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古诗文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能让学生有志存高远的追求,厚德载物的品质,它有荡涤学生心智的力量。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经典古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滋养学生的人生,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走进经典、走进古诗文的天地,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后人身上永远流淌,流淌……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诵读经典;循序渐进;传承文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各个班同学朗诵诗歌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天一口过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覃琼校长在电视上看到南宁市一些小学的同学们在展示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中国古代诗文的底蕴这含糊的概念刹时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和她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多少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接着,我们学校领导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并启动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活动。黄红梅教导主任制定诵读方案,决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先从《弟子规》开始入手。这样,学校里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弟子规》。不管是课前3分钟,还是课外活动;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在走廊上,到处都能听到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的选段。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领悟了其中阐述的做人道理,变得懂事了。原来一下课就抢着往外冲的学生,也懂得了等老师先离开教室以后,再出去活动;原来那些好打好斗的学生,也学会了谦让。
第二个学期,在巩固《弟子规》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们接触《中华成语千句文》。这本书一共有36个章节,如“百家争鸣”、“万世师表”、“百年树人”、“乐山乐水”、“江山如画”、“继往开来”等。它记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神话传说、朝代变迁、军事政治、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山川风物、百业众艺……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青少年作为龙的传人,肩负着传承文明的历史任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历史,知晓过去。于是,我安排学生们每三天要读熟一个章节,并了解本节的大意,再要求他们把每个章节中出现的成语摘录到语文笔记本上,而且每天课外活动都要检查诵读情况和摘录情况。我在阅读学生们的日记时,经常看到他们每天读《中华成语千句文》的心得、体会等,也经常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英雄人物等。
第三个学期,我鼓励学生们去接触更多的经典诗文,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新华书店借《三字经》、《大学》、《论语》来读读,还让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到学校图书室借新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来看。听我班女学生韦苗说,班上的男女同学都非常爱看这些书,每次都被抢个精光,她想借都借不到。
到了第四个学期,学校又向学生们推荐了《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现在,校园里又掀起了诵读经典古诗的热潮,到处都是琅琅的诵读古诗声。这个班里响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个班传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楼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楼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热闹非凡。
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了“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渎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都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二、导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会背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引背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检查,同学做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四、摘录
不管是哪一首经典诗文,能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几遍之后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琅琅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五、活用
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知道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作“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时间和课外活动30分钟时间,让各组的语文组长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孩子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面带笑容地说“好吧,耐心等一下,马上就到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周鹭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韦贝贝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到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受到中华经典诗文的熏陶,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受益匪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任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传染、同化。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文,能让他们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无论他(她)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她)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她)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有一个归属感。所以,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会继续带着孩子们走诵读经典诗文这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的,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后人身上永远流淌,流淌……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资源网.
[2] 《广西教育》杂志.
[3]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关键词:诵读经典;循序渐进;传承文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听到各个班同学朗诵诗歌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积累,每天一口过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比赛,每学期一活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覃琼校长在电视上看到南宁市一些小学的同学们在展示古诗文诵读成果,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听着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诵。中国古代诗文的底蕴这含糊的概念刹时间清晰起来,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而我们平时上的白话文又怎能和她相提并论呢?她应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作为文化传播者——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多少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接着,我们学校领导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并启动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活动。黄红梅教导主任制定诵读方案,决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先从《弟子规》开始入手。这样,学校里的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本《弟子规》。不管是课前3分钟,还是课外活动;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在走廊上,到处都能听到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的选段。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领悟了其中阐述的做人道理,变得懂事了。原来一下课就抢着往外冲的学生,也懂得了等老师先离开教室以后,再出去活动;原来那些好打好斗的学生,也学会了谦让。
第二个学期,在巩固《弟子规》的基础上,又让学生们接触《中华成语千句文》。这本书一共有36个章节,如“百家争鸣”、“万世师表”、“百年树人”、“乐山乐水”、“江山如画”、“继往开来”等。它记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神话传说、朝代变迁、军事政治、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山川风物、百业众艺……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青少年作为龙的传人,肩负着传承文明的历史任务。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历史,知晓过去。于是,我安排学生们每三天要读熟一个章节,并了解本节的大意,再要求他们把每个章节中出现的成语摘录到语文笔记本上,而且每天课外活动都要检查诵读情况和摘录情况。我在阅读学生们的日记时,经常看到他们每天读《中华成语千句文》的心得、体会等,也经常看到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英雄人物等。
第三个学期,我鼓励学生们去接触更多的经典诗文,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新华书店借《三字经》、《大学》、《论语》来读读,还让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到学校图书室借新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来看。听我班女学生韦苗说,班上的男女同学都非常爱看这些书,每次都被抢个精光,她想借都借不到。
到了第四个学期,学校又向学生们推荐了《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现在,校园里又掀起了诵读经典古诗的热潮,到处都是琅琅的诵读古诗声。这个班里响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个班传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楼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楼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热闹非凡。
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我发现了“激趣——导法——引背——摘录——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高年级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趣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渎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都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二、导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验中,实验教师都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依“法”习得。如在实践中,教师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有关对月抒怀的诗,孩子们一下子就会背了《月下独酌》,联系上了《静夜思》,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引背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检查,同学做适当引导;写春天的诗,诗中之“花”,诗中小动物…… 四、摘录
不管是哪一首经典诗文,能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几遍之后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琅琅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五、活用
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此外,在知道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注意不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作“读诗指导”,保证教师有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时间和课外活动30分钟时间,让各组的语文组长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孩子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面带笑容地说“好吧,耐心等一下,马上就到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在平时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周鹭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韦贝贝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到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受到中华经典诗文的熏陶,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中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受益匪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任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甘为人奴隶。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会被别的民族传染、同化。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文,能让他们明确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后代,无论他(她)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他(她)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她)驿动的心才会踏实安宁,才有一个归属感。所以,我们学校所有的老师会继续带着孩子们走诵读经典诗文这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的,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后人身上永远流淌,流淌……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资源网.
[2] 《广西教育》杂志.
[3]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