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过程中,讲到“谭嗣同愿为变法流血,至死不肯离京”的内容时,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谭嗣同的一首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的教育。据以往经验,这时课堂气氛会变得凝重,学生会被谭嗣同崇高而又悲壮的行为所感染,我期待着这样的场景出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讲完后,下面却是一片不屑一顾的嘘声:有的说谭嗣同“不爱惜生命,做无谓的牺牲”,有的说谭嗣同“白白送死,缺乏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着实令我吃惊不小。
课后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逐渐明白: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知识的爆炸,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对历史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再是全盘接受,有的甚至带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使教师总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用某种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已经变化了的问题,因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定式进行分类的话,常见的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基于学生的变化而自己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教学思维定式。前面提到的例子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基于受“左”倾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教学思维定式。如孙中山辞职、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标志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教师普遍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我们的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一致认为所谓的革命就是一个阶级用暴力的手段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统治,在教学中很难接受和平和妥协,在这种“左”倾的思维定式影响下,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从妥协、没有坚持暴力的角度去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三是基于观念和视野的落伍形成的思维定式。如教学内容中写道:“这一时期,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把“石油自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实际情况是,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石油自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全球视野的人,不必为大量进口石油感觉到脸上无光,也没有必要为大量出口某些产品而沾沾自喜。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式,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一、因势利导,优化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得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这势必对学生的道德和价值取向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独立性、批判性、求异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与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相比,其思想状态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德品质的教育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主流的同时,必须充分分析研究学情,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地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要求,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摒弃某些不合理的和滞后的德育教学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德育目标。但目标的设计不应千篇一律,要注意实用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
二、把握时代特征。明确社会需求
历史教师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信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适时调整教学设计,使历史教学和现实的需求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一个闪亮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倡适度的消费,扩大内需,显然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强业务进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因此更新历史专业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反思以往的历史教学,认真审视现行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中的观点、提法和材料等;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摒弃僵化的、滞后的和不科学的观点,从而更新教学内容。
四、调整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我国教育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对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摒弃以应试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陈旧教育观念,把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位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授历史学习方法,把素质教育摆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学模式,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课后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逐渐明白: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知识的爆炸,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对历史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再是全盘接受,有的甚至带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使教师总是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用某种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已经变化了的问题,因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定式进行分类的话,常见的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基于学生的变化而自己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教学思维定式。前面提到的例子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基于受“左”倾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教学思维定式。如孙中山辞职、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标志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教师普遍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我们的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一致认为所谓的革命就是一个阶级用暴力的手段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统治,在教学中很难接受和平和妥协,在这种“左”倾的思维定式影响下,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从妥协、没有坚持暴力的角度去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三是基于观念和视野的落伍形成的思维定式。如教学内容中写道:“这一时期,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把“石油自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实际情况是,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石油自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全球视野的人,不必为大量进口石油感觉到脸上无光,也没有必要为大量出口某些产品而沾沾自喜。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式,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一、因势利导,优化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使得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这势必对学生的道德和价值取向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独立性、批判性、求异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与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相比,其思想状态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德品质的教育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主流的同时,必须充分分析研究学情,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地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要求,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摒弃某些不合理的和滞后的德育教学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德育目标。但目标的设计不应千篇一律,要注意实用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
二、把握时代特征。明确社会需求
历史教师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信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适时调整教学设计,使历史教学和现实的需求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例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一个闪亮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倡适度的消费,扩大内需,显然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加强业务进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因此更新历史专业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反思以往的历史教学,认真审视现行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中的观点、提法和材料等;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摒弃僵化的、滞后的和不科学的观点,从而更新教学内容。
四、调整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我国教育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对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摒弃以应试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陈旧教育观念,把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位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授历史学习方法,把素质教育摆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构建教学模式时,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学模式,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