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能不能把自己淹死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志改版了。是选择高端大气上档次,还是选择低调奢华有内涵,这事很纠结。比快,跑不赢网络;论炫,拼不过大片;讲方便,赶不上手机。结果,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有的时候,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翻来覆去地讨论的过程中,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要做一本这样的杂志?编辑有点心虚,说网络太大了,无边无际。以前说,这网里捞不上来鱼,是一个笑话,很经典。现在很多人笑不出来了,这网里不只能捞鱼,还能捞螃蟹,甚至是飞机大炮。
  我说,网络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死掉,或者换一个说法,泡沫能不能把自己淹死。全部狂笑,怀疑昨天我脑子是不是被门夹了。这是一个剧变的年代,我们都在被改变,没有人能幸免。我说,我们要做一本好杂志;编辑说,网络。我说,要相信大家都想看一本好杂志;编辑说,网络快餐。我说:“难道大街上都是快餐,你就会把自己家的厨房拆了吗?”编辑说,不会。我赢了。
  网络骗人,常用伎俩就是发水,以次充好搞促销,先提价再吹嘘打折,送你巨大无比但实际毫无用处的积分。做一本好杂志,要加量,要优中再选优。工作量超大,招人。来的有学英语的、汉语的、中文的、英美文学的,还有影视传媒的,95%以上都是研究生。看着这些简历,我有点自卑。
  面试开始,想起新闻说,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史上最高的699万人,2013年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我们一派土豪做派,像淘宝一样做出毫不在意的样子,内心实则暗喜,对真的淘出宝来信心大增。
  几个回合后,进来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妹子。大家都是文学青年,自然惺惺相惜。请她列举两三个自己读过的中国当代作家。“当代作家……”她想。“说两个。”“当代……”她继续想。“说一个。”“当代……余华!”她想起了一个,很高兴。“英美文学专业不读中国作家?”有点困惑。“读得少。”她说。多年的文学爱好者经历,让我终于在年轻的文学研究生面前找到了一点点自信。
  几天之后,看到另一条新闻,说《大学语文》在大学里,已经沦落到了没什么人上课的程度,因为学分远不如英语,求职也没有帮助,学校不得不将其改成了选修课。除了照例引发一番口水争论之外,那些原本困扰于找不到翘课理由的学生,终于不用再为这事发愁了。
  2014年全新的第一期杂志如期开始,所有编辑全力以赴。我在工作日记上随手写下一句话:“编一本好杂志,就像锋利的刀,穿过所有的泡沫,把它深深地插在青春的躯体上!”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来对热处理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了设备的各项综合性能指标,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使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
看到一个搞笑视频,一只美国的猫猫会说中国话:我要那个鱼,那个鱼,牛肉面!还要鱼!觉得真是好可爱,遂转身掐住我家猫的脖子质问它:你怎么就不会说话呢?  要温顺,要卖得一手好萌,要爱干净,要看家护院不能搞破坏,现在甚至怪我为何不会说话……我的猫。  哭诉道:这个世界对我们喵星人的要求太多了,“生活”对我而言就是“生生逼得我们活不下去”。我们不是猫,我们是鱼,是牛肉面。  猫啊猫,铲屎大将军们又何尝不是
我曾失恋五年,高二到大三。很寂寞,无比寂寞。于是我愤然写了许多小说,意外地有了人生第一笔积蓄,无聊的时候就数钱,数完钱又开始抱怨:QQ响了一夜,可这夜好安静,联系我的人那么多,唯独没有你。  后来也不是没有过恋爱,只是变得有些漫不经心了。  身体像是启动了某种自卫机制,我每天按时起床、运动、上班,回家做饭、喂猫、打扫房屋直到筋疲力尽,看两集美剧便结束了看似井然有序的一天。  我知道心里压抑着什么。
鸡汤姑娘很仙,倒不是说长得多么仙。  看到她的时候,我正等着毕业,在学校里到处去听各种免费讲座。听讲座的目的不是真的为了听讲座,只是一种休闲和打发时间的方式,还可以吹空调。  那次,我正在一个不熟悉的作家的讲座上犯困,邻座的姑娘忽然举手站起来提问:“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呢?”  这是什么鬼问题。  就像你明明牵着恋人的手,却问老天:啊,我的男神/女神在哪里?  作家跟邻座姑娘像打乒乓球似的你来我往地
北辰区西堤头镇和大张庄镇农村居民及周边地区企业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地下水,严重影响了人体健康,而且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各级政府已经把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
这座城市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的城市.我在这里完成了大学,开始奔赴生活.这里的生活于我,就像流行在这座城市里的一种大众美食——小面,于这座城市的人一样,那种飘散的麻辣味,
Bozidar Liscic(里斯歇克)教授在国际上非常引人注目。除了在克罗地亚从事教书和咨询业外,他通过ILO、UNIDO和ESCAP公司以UNDP热处理专家的身份为企业服务。在1971~1990年的20
期刊
讲一个故事。  牧羊少年快乐地赶放羊群。来自城里的旅行者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娶婆姨。然后呢?生娃。娃长大后呢?放羊。  在厚重的黄土高原,小羊倌的人生就这样定格。  问问自己。求学,就业,成家,生子,过日子。其实人生大抵如此。  但大多数人,又不甘心像小羊倌那样,让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过早地格式化,就如同生产流水线上一个个标准产品。  这源于我们内心对梦想的渴望。  在固化的教育模式和望子成龙的家长
朋友又一次辞职了,理由依然是,这份工作离他的“理想型”还差那么一点点。  每次听到她这样说,我都特想把她丢出去。对了,当年那个抱怨“虽然被人大录取,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北大”的女的,我也无比地想把她丢出去。  朋友固执地追求“理想型”。当然,我也固执,不然怎么做朋友?  仿佛全世界都对我上下班打车这事儿充满敌意,认为我奢靡。我固执地坚持,哪怕工作的地点荒凉如沙漠,各种打车软件都叫不来一台车,我也宁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