节约成本,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张家德大多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其配楼前白色栏杆看似用汉白玉雕砌而成,实际上是混合白石灰加白水泥后,用模具制成的。据说这也是张家德的一个小发明,既可以节约成本,损坏后维修也很方便。这些设计理念,使得大礼堂的造价相当低。
  上世纪50年代,印度领导人对这座宏伟气派的建筑很感兴趣,便通过外交途径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将大礼堂主要设计图纸给他们,为在印度首都建造一座类似造型的国家大剧院作为参照蓝图。1981年,美国前总统福特一行到重庆访问,因美方先遣人员看过大礼堂并报告福特后,坚持要求下榻人民宾馆。福特一行到此住下后,十分满意,多次赞扬。次年,加拿大著名建筑师埃里克森教授专程到重庆考察,这位专家对大礼堂尤其是钢网屋面结构部分看得很仔细。他声称,当时能在中国出现这样精致的大型结构建筑,现在看起来都是高水平的。
  在高层建筑到处林立的今天,大礼堂的规模也许算不上什么第一了,但它在历史上占有的地位从未改变,它的作者张家德的地位也无可比拟。
  张家德于1953年调到北京工作,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并陆续参与了首都一些大型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
  1959年夏,重庆市政府邀请他来重庆配合对整个大礼堂进行维护与修缮。因9月中旬的一次意外火灾,礼堂外大院入口处的木结构牌楼被烧毁,而张家德仅用了12天就完成了重新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一座砖混结构的新牌楼,没有影响到国庆10周年的使用。
  1982年5月20日,张家德先生因肺心病突发,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张家德先生一生勤恳,虽然没有留下许多作品,但他的代表作——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却经历了50多年风风雨雨的考验,依旧伫立在山城的大地上,风韵犹存,显得格外耀眼。
  相信张家德先生的在天之灵,如能感受到今日大礼堂所发挥的作用也会感到满足和喜悦。但他一定不会惊讶,因为这一切早在他最初设计时就已成雏形,此番美好景象已被他尽数融入精妙的设计中,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艺术。
  又或许这已是艺术家的至高境界——自身默默无闻,手中的作品却和那些印在礼堂内部的精美彩绘一样,并没有因时间而褪色,始终异彩纷呈。
其他文献
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盛宴中,林书豪获得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他是华人之光,给世界带来正面能量。  纵观之前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一直都是失败者的代名词。大学毕业后选秀落选;效力金州勇士期间,接连三次被下放到NBA发展联盟的雷诺大角羊队。尽管每次都在下放不久后又被重新召回,但终究还是在2011年12月9日被裁掉;三天后与休斯顿火箭队签约,却
期刊
2012年,一部蜚声国际的影片悄然而至。没有排山倒海般的宣传,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效撑场,甚至连女主角都是一位年过花甲、阔别影坛11年的老人。然而,影片《桃姐》自公映以来便好评如潮,女主角叶德娴凭借对“桃姐”这个普通小人物的精彩演绎,横扫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第15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女演员、第六届亚
期刊
伦敦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被它所吸引。我们不仅关注中国运动员备战的情况,也在关注着伦敦将会带来怎样的一届奥运会。近日,将所有伦敦地铁站名用奥运会历史上著名运动员的名字命名的点子让大家看到了伦敦市政府的创新。在这些站名中,我们看到了长跑名将王军霞、“飞人”刘翔、“跳水女王”伏明霞等。而入选的13名中国运动员中,取得世界羽毛球史上第一个大满贯、刚刚获得“2011-2012影响世界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所创造的辉煌还令人记忆犹新,而弹指一挥间,又一个奥运年如期而至。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晚20时12分(伦敦当地时间)开幕。如今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四年磨一剑,一剑为奥运”的中国军团能否续上一届奥运会的传奇,成就另一个巅峰?那些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运动员和队伍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切都是那么值得期待。  “翔”飞人:蛰伏
期刊
成功举办了第4届和第14届奥运会的伦敦,今年又将迎来第30届奥运会。作为伦敦悠久的历史情怀和浓厚的人文底蕴沉淀出了独树一帜的英伦风尚。  伦敦的经济预计在未来四年将增长800亿美元,其中201 2年奥运会将会给其带来80亿美元的商机。然而第30届奥运会,不仅仅会给伦敦带来整体的经济增量,对中国而言也是商机无限。中国企业若能借助这条“伦敦之路”,打开通向欧洲乃至世界的窗口,那么中国人在伦敦收获的将是
期刊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哓,人们在赞其“航海家”身份的同时,也会讨论他的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太监”,免不了对他的身形样貌充满了好奇。近日,一尊黄花梨郑和雕像在南京被发现,郑和的形象英俊潇洒。  雕像中的郑和为站姿,头戴官帽,身着官服,中系腰带,脚蹬朝靴,抬头直立,双目正视,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双手背后。怎么看,这位郑和都是英俊潇洒,落落大方,胸怀坦荡,将帅雄姿,正气凛然,毫无太监卑躬屈膝、
期刊
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及开发全新疗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3月6日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将砒霜与西药结合治病  两位科学家将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白血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从约25%跃升至约95%。这种联合疗法目前是全世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疗法。 
期刊
作为奥运历史上首次全部采用高清信号转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当时尚属起步阶段的高清电视的普及具有极大的推动和刺激作用。在这之后,高清数字电视、高清机顶盒等高清终端设备成为了人们的消费新宠,中国的高清数字产业也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时隔四年之后,另一项新兴的电视转播技术将被运用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转播中,而这,也必然将对这项技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试想,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办之际
期刊
在结束广州站的巡展后,“新疆油画全国行——情系神州”上海站展览4月9日下午在上海市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7日,此后将运回乌鲁木齐展览。  “新疆油画全国行——情系神州”巡回展览,旨在通过组织“中国写实画派”优秀油画家与新疆本地油画家共同用画笔描绘新疆、创作新疆,用油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把一个美丽富饶、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魅力的新疆展示给大家,推动新疆的油画创作和文化事业走向繁荣
期刊
朱碧芳是谁?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她首先是女人,其次才是‘女王’。”  凡事见到她的人第一个印象就是:这是个美丽的女人。美丽的五官,得体的服装。或许一开始你很难把这个优雅的女人同员工200多人,每年服务数十万人次,生意额达3亿加元的东亚旅行社联系起来。然而她举手投足间的风度,言谈中的睿智,特别是微笑中散发出的桂馥兰馨般的气质又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是个在事业上颇具杨门女将风范的“女王”。正是这样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