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4月21日,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适逢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这时候举行的上海车展本来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但同时,SARS的阴影正笼罩全国,车展上到处都是带着3M口罩的人,甚至连那些车模和散发宣传品的“美眉”也只露出两只眼睛,观众更足在顽强而战战兢兢地观看这场车秀。
很显然,一年前北京车展时的盛况不会再现,预期45万的观众连一小半都没达到;原准备车展亮相的许多跨国公司高层除雪铁龙总裁萨蒂内之外全都取消了行程;一连串的研讨会也都被迫“改期举办”,有些厂家甚至开幕一天后就撤展了。
最后上海车展不得不提前结束,这给车展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侠留下了深深遗憾。
不过,对王侠来说,重要的是2003年已成为上海车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这是由中国汽车贸促会主办的第一届车展,这意味着上海车展已经由一个地方性车展走向了全国。
这一届车展,国际汽车公司大多携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一同参展,沃尔沃公司第一次参展,宝马公司的展位面积是其历来参加国内车展中面积最大的一次,这些急剧增长的国际因素把上海车展提升到了世界舞台的位置。
除了上海车展外,2003年末,广州车展作为华南地区首次大型国际汽车展拉开序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临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并且拥有完善的金融、物流、保险服务体系,适于搭建汽车销售平台。但这个车展界新生儿,车辆展示仍以介资车为主,无论从投放市场的新车数量还是从观众和媒体的国际化比例等标准来衡量,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除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车展外,国内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车展,于是车展过多过滥的质疑声不断传出。对此王侠提出,鉴于中国的经济现状,加之市场分布较广,与美国有点类似,因此,中国车展未来可能会朝美国模式发展,即规模普遍不大,每年仅举行少数几个大型综合性车展。他同时也预言,广州、北京和上海最有条件培育国际化的车展,几年之后中国车展有望进入世界七火车展的行列。
令王侠欣慰的是,2003年对于中国的车市水说是一个辉煌之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首次突破400万辆,家用轿车年度同比增长率高达80%,轿车销量净增接近百万并首度达到202万辆的历史高点,100万辆的纯市场增量将汽车行业带入到了全新的高度。媒体常用“井喷”一词来形容这一锦绣局面。
王侠知道,未来展现在他面前的车展必定会一届比一届精彩。
在2003年中国全力抗击SARS的初夏,一个足以震动整个卡车市场的新闻由北京传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沃尔沃卡车公司的合资生产重型汽车的签字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事实上2000年以来,重卡市场连续三年出现了超过60%的共喷式增长,至2002年底,重卡的年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中卡,其中载重15吨以上的重型卡车生产销量征3万辆左右。这种“井喷”也让两个人坐不住了。
当时还在北京吉普任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兼产品部经理的陆群和在北汽福田任汽车研究院院长的陈言平都从事汽车研发设计工作,之前他们俩在一次见面时聊到汽车设计的时候,约定今后机遇来了一起出去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
当时的这个约定并不是一个笑谈,但何时出去创业他们心里还没变,只是没想到,机遇来得如此之快!
有着20年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工作经验和5年北汽福田工作经验的陈言平发现,商用车企业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专业设计公司有了难得的机遇。
2004年新年刚过,陈言平的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终于注册成立了,只有200万元的注册资本中大部分还是向朋友筹借来的。
成立公司后,对陈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如何获得主机厂的认可?如何在对手林立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行业的波动面前,新创公司能否坚持住以及行业加热的速度?这也是大多是新创公司的忧虑所在。
回忆起来,陈言平将其成功之处归结为占据市场空白点,将鲜有人关注的商用车设计作为其创业的开始。事实证明,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这样让他打开了,并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想来,我还是低估了市场的速度和能量。公司一开张,才发现市场实在太好了,项目一个跟着一个。”陈言平告诉记者。尽管因为设计公司过多而相互压价使得行业出现一度紊乱,但是长久的积累尤其是专业的能力很快让他们获得客户的良好口碑。
同样,全国卡车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李仁雄也成为商用车发展的受益者。2003年,全国各大媒体都在热炒F1。作为中国最早关注并报道F1赛事的行业记者,李上雄也在密切关注着这项代表地球最高竞技水准的汽车项目在中国的进展,不过,行业媒体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想得更多的是,汽车赛事究竟能够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
很快,机会来了。
利用一次与中国重卡企业老总采访的机会,李上雄发现了将汽车赛事和企业营销紧密结合的路径。比起昂贵的Fl,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欧洲的卡车大赛更适合于在中国开花结果。将其进行中国化改进后,既可以改变中国重卡企业同质化营销的状况,又能够相对容易地将这项运动在中国这个卡车大国全面推广,且可行性极高。
现在想来,当时第一届卡车大赛的情形实在简陋,全年只有3站赛事,赛事项目简单,赞助企业只有两家,但是,对市场准确的把脉和开创性的赛事定位使全国卡车大赛从无到有在中国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适逢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这时候举行的上海车展本来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但同时,SARS的阴影正笼罩全国,车展上到处都是带着3M口罩的人,甚至连那些车模和散发宣传品的“美眉”也只露出两只眼睛,观众更足在顽强而战战兢兢地观看这场车秀。
很显然,一年前北京车展时的盛况不会再现,预期45万的观众连一小半都没达到;原准备车展亮相的许多跨国公司高层除雪铁龙总裁萨蒂内之外全都取消了行程;一连串的研讨会也都被迫“改期举办”,有些厂家甚至开幕一天后就撤展了。
最后上海车展不得不提前结束,这给车展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侠留下了深深遗憾。
不过,对王侠来说,重要的是2003年已成为上海车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这是由中国汽车贸促会主办的第一届车展,这意味着上海车展已经由一个地方性车展走向了全国。
这一届车展,国际汽车公司大多携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一同参展,沃尔沃公司第一次参展,宝马公司的展位面积是其历来参加国内车展中面积最大的一次,这些急剧增长的国际因素把上海车展提升到了世界舞台的位置。
除了上海车展外,2003年末,广州车展作为华南地区首次大型国际汽车展拉开序幕。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临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并且拥有完善的金融、物流、保险服务体系,适于搭建汽车销售平台。但这个车展界新生儿,车辆展示仍以介资车为主,无论从投放市场的新车数量还是从观众和媒体的国际化比例等标准来衡量,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除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车展外,国内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车展,于是车展过多过滥的质疑声不断传出。对此王侠提出,鉴于中国的经济现状,加之市场分布较广,与美国有点类似,因此,中国车展未来可能会朝美国模式发展,即规模普遍不大,每年仅举行少数几个大型综合性车展。他同时也预言,广州、北京和上海最有条件培育国际化的车展,几年之后中国车展有望进入世界七火车展的行列。
令王侠欣慰的是,2003年对于中国的车市水说是一个辉煌之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首次突破400万辆,家用轿车年度同比增长率高达80%,轿车销量净增接近百万并首度达到202万辆的历史高点,100万辆的纯市场增量将汽车行业带入到了全新的高度。媒体常用“井喷”一词来形容这一锦绣局面。
王侠知道,未来展现在他面前的车展必定会一届比一届精彩。
在2003年中国全力抗击SARS的初夏,一个足以震动整个卡车市场的新闻由北京传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沃尔沃卡车公司的合资生产重型汽车的签字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事实上2000年以来,重卡市场连续三年出现了超过60%的共喷式增长,至2002年底,重卡的年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中卡,其中载重15吨以上的重型卡车生产销量征3万辆左右。这种“井喷”也让两个人坐不住了。
当时还在北京吉普任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兼产品部经理的陆群和在北汽福田任汽车研究院院长的陈言平都从事汽车研发设计工作,之前他们俩在一次见面时聊到汽车设计的时候,约定今后机遇来了一起出去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
当时的这个约定并不是一个笑谈,但何时出去创业他们心里还没变,只是没想到,机遇来得如此之快!
有着20年中国重汽技术中心工作经验和5年北汽福田工作经验的陈言平发现,商用车企业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专业设计公司有了难得的机遇。
2004年新年刚过,陈言平的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终于注册成立了,只有200万元的注册资本中大部分还是向朋友筹借来的。
成立公司后,对陈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如何获得主机厂的认可?如何在对手林立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行业的波动面前,新创公司能否坚持住以及行业加热的速度?这也是大多是新创公司的忧虑所在。
回忆起来,陈言平将其成功之处归结为占据市场空白点,将鲜有人关注的商用车设计作为其创业的开始。事实证明,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这样让他打开了,并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想来,我还是低估了市场的速度和能量。公司一开张,才发现市场实在太好了,项目一个跟着一个。”陈言平告诉记者。尽管因为设计公司过多而相互压价使得行业出现一度紊乱,但是长久的积累尤其是专业的能力很快让他们获得客户的良好口碑。
同样,全国卡车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李仁雄也成为商用车发展的受益者。2003年,全国各大媒体都在热炒F1。作为中国最早关注并报道F1赛事的行业记者,李上雄也在密切关注着这项代表地球最高竞技水准的汽车项目在中国的进展,不过,行业媒体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想得更多的是,汽车赛事究竟能够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
很快,机会来了。
利用一次与中国重卡企业老总采访的机会,李上雄发现了将汽车赛事和企业营销紧密结合的路径。比起昂贵的Fl,起源于美国、成熟于欧洲的卡车大赛更适合于在中国开花结果。将其进行中国化改进后,既可以改变中国重卡企业同质化营销的状况,又能够相对容易地将这项运动在中国这个卡车大国全面推广,且可行性极高。
现在想来,当时第一届卡车大赛的情形实在简陋,全年只有3站赛事,赛事项目简单,赞助企业只有两家,但是,对市场准确的把脉和开创性的赛事定位使全国卡车大赛从无到有在中国市场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