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回家告过老师的状?
你在意了吗?知道怎么做才好吗?
试想一下,你上初中的儿子放学回到家,一进门,就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气鼓鼓地对你说:“真恨死我们英语老师了!她罚我的站,我再也不想上她的课了!”
估计为数不少的家长会紧接着孩子的话说:“是不是你违反纪律了?要知道,老师罚你的站,肯定是为了你好!”之所以这样说,你也许是因为担心,儿子从此真恨上老师,不再听老师的话:另外,你大概也想趁机教育儿子应该遵守纪律。
可是,接下来又会怎样呢?
你肯定非常想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想再问问儿子。想不到,听完你的话,儿子饭也没吃,竟然头钻进自己的屋子,把门甩,任凭你怎么叫都不再理你,或者干脆冲你发一顿脾气,并告知:“从明天起,我不去上学了!”
你和儿子之问的亲子沟通便就此终止了。
我得说,这绝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自己说的话全在理,都是为了儿子好呀,可为什么儿子就是不听呢?
其实,亲子沟通最重要的不在于说得有没有道理,而在于能不能沟得通,是不是有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如果没效果,再好的道理也白搭。那么,怎样才能“沟”得“通”呢?
开始,就要接纳孩子的感受。让我们试着再来一遍:
儿子:真烦死英语老师了,她罚我的站,我再也不想上她的课了!
父亲:被老师罚站了,你心里是不是很难受,觉得自己特没面子呀(接纳孩子的感受)?
儿子:(心想:你不愧是我爹,真理解我。)就是呀,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父亲:嗯,要是我,我也会觉得很难受(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能说说老师为什么罚你的站吗?
儿子:(此时已平静了一些)其实,我是被冤枉的。老师写板书时,同桌问我题,我正回答呢,老师转过脸,没看到同桌说话,只看到我在说,就把我叫起未了。我太冤了!
父亲:原来是这样。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是那个英语老师(启发孩子换位思考),要同时教六七十个学生,你对每个人的 举动都能看得那么清吗?如果大家都像你样,在课堂上说话,会是什么局面呢?这课还能上下去吗?
儿子:(情绪进一步平复)这我倒没想过。如果是这样,可真够受的。
父亲:所以就有了课堂纪律这说。规则就是用来维护秩序的,破坏了规则就破坏了秩序,所以我们要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意识)。
儿子:我知道了。可是,如果我不回答同学的问题,同学对我有意见怎么办呀?
父亲:咱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既能维护课堂纪律,又不伤害同学感情(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儿子:(想了一会儿)有了。课堂上同学有问题时,我可以给他们做个事先约定好的手势,或者来个鬼脸,告诉他们下课后马上解答。
父亲:这个办法不错!快洗手吃饭吧。
这一番沟通,父亲既和儿子交流了情感,教给儿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把感受说出来,还启发了孩子遇事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对方;又强化了孩子的规则意识——纪律必须遵守;最后更聚焦于问题的解决。如此这般,孩子遇到的每个问题,就都能变成成长的机会了。
这里最难做到的就是第一步:接内孩子的感受。前不久,在泗水所小学进行座谈时,我刚讲到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就有位非常认真听讲的父亲高高地举手要提问。他的问题是:“孩子都犯错误了,还要接纳他的感受吗?这会不会把孩子给惯坏了?”
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等我把下面的讲完,咱们再一并讨论。
结果,等我讲完了这对父子的沟通过程,我问他还要不要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他很坚定地说:不用了,谢谢!看来他的顾虑是打消了。
家,是一个讲感情的地方。和谐的家庭,应该接纳所有成员包括孩子的感受,无论这感受是好还是坏。如果做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就会很受伤。试想一下,你下班回家对你的另一半说:“老板真讨厌,迟到五分钟就扣工资。不想干了!”如果你的另一半说:“还不是怪你,整天拖拖拉拉的,纪律就是不能违反。”你还想跟那人再说下去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孩子也是样。
家庭不是公司,父母不是老板。老板只在意员工的业绩就可以了,父母不能只关心分数,必须在意孩子的感受。你在意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愿意开口,才愿意听你说,跟你走。
你在意了吗?知道怎么做才好吗?
试想一下,你上初中的儿子放学回到家,一进门,就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气鼓鼓地对你说:“真恨死我们英语老师了!她罚我的站,我再也不想上她的课了!”
估计为数不少的家长会紧接着孩子的话说:“是不是你违反纪律了?要知道,老师罚你的站,肯定是为了你好!”之所以这样说,你也许是因为担心,儿子从此真恨上老师,不再听老师的话:另外,你大概也想趁机教育儿子应该遵守纪律。
可是,接下来又会怎样呢?
你肯定非常想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想再问问儿子。想不到,听完你的话,儿子饭也没吃,竟然头钻进自己的屋子,把门甩,任凭你怎么叫都不再理你,或者干脆冲你发一顿脾气,并告知:“从明天起,我不去上学了!”
你和儿子之问的亲子沟通便就此终止了。
我得说,这绝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自己说的话全在理,都是为了儿子好呀,可为什么儿子就是不听呢?
其实,亲子沟通最重要的不在于说得有没有道理,而在于能不能沟得通,是不是有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如果没效果,再好的道理也白搭。那么,怎样才能“沟”得“通”呢?
开始,就要接纳孩子的感受。让我们试着再来一遍:
儿子:真烦死英语老师了,她罚我的站,我再也不想上她的课了!
父亲:被老师罚站了,你心里是不是很难受,觉得自己特没面子呀(接纳孩子的感受)?
儿子:(心想:你不愧是我爹,真理解我。)就是呀,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父亲:嗯,要是我,我也会觉得很难受(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能说说老师为什么罚你的站吗?
儿子:(此时已平静了一些)其实,我是被冤枉的。老师写板书时,同桌问我题,我正回答呢,老师转过脸,没看到同桌说话,只看到我在说,就把我叫起未了。我太冤了!
父亲:原来是这样。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是那个英语老师(启发孩子换位思考),要同时教六七十个学生,你对每个人的 举动都能看得那么清吗?如果大家都像你样,在课堂上说话,会是什么局面呢?这课还能上下去吗?
儿子:(情绪进一步平复)这我倒没想过。如果是这样,可真够受的。
父亲:所以就有了课堂纪律这说。规则就是用来维护秩序的,破坏了规则就破坏了秩序,所以我们要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意识)。
儿子:我知道了。可是,如果我不回答同学的问题,同学对我有意见怎么办呀?
父亲:咱们一起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既能维护课堂纪律,又不伤害同学感情(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儿子:(想了一会儿)有了。课堂上同学有问题时,我可以给他们做个事先约定好的手势,或者来个鬼脸,告诉他们下课后马上解答。
父亲:这个办法不错!快洗手吃饭吧。
这一番沟通,父亲既和儿子交流了情感,教给儿子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把感受说出来,还启发了孩子遇事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对方;又强化了孩子的规则意识——纪律必须遵守;最后更聚焦于问题的解决。如此这般,孩子遇到的每个问题,就都能变成成长的机会了。
这里最难做到的就是第一步:接内孩子的感受。前不久,在泗水所小学进行座谈时,我刚讲到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就有位非常认真听讲的父亲高高地举手要提问。他的问题是:“孩子都犯错误了,还要接纳他的感受吗?这会不会把孩子给惯坏了?”
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等我把下面的讲完,咱们再一并讨论。
结果,等我讲完了这对父子的沟通过程,我问他还要不要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他很坚定地说:不用了,谢谢!看来他的顾虑是打消了。
家,是一个讲感情的地方。和谐的家庭,应该接纳所有成员包括孩子的感受,无论这感受是好还是坏。如果做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就会很受伤。试想一下,你下班回家对你的另一半说:“老板真讨厌,迟到五分钟就扣工资。不想干了!”如果你的另一半说:“还不是怪你,整天拖拖拉拉的,纪律就是不能违反。”你还想跟那人再说下去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孩子也是样。
家庭不是公司,父母不是老板。老板只在意员工的业绩就可以了,父母不能只关心分数,必须在意孩子的感受。你在意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愿意开口,才愿意听你说,跟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