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六)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磨以玉粉缘金黄”
  古代歌诗中的及“物”之作,每有虚与实之别。实,自然是物的写实;虚,却是用了颇有渊源的古称以为雅名,以助诗意,以蔚诗情。如此之“名”,与当日之“实”,则未必相符。这里所谓及物之作,所指不限于别为一类的咏物诗,更包括了大量的诗中有“物”者。对于这一类诗作,笺注的极要紧处,必是辨明虚实,以见真身。那么援以考古发现以及传世的相关实物,并解得此器此物的发展演变史,如此之“看图说话”,或当有助于“诗”与“真”的判别。
  前节举欧阳修诗“劝客芙蓉歪,欲搴芙蓉叶”,可算作写实的一例。欧诗咏酒具的写实之作,又有《鹦鹉螺》一首,此是欧阳修知颍州,聚星堂燕集,会饮诸公分题赋咏筵席中物,欧公拈得鹦鹉螺一题。诗句有云“清蹲旨酒列华堂”,可知此鹦鹉螺原是酒宴中的鹦鹉螺杯。开篇数句言螺杯所从来,然后说到螺杯的制作,结末是咏物诗必有的感慨寄意。至于螺杯样式,却只用了“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道其大概。《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解释此句云:“鹦鹉海螺花纹隐伏,只要以玉粉将其打磨,外表装饰金箔,就可以摆在华宴上作酒杯。”恐怕不是确解。
  鹦鹉螺产南海,《太平御览》卷九四一引《南州异物志》“鹦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欧诗所以言“陇鸟回头思故乡”也。陇鸟自然是鹦鹉,“思故乡”,即如《笺注》所云是援祢衡《鹦鹉赋》“望故乡而延伫”之典,那么这一句是扣题,也是为鹦鹉螺写照。而《笺注》释其意为“鹦鹉螺眷恋大海”,似觉不切。
  再审“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它与“浓沙剥蚀隐文章”相接,“浓沙”句下原注“胡人谓硐砂为浓沙”,可知治螺是用了可“柔金银”的硐砂(又作硇砂),而非《笺注》所云“以玉粉将其打磨”。“玉粉”者,浓沙治螺,细尘霏霏如玉粉也。而“磨以玉粉缘金黄”中的关键字,是个“缘”字,缘者,边也,沿也,在这里则用为动词,实不可解作“外表”。金,可以指金银之金,也可以泛指金属,比如铜,比如银鎏金。将鹦鹉螺稍事打磨,再以金属片镶嵌于口沿,时称金釦,“磨以玉粉缘金黄”,此其实也。金釦鹦鹉螺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实例是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一枚,其釦为铜(图1)。在杯、盏、碗一类的器皿口沿镶金属釦,是延续了很久的做法,两宋时期似乎尤为流行,如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金釦碗、银釦碗(图2),安徽来安县宋墓出土金釦玛瑙盏(图3),浙江金华陶朱路舒公墓出土金釦玻璃盏,皆属其例。它在工艺上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以金银彰显珍重与奢华。当然偶尔也可派作其他用场,如南宋尤延之剥落茶杯与托釦银数两以易黄山谷帖(见杨万里《跋尤延之戒子孙宝藏山谷帖辞》),如此,便又别成一段风雅故事了。
  十、“酒凸觥心泛滟光”
  酒器大约是历代歌诗中出现格外频繁 的词汇之一,古称、雅称、俗称,或用典, 或写实,又或虚实杂糅,凡此种种,都很 常见,均不可不辨。比如杜牧《寄李起居 四韵》:“楚女梅簪白雪姿,前溪碧水冻醪 时。云晷心凸知难捧,凤管簧寒不受吹。”又《羊栏浦夜陪宴会》一首,句云“毬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前例,《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解释道:“云罍,上有云雷纹之盛酒器。心,凰顶盖。”后例,《校注》释日:“觥,饮酒器。”两处注语,似乎都没有能够准确阐明诗意。
  罍是古称,为三代酒器之一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此“金罍”,当是青铜制品。不过后世诗歌中将酒器呼作罍,几乎都属于用典,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并不以此为称,小杜诗中的“云罍”,也是如此。在这里,它应该是指金银杯盏。“心凸”之“心”,自然也不是“罍顶盖”,因为酒盏通常是没有盖子的,“心”,是金银杯盏的内底心。“酒凸觥心泛滟光”之“心”,亦然。唐五代以至于宋元,杯盏内底心装饰凸起的纹样,始终是通行的做法。西安市太乙路出土四曲花口金酒船,内底心为凸起的海浪摩竭戏珠纹,便是唐代的一个实例(图4)。“云罍心凸知难捧”、“酒凸觥心泛滟光”,两诗之两用“凸”字,其意一也。金盏银盏盏心纹饰上凸,内里注酒,自有流光动影之妙。而此际所谓“罍”和“觥”,多半是指酒宴中的罚酒之器。“毬来香袖依稀暧,酒凸觥心泛滟光”,前句言行抛打令,后句之觥则即罚盏。唐孙綮《北里志》“俞洛真”条谓洛真时为席纠,颇善章程,郑仁表曾与诗曰:“巧制新章拍指新,金基巡举助精神。时时欲得横波盼,又怕回筹措指人。”席纠,觥录事也。章程,酒令之律。诗中的金罍与筹前后呼应,自是酒宴行令所用罚盏。
  言及罚盏,便须细来分说诗句中的一个“觥”字。不妨与杜牧的另一首《题禅院》合看:“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十岁,或作“十载”,似以后者为好。《校注》云:“觥船,容量大之饮酒器。此处亦指酒船。晋毕卓好饮酒,曾云:‘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事见《晋书》卷四十九本传。百分空,意为忘却一切世俗之事。”
  觥为“饮酒器”,觥船为“容量大之饮酒器”,《校注》所云并不错,却是注其一而未注其二。因为“觥”尚有一个古老的也是它的核心义项,即“罚爵”。前引《诗·周南·卷耳》,其下又有句云“我姑酌彼兕觥”。兕是犀牛,这里代指犀牛角,《毛传》所谓“兕觥,角爵也”,即仿犀角样式制成的饮器(图5)。《郑笺》:“觥,罚爵也。……旅醻必有醉而失礼者,罚之亦所以为乐。”这里说到的“旅醻”,原是上古时代的一种饮酒仪式,即采用“接力”一般的方式递相酬饮,醉而失礼,便用兕觥作为罚酒之器饮失礼者,这一饮器即称作“罚爵”。此风相沿至唐而不衰,不过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以当日酒令的发达而把传统的罚失礼易作罚违令,即一面沿用了觥原有的“罚爵”之义,一面用各种酒令将“罚之亦所以为乐”之举变作酒席筵中最有兴味的游戏。觥于此际理所当然成为酒器中的主要角色,司掌罚酒者亦即游戏中的核心人物,也因此名作觥使或觥录事。觥的式样也不再以犀角式为主,却是以新奇为尚,而多取用略如船形的多曲长杯(图6、图7)。“觥船”之命名,这也是缘由之一。杜诗“觥船一棹百分空”中的觥船即是此类,实与《晋书》中毕卓的酒船,了不相干。理解此句大约也不可脱离酒宴情景,因此“百分空”之意,或未必在于“忘却一切世俗之事”。“分”乃饮器容酒之量,杜牧诗《后池泛舟送王十》“为君蘸甲十分饮”,《校注》:“蘸甲十分,酒斟满沾湿指甲,以示畅饮。”似亦得其一而未得其二。十分,固谓满杯,但它本是酒令中语。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金银器窖藏中有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筹筒亦即笼台一具,笼台中置酒筹五十枚,它用了“误读”的办法把《论语》编排为饮酒的秩序亦即律令,饮与不饮、劝与被劝、饮多饮少,均依律令所规定的“饮、劝、处、放”四种情况而行事,而分别以五分、七分、十分、四十分为依令饮酒之章程(图8)。如“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君子之居何漏(陋)之有,自饮七分”,“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任劝十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器四十分”,等等。在此意义上理解“觥船一棹百分空”,那么是极言觥船容酒之量,以此概括“十载青春”的诗酒风流。
  唐以后,“觥”依然是酒器的名称之一,但“觥”的名与实却有了变化。即它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含义已与唐代相异,不过旧义犹存书面语中而已。宋郑獬作《觥记注》,下列各目均为历代酒杯,则以“觥”为名,只是把它作为酒杯的雅称。晏殊词《喜迁莺》“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全用着《题禅院》中成句,而小杜诗原指罚盏,大晏词则代指酒杯。宋元时代酒筵上滟潋流光的是“劝杯”,欧诗“劝客芙蓉盃”之芙蓉歪,便是此物。
  一个“觥”字,自先秦用到今世,字面未改,所指之物却是迭经变化,此“觥”早非彼“觥”,注家每每以“酒器”二字交代过去,其实未达此中之变,更无论演变中所包容的文化信息也。
其他文献
一  英国传记家赫尔姆斯(Richard Holmes)的主项本是英国浪漫时期的诗人研究,比如雪莱和柯勒律治。他写这些人的传记,竟然写出了个OBE(帝国勋章)。不过,六十岁左右,准备了七八年之后写出《奇迹时代—浪漫时代,科学之美丽与恐怖》,真正让他出了大名。主题是“科学的美丽和恐怖”,内容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人物群像,有皇家学会主席班克斯(Joseph Banks,1743—1820)、天文学家赫舍尔
期刊
二0一四年奥斯卡五项提名的电影《她》看完,海报上那一片撩拨人心的桃红和男主角那楚楚可怜的迷离眼神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这个科幻加爱情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并不太遥远的未来。主人公西奥多是一个老实羞涩的以代人写情书为生的文字工作者。他和分居的妻子关系濒于破裂,却一直舍不得真在离婚书上签字。他买了一套新的电脑运行系统,同步到自己的手机上。那人工智能系统有一副真实而性感的女人噪音,起个名字叫萨曼莎。她风趣
期刊
顾氏过云楼大名在外,藏书藏画藏古籍,一部书拍卖过两亿元(宋版《锦绣万花谷》),纷纷争争一阵,热闹非凡,但更多的还只是热闹。对于过云楼自身的文化,或许不少人着眼点还在于那些天价的书画、古籍。因为整理《过云楼旧影录》一书,我发现,那些藏身于过眼云烟之幕后的主人命运,同样值得我们作一些必要的了解和认知,相比较那些扬名在外的藏品,他们是隐秘的,是被屏蔽的,近读文徵明和其师沈周的《落花诗》,思维一下子跳跃到
期刊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1976),福柯称为“我的第一本书”,以法国监狱制度史为例,提出了“权力一身体”概念,研究现代“权力”控制人类的方法,认为现代“权力”得了知识的武装,规训、监视、惩罚、检查……无所不在,“用刀锯于周庭”,牢牢宰制人类,尤其是他们的“身体”。熟悉法家思想的,对这类阐述当不陌生,甚至觉得熟悉。  该书的思想谱系,出自韦伯与尼采。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和“纪律”研究,是《规训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去洛杉矶加大读书,上了李欧梵老师开的一门现代文学的课,记得交的第一篇读书报告,是阅读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的体会(本文据刘绍铭等译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主要是谈夏先生对于女作家的批评,凌叔华、丁玲和张爱玲等,具体怎么说记不清楚了。其实那堂课的主题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与女性问题,参考书包括刚出版的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一书。由于这本书周
期刊
十五、我们很吓人吗?  单眼皮、塌鼻子、颧骨外翻、下颚突出:中国佬不外乎就是长成这副德性。  关于人类的各种感觉,若要分析起来,审美眼光是最主观也最因人而异的。习惯与生活圈的影响,毫无疑问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住在非洲国家两年下来,就算本来不是黑人,也可以分辨出谁是黑美人,谁又是丑黑妞。  在中国,人们实在很难想象头发除了黑色以外还有别的颜色,尽管我们喜欢把女子的头发比拟作青丝。不过总的来说,在欧洲
期刊
莫言最好的小说是从他的乡土中生长出来的。他年轻时曾极力要逃离乡土,后来又回到这乡土,发现这块故土才是他真正的文学资源的宝库,也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没有开初的逃离恐怕也是不行,他离开了故土,来到了京城,在那里开阔了眼界,并写作成名。当世界也见过了,生计也早已无忧了,他回来可以安静地写作了。目睹旧时熟悉的景物,感怀早年认识的人物和世事的变迁,又在想象的磨坊中不断磨碾、分化和重组,于是他的创作有了
期刊
两个聋哑人,一前一后走向海边:走在前面的男生抱着冲浪板投向大海的怀抱,后面的女生安静地坐在海滩上无声注视。然后,还是他们两人,一前一后沿着无人的街道回家。  这是北野武的电影《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整部影片都是反反复复这样的画面,就连一些声音也是反复而有规律地出现,比如脚步声和海浪声。它仿佛只是在讲述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是一段又一段关于“冲浪一回家”的流水账。  像海一样“宁静”、像生活本身一样“
期刊
尽管尼采出生于普鲁士治下的小村庄洛肯(Rockcn),又在瑙姆堡(Naumburg)度过少年时光,然而在他的自述中,无论洛肯还是瑙姆堡均非心灵之故乡。一八八三年六月,他从西尔斯一玛丽亚(sils-Maria)写信给友人格斯朵夫(Carlvon Gersdorff):  我再次感到,唯有此地才是我真  正的故乡和发源地(《考订平装版尼采  书信全集》[KSB,以下简称《书信全  集》(第6卷,第38
期刊
这本小书保留了我走进学术殿堂的最初心路,彼时还年轻,却自以为很成熟,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计利害地写下一些文字。除了编书的时候,我一般是不看旧作的,因为忙乱和新知识与新课题的逼迫,所以从来就没有别人悔其少作,或者少作不悔的思量。因为没有一定要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抱负,所以也没有太多的紧张。对于自我的兴趣,永远无法战胜对世界的好奇,读书是从小养成的生活方式,写作是职业的习惯。上学的时候,毕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