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被广大地理教师所运用。但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低效化”,甚至“无效化”的问题。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的选取,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调控,自主探究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及评价作一些探讨。
一、选取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探究
地理科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都很多,受课时限制,对所有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探究,则大而不当,势必挤占师生解读教材、运用教学资源的时空,学生的自主思考表象化,师生互动被架空,充其量只能是“自读课”或“自学课”。无视课程内容的选取,无视价值引领,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甚至“无效化”。
教师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地理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哲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甄别,注重价值引领,选取可再生性强,能力立意强,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想和学习思辨能力。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考察,可以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等等内容。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后两类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
指导学生探究可再生性强,能力立意突出的问题,既基于课本基础知识,又高于课本。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迁移、综合旧知,还需科学推理、论证、讨论、合作交流,生成新知,形成技能。这样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之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迁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成功或部分探究成功,有成就感,可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谓“一石三鸟”,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注重教师的指导和调控,科学探究
教学是由学生、教学材料、教师和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多维互动过程。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相对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及综合思维的系统性都有一定的高度。因此,一味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势必将一部分学生与教师、与教学材料、与教学环境的多维复合互动割裂并孤立起来。教学仅针对学生的一切需要、愿望、态度、喜好这一单一的维度执行,即过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教学由传统的高度“集权化”的极端,滑入学生极端“孤立化”与“自由化”,有失偏颇。
针对部分学生对教学材料的任意衍生,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教学“指导权”、“调控权”,诱导学生的思维向解决问题的“最近发展区”靠近,迁移旧知,生成新知,发展思维,有所创新,形成学生、教学材料、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多维互动。如“地方时计算方法”的探究,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仅能定性描述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地方时早,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而已,其结果,学生任然不会计算地方时,地方时计算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轴”,将西经度看作负半轴,东经度看作正半轴探究地方时计算方法,则直观形象,简单易行。
三、科学合理评价,实践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过程,具有强大的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和促进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增值,促进学生发展。
1、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突出课堂评价的综合功能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的学习优势和不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设计书面检测、解决实际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注重课堂评价的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总结反思功能、管理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等综合功能,给予激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学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
2、开展多元化评价,突出学生本人的主体评价
充分确立学生本人的主体评价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学习习惯、思维偏差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评价结果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评价方法包括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群体的相互补充、老师的纠正总结和实践的检验等方面,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探究得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一、选取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探究
地理科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都很多,受课时限制,对所有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探究,则大而不当,势必挤占师生解读教材、运用教学资源的时空,学生的自主思考表象化,师生互动被架空,充其量只能是“自读课”或“自学课”。无视课程内容的选取,无视价值引领,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甚至“无效化”。
教师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地理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哲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甄别,注重价值引领,选取可再生性强,能力立意强,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地理思想和学习思辨能力。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考察,可以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等等内容。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后两类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
指导学生探究可再生性强,能力立意突出的问题,既基于课本基础知识,又高于课本。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迁移、综合旧知,还需科学推理、论证、讨论、合作交流,生成新知,形成技能。这样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之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迁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成功或部分探究成功,有成就感,可获得成功的喜悦,可谓“一石三鸟”,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注重教师的指导和调控,科学探究
教学是由学生、教学材料、教师和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多维互动过程。高中地理知识内容相对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及综合思维的系统性都有一定的高度。因此,一味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势必将一部分学生与教师、与教学材料、与教学环境的多维复合互动割裂并孤立起来。教学仅针对学生的一切需要、愿望、态度、喜好这一单一的维度执行,即过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教学由传统的高度“集权化”的极端,滑入学生极端“孤立化”与“自由化”,有失偏颇。
针对部分学生对教学材料的任意衍生,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教学“指导权”、“调控权”,诱导学生的思维向解决问题的“最近发展区”靠近,迁移旧知,生成新知,发展思维,有所创新,形成学生、教学材料、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多维互动。如“地方时计算方法”的探究,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仅能定性描述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地方时早,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而已,其结果,学生任然不会计算地方时,地方时计算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轴”,将西经度看作负半轴,东经度看作正半轴探究地方时计算方法,则直观形象,简单易行。
三、科学合理评价,实践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过程,具有强大的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和促进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增值,促进学生发展。
1、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突出课堂评价的综合功能
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状况,针对学生的学习优势和不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设计书面检测、解决实际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注重课堂评价的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总结反思功能、管理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等综合功能,给予激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学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
2、开展多元化评价,突出学生本人的主体评价
充分确立学生本人的主体评价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矫正自己的学习习惯、思维偏差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评价结果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评价方法包括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群体的相互补充、老师的纠正总结和实践的检验等方面,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探究得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