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课程作为德育课程,是育人的有效载体。思想品德教师的核心作用并不在于实现知识的简单嫁接,而在于将知识内化为“见识”、感悟为“思想”,实现知识的“价值化”“人格化”。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引导力,通过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坚持正面引导、落实课外实践等途径来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正能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79-1
一、注重思维碰撞,激活正能量
品德课的教学历程就是做人的历程。人生活在社会里,社会就是品德大课堂,品德课堂就是浓缩了的社会。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我们不能只是个旁观者,从来没有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品质。学生不是无知的白纸,可以任我们随意地书写,简单地告知对与错、是与非,硬性让学生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说着言不由衷、整齐划一的假话。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有思维的碰撞,在碰撞、冲突、思辨中达到思想的求同。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结合当前的重点社会热点,确定切实可行的辩论题目和内容。如《广泛的民主权利》(苏教版九年级第九课),教师通过保钓事件中出示“打砸日系车,是爱国还是害国”的辩题,让学生在激辩中更好地理解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承诺》(苏教版八年级九课),有教师设计了“如何评价飞人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学会对问题的解读,理性地看待事件,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学生对承诺的理解也更上了一个层次。《学会亲近社会》(苏教版九年级一课)中设计“面对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和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达到教育的目标。教师通过创设思维碰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激活正能量的效果。
二、坚持正面辐射,放大正能量
思想性是本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和贯彻本课程的思想性特征,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首先,对于初中学生,我们主要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观念、积极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光明趋势等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最近几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人物的评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的素材。
其次,在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材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忌大而空,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一次同题异构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同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三框;学会承诺,在完成第三部分“承诺后尽力”而为这一教学目标时,一位老师选取了:“还债局长”胡丙申的视频,来强调他的勤政为民,勇担责任,坚守承诺。但这个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视频本身又缺乏震撼力,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游离于情景之外,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另一位老师选取了一个短片“郑棒棒的故事”,一个最草根、最平凡的真实事例,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却有着最质朴可靠的承诺。一句“缺钱但缺德”的话语让课堂自发地响起掌声。这段视频不仅让学生感动落泪,更是有触动,情感得到激发,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感动通过课堂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从抱起小悦悦的“最美婆婆”陈贤妹,到徒手接住坠楼小孩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从勇救学生双腿高位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到车轮下救人的“最美学警”李博亚;……坚持正面辐射,放大社会正能量,努力让学生向最美看齐,引导学生慎独自省,做个日常生活中“最美”的人。
三、依托主题实践,传递正能量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苏教版教材每课后都安排了课外实践活动,如九年级教材安排的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有争做志愿者、弘扬民族文化、当回心理咨询员、情系西部失学儿童、诚信有约等,这些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来实现知与行的转化,在生活中践行教材内容,增强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其要求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如开展争当志愿者活动:通过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学习,学生已经从知识、情感上明确作为一个公民要关心社会、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项目,诸如为社区义务劳动,争当交通志愿者,到敬老院做义工,关爱空巢老人等,教师通过动员、组织、实践、交流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同时也以自身的行为让正能量的元素传遍城市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缺少的过程。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以此避免传统课外活动教学“在教室里搞活动,在黑板上言实践,从教师嘴里听社会”的畸形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进而增强情感体验,熏陶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正能量;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79-1
一、注重思维碰撞,激活正能量
品德课的教学历程就是做人的历程。人生活在社会里,社会就是品德大课堂,品德课堂就是浓缩了的社会。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我们不能只是个旁观者,从来没有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品质。学生不是无知的白纸,可以任我们随意地书写,简单地告知对与错、是与非,硬性让学生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说着言不由衷、整齐划一的假话。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有思维的碰撞,在碰撞、冲突、思辨中达到思想的求同。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实际,结合当前的重点社会热点,确定切实可行的辩论题目和内容。如《广泛的民主权利》(苏教版九年级第九课),教师通过保钓事件中出示“打砸日系车,是爱国还是害国”的辩题,让学生在激辩中更好地理解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承诺》(苏教版八年级九课),有教师设计了“如何评价飞人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学会对问题的解读,理性地看待事件,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学生对承诺的理解也更上了一个层次。《学会亲近社会》(苏教版九年级一课)中设计“面对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和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达到教育的目标。教师通过创设思维碰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激活正能量的效果。
二、坚持正面辐射,放大正能量
思想性是本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和贯彻本课程的思想性特征,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首先,对于初中学生,我们主要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观念、积极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光明趋势等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最近几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人物的评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的素材。
其次,在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材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忌大而空,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一次同题异构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同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三框;学会承诺,在完成第三部分“承诺后尽力”而为这一教学目标时,一位老师选取了:“还债局长”胡丙申的视频,来强调他的勤政为民,勇担责任,坚守承诺。但这个材料脱离学生的生活,视频本身又缺乏震撼力,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游离于情景之外,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另一位老师选取了一个短片“郑棒棒的故事”,一个最草根、最平凡的真实事例,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却有着最质朴可靠的承诺。一句“缺钱但缺德”的话语让课堂自发地响起掌声。这段视频不仅让学生感动落泪,更是有触动,情感得到激发,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美好、感动通过课堂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从抱起小悦悦的“最美婆婆”陈贤妹,到徒手接住坠楼小孩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从勇救学生双腿高位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到车轮下救人的“最美学警”李博亚;……坚持正面辐射,放大社会正能量,努力让学生向最美看齐,引导学生慎独自省,做个日常生活中“最美”的人。
三、依托主题实践,传递正能量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苏教版教材每课后都安排了课外实践活动,如九年级教材安排的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有争做志愿者、弘扬民族文化、当回心理咨询员、情系西部失学儿童、诚信有约等,这些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来实现知与行的转化,在生活中践行教材内容,增强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其要求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如开展争当志愿者活动:通过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的学习,学生已经从知识、情感上明确作为一个公民要关心社会、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项目,诸如为社区义务劳动,争当交通志愿者,到敬老院做义工,关爱空巢老人等,教师通过动员、组织、实践、交流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同时也以自身的行为让正能量的元素传遍城市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可缺少的过程。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以此避免传统课外活动教学“在教室里搞活动,在黑板上言实践,从教师嘴里听社会”的畸形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真善美,识别假恶丑,进而增强情感体验,熏陶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促进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