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磨以玉粉缘金黄”
古代歌诗中的及“物”之作,每有虚与实之别。实,自然是物的写实;虚,却是用了颇有渊源的古称以为雅名,以助诗意,以蔚诗情。如此之“名”,与当日之“实”,则未必相符。这里所谓及物之作,所指不限于别为一类的咏物诗,更包括了大量的诗中有“物”者。对于这一类诗作,笺注的极要紧处,必是辨明虚实,以见真身。那么援以考古发现以及传世的相关实物,并解得此器此物的发展演变史,如此之“看图说话”,或当有助于“诗”与“真”的判别。
前节举欧阳修诗“劝客芙蓉歪,欲搴芙蓉叶”,可算作写实的一例。欧诗咏酒具的写实之作,又有《鹦鹉螺》一首,此是欧阳修知颍州,聚星堂燕集,会饮诸公分题赋咏筵席中物,欧公拈得鹦鹉螺一题。诗句有云“清蹲旨酒列华堂”,可知此鹦鹉螺原是酒宴中的鹦鹉螺杯。开篇数句言螺杯所从来,然后说到螺杯的制作,结末是咏物诗必有的感慨寄意。至于螺杯样式,却只用了“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道其大概。《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解释此句云:“鹦鹉海螺花纹隐伏,只要以玉粉将其打磨,外表装饰金箔,就可以摆在华宴上作酒杯。”恐怕不是确解。
鹦鹉螺产南海,《太平御览》卷九四一引《南州异物志》“鹦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欧诗所以言“陇鸟回头思故乡”也。陇鸟自然是鹦鹉,“思故乡”,即如《笺注》所云是援祢衡《鹦鹉赋》“望故乡而延伫”之典,那么这一句是扣题,也是为鹦鹉螺写照。而《笺注》释其意为“鹦鹉螺眷恋大海”,似觉不切。
再审“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它与“浓沙剥蚀隐文章”相接,“浓沙”句下原注“胡人谓硐砂为浓沙”,可知治螺是用了可“柔金银”的硐砂(又作硇砂),而非《笺注》所云“以玉粉将其打磨”。“玉粉”者,浓沙治螺,细尘霏霏如玉粉也。而“磨以玉粉缘金黄”中的关键字,是个“缘”字,缘者,边也,沿也,在这里则用为动词,实不可解作“外表”。金,可以指金银之金,也可以泛指金属,比如铜,比如银鎏金。将鹦鹉螺稍事打磨,再以金属片镶嵌于口沿,时称金釦,“磨以玉粉缘金黄”,此其实也。金釦鹦鹉螺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实例是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一枚,其釦为铜(图1)。在杯、盏、碗一类的器皿口沿镶金属釦,是延续了很久的做法,两宋时期似乎尤为流行,如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金釦碗、银釦碗(图2),安徽来安县宋墓出土金釦玛瑙盏(图3),浙江金华陶朱路舒公墓出土金釦玻璃盏,皆属其例。它在工艺上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以金银彰显珍重与奢华。当然偶尔也可派作其他用场,如南宋尤延之剥落茶杯与托釦银数两以易黄山谷帖(见杨万里《跋尤延之戒子孙宝藏山谷帖辞》),如此,便又别成一段风雅故事了。
十、“酒凸觥心泛滟光”
酒器大约是历代歌诗中出现格外频繁 的词汇之一,古称、雅称、俗称,或用典, 或写实,又或虚实杂糅,凡此种种,都很 常见,均不可不辨。比如杜牧《寄李起居 四韵》:“楚女梅簪白雪姿,前溪碧水冻醪 时。云晷心凸知难捧,凤管簧寒不受吹。”又《羊栏浦夜陪宴会》一首,句云“毬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前例,《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解释道:“云罍,上有云雷纹之盛酒器。心,凰顶盖。”后例,《校注》释日:“觥,饮酒器。”两处注语,似乎都没有能够准确阐明诗意。
罍是古称,为三代酒器之一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此“金罍”,当是青铜制品。不过后世诗歌中将酒器呼作罍,几乎都属于用典,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并不以此为称,小杜诗中的“云罍”,也是如此。在这里,它应该是指金银杯盏。“心凸”之“心”,自然也不是“罍顶盖”,因为酒盏通常是没有盖子的,“心”,是金银杯盏的内底心。“酒凸觥心泛滟光”之“心”,亦然。唐五代以至于宋元,杯盏内底心装饰凸起的纹样,始终是通行的做法。西安市太乙路出土四曲花口金酒船,内底心为凸起的海浪摩竭戏珠纹,便是唐代的一个实例(图4)。“云罍心凸知难捧”、“酒凸觥心泛滟光”,两诗之两用“凸”字,其意一也。金盏银盏盏心纹饰上凸,内里注酒,自有流光动影之妙。而此际所谓“罍”和“觥”,多半是指酒宴中的罚酒之器。“毬来香袖依稀暧,酒凸觥心泛滟光”,前句言行抛打令,后句之觥则即罚盏。唐孙綮《北里志》“俞洛真”条谓洛真时为席纠,颇善章程,郑仁表曾与诗曰:“巧制新章拍指新,金基巡举助精神。时时欲得横波盼,又怕回筹措指人。”席纠,觥录事也。章程,酒令之律。诗中的金罍与筹前后呼应,自是酒宴行令所用罚盏。
言及罚盏,便须细来分说诗句中的一个“觥”字。不妨与杜牧的另一首《题禅院》合看:“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十岁,或作“十载”,似以后者为好。《校注》云:“觥船,容量大之饮酒器。此处亦指酒船。晋毕卓好饮酒,曾云:‘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事见《晋书》卷四十九本传。百分空,意为忘却一切世俗之事。”
觥为“饮酒器”,觥船为“容量大之饮酒器”,《校注》所云并不错,却是注其一而未注其二。因为“觥”尚有一个古老的也是它的核心义项,即“罚爵”。前引《诗·周南·卷耳》,其下又有句云“我姑酌彼兕觥”。兕是犀牛,这里代指犀牛角,《毛传》所谓“兕觥,角爵也”,即仿犀角样式制成的饮器(图5)。《郑笺》:“觥,罚爵也。……旅醻必有醉而失礼者,罚之亦所以为乐。”这里说到的“旅醻”,原是上古时代的一种饮酒仪式,即采用“接力”一般的方式递相酬饮,醉而失礼,便用兕觥作为罚酒之器饮失礼者,这一饮器即称作“罚爵”。此风相沿至唐而不衰,不过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以当日酒令的发达而把传统的罚失礼易作罚违令,即一面沿用了觥原有的“罚爵”之义,一面用各种酒令将“罚之亦所以为乐”之举变作酒席筵中最有兴味的游戏。觥于此际理所当然成为酒器中的主要角色,司掌罚酒者亦即游戏中的核心人物,也因此名作觥使或觥录事。觥的式样也不再以犀角式为主,却是以新奇为尚,而多取用略如船形的多曲长杯(图6、图7)。“觥船”之命名,这也是缘由之一。杜诗“觥船一棹百分空”中的觥船即是此类,实与《晋书》中毕卓的酒船,了不相干。理解此句大约也不可脱离酒宴情景,因此“百分空”之意,或未必在于“忘却一切世俗之事”。“分”乃饮器容酒之量,杜牧诗《后池泛舟送王十》“为君蘸甲十分饮”,《校注》:“蘸甲十分,酒斟满沾湿指甲,以示畅饮。”似亦得其一而未得其二。十分,固谓满杯,但它本是酒令中语。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金银器窖藏中有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筹筒亦即笼台一具,笼台中置酒筹五十枚,它用了“误读”的办法把《论语》编排为饮酒的秩序亦即律令,饮与不饮、劝与被劝、饮多饮少,均依律令所规定的“饮、劝、处、放”四种情况而行事,而分别以五分、七分、十分、四十分为依令饮酒之章程(图8)。如“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君子之居何漏(陋)之有,自饮七分”,“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任劝十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器四十分”,等等。在此意义上理解“觥船一棹百分空”,那么是极言觥船容酒之量,以此概括“十载青春”的诗酒风流。
唐以后,“觥”依然是酒器的名称之一,但“觥”的名与实却有了变化。即它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含义已与唐代相异,不过旧义犹存书面语中而已。宋郑獬作《觥记注》,下列各目均为历代酒杯,则以“觥”为名,只是把它作为酒杯的雅称。晏殊词《喜迁莺》“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全用着《题禅院》中成句,而小杜诗原指罚盏,大晏词则代指酒杯。宋元时代酒筵上滟潋流光的是“劝杯”,欧诗“劝客芙蓉盃”之芙蓉歪,便是此物。
一个“觥”字,自先秦用到今世,字面未改,所指之物却是迭经变化,此“觥”早非彼“觥”,注家每每以“酒器”二字交代过去,其实未达此中之变,更无论演变中所包容的文化信息也。
古代歌诗中的及“物”之作,每有虚与实之别。实,自然是物的写实;虚,却是用了颇有渊源的古称以为雅名,以助诗意,以蔚诗情。如此之“名”,与当日之“实”,则未必相符。这里所谓及物之作,所指不限于别为一类的咏物诗,更包括了大量的诗中有“物”者。对于这一类诗作,笺注的极要紧处,必是辨明虚实,以见真身。那么援以考古发现以及传世的相关实物,并解得此器此物的发展演变史,如此之“看图说话”,或当有助于“诗”与“真”的判别。
前节举欧阳修诗“劝客芙蓉歪,欲搴芙蓉叶”,可算作写实的一例。欧诗咏酒具的写实之作,又有《鹦鹉螺》一首,此是欧阳修知颍州,聚星堂燕集,会饮诸公分题赋咏筵席中物,欧公拈得鹦鹉螺一题。诗句有云“清蹲旨酒列华堂”,可知此鹦鹉螺原是酒宴中的鹦鹉螺杯。开篇数句言螺杯所从来,然后说到螺杯的制作,结末是咏物诗必有的感慨寄意。至于螺杯样式,却只用了“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道其大概。《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解释此句云:“鹦鹉海螺花纹隐伏,只要以玉粉将其打磨,外表装饰金箔,就可以摆在华宴上作酒杯。”恐怕不是确解。
鹦鹉螺产南海,《太平御览》卷九四一引《南州异物志》“鹦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欧诗所以言“陇鸟回头思故乡”也。陇鸟自然是鹦鹉,“思故乡”,即如《笺注》所云是援祢衡《鹦鹉赋》“望故乡而延伫”之典,那么这一句是扣题,也是为鹦鹉螺写照。而《笺注》释其意为“鹦鹉螺眷恋大海”,似觉不切。
再审“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它与“浓沙剥蚀隐文章”相接,“浓沙”句下原注“胡人谓硐砂为浓沙”,可知治螺是用了可“柔金银”的硐砂(又作硇砂),而非《笺注》所云“以玉粉将其打磨”。“玉粉”者,浓沙治螺,细尘霏霏如玉粉也。而“磨以玉粉缘金黄”中的关键字,是个“缘”字,缘者,边也,沿也,在这里则用为动词,实不可解作“外表”。金,可以指金银之金,也可以泛指金属,比如铜,比如银鎏金。将鹦鹉螺稍事打磨,再以金属片镶嵌于口沿,时称金釦,“磨以玉粉缘金黄”,此其实也。金釦鹦鹉螺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实例是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一枚,其釦为铜(图1)。在杯、盏、碗一类的器皿口沿镶金属釦,是延续了很久的做法,两宋时期似乎尤为流行,如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金釦碗、银釦碗(图2),安徽来安县宋墓出土金釦玛瑙盏(图3),浙江金华陶朱路舒公墓出土金釦玻璃盏,皆属其例。它在工艺上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以金银彰显珍重与奢华。当然偶尔也可派作其他用场,如南宋尤延之剥落茶杯与托釦银数两以易黄山谷帖(见杨万里《跋尤延之戒子孙宝藏山谷帖辞》),如此,便又别成一段风雅故事了。
十、“酒凸觥心泛滟光”
酒器大约是历代歌诗中出现格外频繁 的词汇之一,古称、雅称、俗称,或用典, 或写实,又或虚实杂糅,凡此种种,都很 常见,均不可不辨。比如杜牧《寄李起居 四韵》:“楚女梅簪白雪姿,前溪碧水冻醪 时。云晷心凸知难捧,凤管簧寒不受吹。”又《羊栏浦夜陪宴会》一首,句云“毬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前例,《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解释道:“云罍,上有云雷纹之盛酒器。心,凰顶盖。”后例,《校注》释日:“觥,饮酒器。”两处注语,似乎都没有能够准确阐明诗意。
罍是古称,为三代酒器之一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此“金罍”,当是青铜制品。不过后世诗歌中将酒器呼作罍,几乎都属于用典,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并不以此为称,小杜诗中的“云罍”,也是如此。在这里,它应该是指金银杯盏。“心凸”之“心”,自然也不是“罍顶盖”,因为酒盏通常是没有盖子的,“心”,是金银杯盏的内底心。“酒凸觥心泛滟光”之“心”,亦然。唐五代以至于宋元,杯盏内底心装饰凸起的纹样,始终是通行的做法。西安市太乙路出土四曲花口金酒船,内底心为凸起的海浪摩竭戏珠纹,便是唐代的一个实例(图4)。“云罍心凸知难捧”、“酒凸觥心泛滟光”,两诗之两用“凸”字,其意一也。金盏银盏盏心纹饰上凸,内里注酒,自有流光动影之妙。而此际所谓“罍”和“觥”,多半是指酒宴中的罚酒之器。“毬来香袖依稀暧,酒凸觥心泛滟光”,前句言行抛打令,后句之觥则即罚盏。唐孙綮《北里志》“俞洛真”条谓洛真时为席纠,颇善章程,郑仁表曾与诗曰:“巧制新章拍指新,金基巡举助精神。时时欲得横波盼,又怕回筹措指人。”席纠,觥录事也。章程,酒令之律。诗中的金罍与筹前后呼应,自是酒宴行令所用罚盏。
言及罚盏,便须细来分说诗句中的一个“觥”字。不妨与杜牧的另一首《题禅院》合看:“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十岁,或作“十载”,似以后者为好。《校注》云:“觥船,容量大之饮酒器。此处亦指酒船。晋毕卓好饮酒,曾云:‘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事见《晋书》卷四十九本传。百分空,意为忘却一切世俗之事。”
觥为“饮酒器”,觥船为“容量大之饮酒器”,《校注》所云并不错,却是注其一而未注其二。因为“觥”尚有一个古老的也是它的核心义项,即“罚爵”。前引《诗·周南·卷耳》,其下又有句云“我姑酌彼兕觥”。兕是犀牛,这里代指犀牛角,《毛传》所谓“兕觥,角爵也”,即仿犀角样式制成的饮器(图5)。《郑笺》:“觥,罚爵也。……旅醻必有醉而失礼者,罚之亦所以为乐。”这里说到的“旅醻”,原是上古时代的一种饮酒仪式,即采用“接力”一般的方式递相酬饮,醉而失礼,便用兕觥作为罚酒之器饮失礼者,这一饮器即称作“罚爵”。此风相沿至唐而不衰,不过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以当日酒令的发达而把传统的罚失礼易作罚违令,即一面沿用了觥原有的“罚爵”之义,一面用各种酒令将“罚之亦所以为乐”之举变作酒席筵中最有兴味的游戏。觥于此际理所当然成为酒器中的主要角色,司掌罚酒者亦即游戏中的核心人物,也因此名作觥使或觥录事。觥的式样也不再以犀角式为主,却是以新奇为尚,而多取用略如船形的多曲长杯(图6、图7)。“觥船”之命名,这也是缘由之一。杜诗“觥船一棹百分空”中的觥船即是此类,实与《晋书》中毕卓的酒船,了不相干。理解此句大约也不可脱离酒宴情景,因此“百分空”之意,或未必在于“忘却一切世俗之事”。“分”乃饮器容酒之量,杜牧诗《后池泛舟送王十》“为君蘸甲十分饮”,《校注》:“蘸甲十分,酒斟满沾湿指甲,以示畅饮。”似亦得其一而未得其二。十分,固谓满杯,但它本是酒令中语。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金银器窖藏中有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筹筒亦即笼台一具,笼台中置酒筹五十枚,它用了“误读”的办法把《论语》编排为饮酒的秩序亦即律令,饮与不饮、劝与被劝、饮多饮少,均依律令所规定的“饮、劝、处、放”四种情况而行事,而分别以五分、七分、十分、四十分为依令饮酒之章程(图8)。如“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君子之居何漏(陋)之有,自饮七分”,“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任劝十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器四十分”,等等。在此意义上理解“觥船一棹百分空”,那么是极言觥船容酒之量,以此概括“十载青春”的诗酒风流。
唐以后,“觥”依然是酒器的名称之一,但“觥”的名与实却有了变化。即它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含义已与唐代相异,不过旧义犹存书面语中而已。宋郑獬作《觥记注》,下列各目均为历代酒杯,则以“觥”为名,只是把它作为酒杯的雅称。晏殊词《喜迁莺》“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全用着《题禅院》中成句,而小杜诗原指罚盏,大晏词则代指酒杯。宋元时代酒筵上滟潋流光的是“劝杯”,欧诗“劝客芙蓉盃”之芙蓉歪,便是此物。
一个“觥”字,自先秦用到今世,字面未改,所指之物却是迭经变化,此“觥”早非彼“觥”,注家每每以“酒器”二字交代过去,其实未达此中之变,更无论演变中所包容的文化信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