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纳米零价铁(nZVI)被广泛应用且备受关注,而nZVI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土壤质量、微生物群落等的潜在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蚯蚓密度为0、10条∙kg−1(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nZVI(nZVI土壤质量为0、0.05%、0.25%和0.50%)暴露15 d、30 d和45 d后,蚯蚓-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的响应,为评价nZVI的环境安全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暴露45 d后,nZVI对蚯蚓存活率和生物量
【机 构】
: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修复及流域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002208),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19BC001,2018DG005),云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004169)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纳米零价铁(nZVI)被广泛应用且备受关注,而nZVI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土壤质量、微生物群落等的潜在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蚯蚓密度为0、10条∙kg−1(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nZVI(nZVI土壤质量为0、0.05%、0.25%和0.50%)暴露15 d、30 d和45 d后,蚯蚓-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的响应,为评价nZVI的环境安全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暴露45 d后,nZVI对蚯蚓存活率和生物量
其他文献
生态农场是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单位,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抓手。本文依托跨时7年的生态农场调查数据,结合农业农村部5年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经验,得出了我国4个区域和3类生态农场的经济参数,进一步依据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划,按照3%~5%生态化转型比例,评估了生态农场在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发展空间,分析了生态农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价值,从战略层面提出我国近期生态农场建设的最新要求和政策建议。结果显示:1)从区域看,华南地区生态农场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北地区生态农场
农业碳排放阻碍绿色农业转型,探索种植业碳补偿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可为低碳农业良性发展提供有益指导。本文同时考虑碳源和碳汇,测算2002—2018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种植业碳补偿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地区差异,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核密度估计动态演进过程,借助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检视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1)种植业碳补偿率整体相对差异扩大趋势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差异扩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变化较小;东—西部、东—中部地区之间增加,中—西部地区之间减小;地区间差距是造成种植业碳
准确测度农业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可为加快实现农业减排增效提供理论参考。已有研究未将碳排放与其他要素的共同作用进行分离,研究实质为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而非农业碳排放效率。为完善既有测算思路,本文在农业全要素框架下搭建碳排放效率的理论模型,基于GB-US-SBM模型测算2000—2019年间中国30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碳排放松弛量,根据碳排放松弛量与实际值计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要素、环境3个方面出发,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
针对农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氮素大量投入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探讨1998—2018年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以期为区域氮素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结合统计年鉴数据、调研数据和文献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农牧系统氮素账户平衡、各系统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循环利用和损失情况,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牧系统中经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
探明高温高湿稻区增密减氮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可为高温高湿稻区氮肥优化管理和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典型的高温高湿稻区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6个密度与施氮量组合,分别为低密高氮(习惯移栽密度16.5万穴∙hm−2,施氮量为180 kg∙hm−2,LDNck)、低密减氮15%(LDN−15%)、低密减氮30%(LDN−30%)、增密减氮15%
开展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推动山西省玉米机械粒收发展,提升玉米产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以5个前期试验筛选的适宜机械粒收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收获时期,在同一地块采用同一台机械与同一位农机手操作收获,研究不同收获期对机械粒收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籽粒含水率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降低;籽粒破碎率与机收落粒率随着收获时期延迟前期快速降低后期趋于稳定略有升高;杂质率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逐步降低最后趋于稳定;落穗损失率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升高.10月15日收获比9月24日收获平均增产11.9%.高的
自生固氮是陆地生态系统氮素的重要来源。本研究以位于西藏拉萨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单施羊粪(M)、化肥配施羊粪(FM)和化肥配施秸秆(FS)5个处理,于青稞收获期采集土样,采用15N同位素标记、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固氮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和潜在固氮速率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西藏高原青稞田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策略,保障西藏高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相比于CK和F处理,M、FM和FS处理可显著(P
柽柳是滨海重盐碱地改良与景观绿化和固碳(C)的重要树种,春季灌溉咸水被认为是快速缓解柽柳干旱与盐胁迫的有效措施。针对滨海重盐碱地土壤缺氮(N)、贫磷(P)、干旱与盐胁迫的突出问题,以促进柽柳固碳排盐、快速生长、改良盐碱地为目标,围绕利用当地咸水资源缓解春季干旱与返盐双重危害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在华北低平原区的滨海重盐碱地布设了为期4年的咸水灌溉与施肥的2因素定位试验。试验设不灌水和灌溉地下咸水(盐分为8.02~9.34 g·L−1,W)条件下的不施肥(CK、WCK),单施氮(N、WN
从《动物解剖生理》课程思政改革中梳理出“识别四肢骨骼”经典案例,案例的思政育德目标是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关爱动物、做国家的股肱之臣.此案例为进一步开展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在医学生的学习临床知识中通常是通过病例来进行研究的,但是这一点存在着缺陷——在这一过程是看不到实体.此时,仅模仿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也不能达到直观效果.如果需要快速制造出满足不同相应需求的组织和器官等,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结构.3D打印技术除了能够快速地完成自己所需求的物质结构,而且在微观结构进行精准控制和缓解动物组织器官急缺等问题方面,也能产生足够大的帮助.因此,在动物医用技术以及材料领域中3D技术对临床需求和科学等方面有巨大的意义.除此之外,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