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被称为“童话王国”,安徒生及其童话风靡世界。范岁久和春卷的故事,被盛产童话的丹麦人看成一个童话。去年12月30日是范岁久先生百年诞辰。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岁久人物传记《春卷的童话》,这本书由丹麦哥本哈根教授迪特列夫 ·塔姆撰写,书名就代表了丹麦人对范岁久的尊崇。
范老先生的人生确如童话般充满了传奇色彩。
“春卷大王”原来是古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后人
范岁久原名袁椿年,因为他母亲的家族里没有男性继承人,于是父亲袁仲符让儿子改为外祖母家的范姓。细查家谱,范岁久还是我国清代杭州大诗人、美食家、《随园食单》作者袁枚的嫡系传人。袁枚是“钱塘名士”,他所著的《随园食单》则是我国古代饮食烹饪方面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食经”。
作为袁枚的后人,1912年生于杭州的范岁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家传基因,出国留学时,就对农业非常有兴趣,喜欢研究那些跟我们生活特别贴近的东西。1935年他23岁时,远渡重洋到了农业方面特别出色的丹麦留学,在丹麦农业大学专攻农科,获得博士学位。谁也没有想到,范岁久最终会留在丹麦,并为这个遥远的国度带去中国的饮食文化。
当然,他对农业的兴趣跟幼时父亲袁仲符的严厉教养也有关系。因为被视为家族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父亲除严格督促他学习外,有意让他参与自己的
FRIENDSHIP友好往来
界”试销,结果很受欢迎。
就在这一年,范岁久租借当地的一间地下室建立了大龙公司的前身“范氏工厂”,后来名满欧美、中西结合的大龙春卷便在异国他乡的丹麦诞生了。1963年,范岁久研制的第一台春卷制皮儿机投入使用。为了降低成本,范岁久又研究开发了速冻春卷和可以长期保存的听装春卷,并建成了从原料加工到超市销售成品的流水线,以后又进一步实现了电脑化掌控。先进的流水线每秒钟生产1个春卷,每个春卷的重量100克,分毫不差。
他把企业定名为“大龙”,这表达了他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随着事业的成功,他将大龙公司搬到了哥本哈根,进入了创业的兴盛时期。之后,大龙公司的春卷进入欧美各国的市场。
大龙春卷外形与我国江南地区常见的春卷差不多,但个头要大得多。现在当然有了更细小、精巧的多种多样的春卷。春卷之所以能为西方人所接受,那是因为它的内馅是根据欧美人的口味制成,材料有蘑菇、竹笋、西式火腿丝、牛肉丝、卷心菜、豆芽菜、胡萝卜、花菜,甚至果酱、冰淇淋及各式各样的调料。
范岁久的“大龙”不断腾升,在欧美各国都有分厂或分销处,其花色之多超过任何一种洋快餐。一些生意。从少年时期起,范岁久就给父亲帮工,把蚕卵从杭州的养殖工厂送到农户家中,这些小农户负责把蚕卵养成蛹。因此范岁久对农村非常熟悉。
龙的传人创建大龙公司
从丹麦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丹麦的一个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生活很稳定,还有了自己的房子。而当时中国正遭日本入侵,父母亲要他不要急着回国。后来又进入内战阶段,他的回国计划就这样被一再拖后。他说:“在国外学习、获取知识,就如同上战场 —对拯救处
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一样重要。”
之前,他已经和在丹麦的中国同胞一起开中餐馆。1960年,他投资的竹园餐厅推出的春卷引起了丹麦一个游乐园主的注意,希望能引进游乐园销售。于是,范岁久开始试做各种风味的春卷,送到哥本哈根 “大世而最让范岁久声名远播的当属1986年在丹麦当地电视上的一则广告。在这一分钟的电视广告里,范岁久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童年和有关春卷的故事,当他说到春卷吃起来“佳肴置腹”时,一条红色的大龙腾飞而出,发出“大……龙……”的声音。于是,“佳肴置腹”和“大龙”在一段时期内成了丹麦的流行语。成功的广告效应为大龙公司带来广泛关注,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
他爱小家,更爱祖国这个大家
中国人喜欢安徒生,范岁久也是如此。他很喜欢阅读这位伟大的丹麦作家的作品。出于机缘巧合,他的大龙公司正好坐落在安徒生故乡的海岛上。
范岁久的恋爱婚姻也颇有传奇色彩。他和妻子伊丽莎白组成了一段跨国姻缘。1943年,从师范学院毕业的伊丽莎白回家过圣诞节,顺道探望她的哥哥,哥哥刚好认识范岁久,邀请范岁久一起徒步旅行,于是两人相识。由相识到相交、相爱。1945年,两人决定结婚。伊丽莎白的家人很喜欢这个有魅力的讲着一口流利丹麦语的中国年轻人,但他们担心范岁久很快就要回中国,也会把伊丽莎白带走。范岁久去信征询父亲意见,开明的父亲并不反对儿子娶丹麦媳妇,只要她是个谦恭贤淑的女孩。父亲认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和谐地与中国文化共存。这位年轻的丹麦妻子受过良好教育,还有一份工作。两人婚后不久就先后迎来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范岁久为长子取名本德,次子取名汉明,意思就是中国之光。
范岁久除了深爱妻子外,还对故国一往情深。在丹麦不能回国那段时间,他喜欢读唐诗,看中国报刊,写中国字。他曾任丹麦华侨联谊会和丹中友协名誉会长。自1972年条件允许以后曾多次返回祖国大陆访问。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荣毅仁访问丹麦时,范岁久盛情款待。范岁久为促进丹中友好,发展中国食品工业做了不少的工作。1995年,范岁久与伊丽莎白、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全家人都去了杭州,给范岁久的父母祭扫坟墓。范岁久后来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回国探访,这是他最后两次回中国。
1982年,他创立大龙基金会,向海内外需要援助的华人及社团组织提供帮助。2000年3月,范岁久向浙江大学捐赠160万丹麦克朗,以支持该校的生物医学国家实验室工作。
丹麦成了范岁久的第二故乡,1995年是范岁久在丹麦的第60个年头,这些年来范岁久一直支持着丹中协会的工作。人们这样描述范岁久:他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写一手颜体书法,对唐诗宋词背诵如流。他喜爱读书,知识广博,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国的史书和名人传记。每读到一部好书,便爱不释手阅至深夜。
融合东西方文化是他成功秘笈
范岁久之所以能够在异国的“食林”雄霸天下,虽然他自己没总结过原因,但他的员工认为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比如信任、包容和谐、责任感等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据员工回忆,大龙一般不辞退好员工。要是一个能干的员工离开企业另谋高就,范岁久会感到非常遗憾,把这看成是信任关系的断裂。范岁久认识而且记得厂里所有的员工,甚至常常想起这些人的子女。范岁久很关心那些处于弱势的员工,比如收发室的女工某天有太多邮包要投递,他便会施以援手,派人帮忙贴邮票,帮忙开车去邮局送包裹,他将这些事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大龙的艰难时期,员工们也没有一个离开,平时以不旷工、勤快干活来回报他。而守信的他,使得客户和供应商也向他展示了忠诚。很多时候,企业缺的是上下一条心,共同渡过难关,真正像一家人。在这点上,范岁久融合东西方的智慧,成功地做到了。
他从大学时代开始走进丹麦社会,生产春卷是他步入创业成功之路的开端,而成立丹麦知名企业的大龙公司则是他事业的顶峰。
范岁久先生是第一个到丹麦留学、第一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丹麦高等学府的中国学生,也是第一位在丹麦成功创业的华人。他是一个具有杭州平民特色、既高尚又平凡的楷模。他身在丹麦,根在杭州,心在杭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得非常深沉。范岁久创立的大龙基金会拥有大龙食品公司的多数股份,基金会为在丹麦留学的中国人提供资助,并支持丹中文化交流。多年来,该基金会为数百名中国青年提供了在丹麦学习的机会。基金会原名“大龙基金会”,自范岁久去世之后,更名为“范岁久基金会”(S.C.Va n基金会),以纪念这位创立者。
2003年2月14日,经历了90个春秋的范岁久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的童话故事还在丹麦和中国继续流传。陈列在丹麦华人总会的范岁久先生铜像,面带长者的慈善笑容,继续迎接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华侨、华人和各国朋友。范老先生的笑容连同他为中丹文化交流、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所创建的业绩,永远留在了龙的中国与安徒生的丹麦的人民心中。
范老先生的人生确如童话般充满了传奇色彩。
“春卷大王”原来是古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后人
范岁久原名袁椿年,因为他母亲的家族里没有男性继承人,于是父亲袁仲符让儿子改为外祖母家的范姓。细查家谱,范岁久还是我国清代杭州大诗人、美食家、《随园食单》作者袁枚的嫡系传人。袁枚是“钱塘名士”,他所著的《随园食单》则是我国古代饮食烹饪方面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食经”。
作为袁枚的后人,1912年生于杭州的范岁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家传基因,出国留学时,就对农业非常有兴趣,喜欢研究那些跟我们生活特别贴近的东西。1935年他23岁时,远渡重洋到了农业方面特别出色的丹麦留学,在丹麦农业大学专攻农科,获得博士学位。谁也没有想到,范岁久最终会留在丹麦,并为这个遥远的国度带去中国的饮食文化。
当然,他对农业的兴趣跟幼时父亲袁仲符的严厉教养也有关系。因为被视为家族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父亲除严格督促他学习外,有意让他参与自己的
FRIENDSHIP友好往来
界”试销,结果很受欢迎。
就在这一年,范岁久租借当地的一间地下室建立了大龙公司的前身“范氏工厂”,后来名满欧美、中西结合的大龙春卷便在异国他乡的丹麦诞生了。1963年,范岁久研制的第一台春卷制皮儿机投入使用。为了降低成本,范岁久又研究开发了速冻春卷和可以长期保存的听装春卷,并建成了从原料加工到超市销售成品的流水线,以后又进一步实现了电脑化掌控。先进的流水线每秒钟生产1个春卷,每个春卷的重量100克,分毫不差。
他把企业定名为“大龙”,这表达了他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随着事业的成功,他将大龙公司搬到了哥本哈根,进入了创业的兴盛时期。之后,大龙公司的春卷进入欧美各国的市场。
大龙春卷外形与我国江南地区常见的春卷差不多,但个头要大得多。现在当然有了更细小、精巧的多种多样的春卷。春卷之所以能为西方人所接受,那是因为它的内馅是根据欧美人的口味制成,材料有蘑菇、竹笋、西式火腿丝、牛肉丝、卷心菜、豆芽菜、胡萝卜、花菜,甚至果酱、冰淇淋及各式各样的调料。
范岁久的“大龙”不断腾升,在欧美各国都有分厂或分销处,其花色之多超过任何一种洋快餐。一些生意。从少年时期起,范岁久就给父亲帮工,把蚕卵从杭州的养殖工厂送到农户家中,这些小农户负责把蚕卵养成蛹。因此范岁久对农村非常熟悉。
龙的传人创建大龙公司
从丹麦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丹麦的一个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生活很稳定,还有了自己的房子。而当时中国正遭日本入侵,父母亲要他不要急着回国。后来又进入内战阶段,他的回国计划就这样被一再拖后。他说:“在国外学习、获取知识,就如同上战场 —对拯救处
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一样重要。”
之前,他已经和在丹麦的中国同胞一起开中餐馆。1960年,他投资的竹园餐厅推出的春卷引起了丹麦一个游乐园主的注意,希望能引进游乐园销售。于是,范岁久开始试做各种风味的春卷,送到哥本哈根 “大世而最让范岁久声名远播的当属1986年在丹麦当地电视上的一则广告。在这一分钟的电视广告里,范岁久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童年和有关春卷的故事,当他说到春卷吃起来“佳肴置腹”时,一条红色的大龙腾飞而出,发出“大……龙……”的声音。于是,“佳肴置腹”和“大龙”在一段时期内成了丹麦的流行语。成功的广告效应为大龙公司带来广泛关注,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
他爱小家,更爱祖国这个大家
中国人喜欢安徒生,范岁久也是如此。他很喜欢阅读这位伟大的丹麦作家的作品。出于机缘巧合,他的大龙公司正好坐落在安徒生故乡的海岛上。
范岁久的恋爱婚姻也颇有传奇色彩。他和妻子伊丽莎白组成了一段跨国姻缘。1943年,从师范学院毕业的伊丽莎白回家过圣诞节,顺道探望她的哥哥,哥哥刚好认识范岁久,邀请范岁久一起徒步旅行,于是两人相识。由相识到相交、相爱。1945年,两人决定结婚。伊丽莎白的家人很喜欢这个有魅力的讲着一口流利丹麦语的中国年轻人,但他们担心范岁久很快就要回中国,也会把伊丽莎白带走。范岁久去信征询父亲意见,开明的父亲并不反对儿子娶丹麦媳妇,只要她是个谦恭贤淑的女孩。父亲认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和谐地与中国文化共存。这位年轻的丹麦妻子受过良好教育,还有一份工作。两人婚后不久就先后迎来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范岁久为长子取名本德,次子取名汉明,意思就是中国之光。
范岁久除了深爱妻子外,还对故国一往情深。在丹麦不能回国那段时间,他喜欢读唐诗,看中国报刊,写中国字。他曾任丹麦华侨联谊会和丹中友协名誉会长。自1972年条件允许以后曾多次返回祖国大陆访问。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荣毅仁访问丹麦时,范岁久盛情款待。范岁久为促进丹中友好,发展中国食品工业做了不少的工作。1995年,范岁久与伊丽莎白、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全家人都去了杭州,给范岁久的父母祭扫坟墓。范岁久后来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回国探访,这是他最后两次回中国。
1982年,他创立大龙基金会,向海内外需要援助的华人及社团组织提供帮助。2000年3月,范岁久向浙江大学捐赠160万丹麦克朗,以支持该校的生物医学国家实验室工作。
丹麦成了范岁久的第二故乡,1995年是范岁久在丹麦的第60个年头,这些年来范岁久一直支持着丹中协会的工作。人们这样描述范岁久:他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写一手颜体书法,对唐诗宋词背诵如流。他喜爱读书,知识广博,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国的史书和名人传记。每读到一部好书,便爱不释手阅至深夜。
融合东西方文化是他成功秘笈
范岁久之所以能够在异国的“食林”雄霸天下,虽然他自己没总结过原因,但他的员工认为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比如信任、包容和谐、责任感等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据员工回忆,大龙一般不辞退好员工。要是一个能干的员工离开企业另谋高就,范岁久会感到非常遗憾,把这看成是信任关系的断裂。范岁久认识而且记得厂里所有的员工,甚至常常想起这些人的子女。范岁久很关心那些处于弱势的员工,比如收发室的女工某天有太多邮包要投递,他便会施以援手,派人帮忙贴邮票,帮忙开车去邮局送包裹,他将这些事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大龙的艰难时期,员工们也没有一个离开,平时以不旷工、勤快干活来回报他。而守信的他,使得客户和供应商也向他展示了忠诚。很多时候,企业缺的是上下一条心,共同渡过难关,真正像一家人。在这点上,范岁久融合东西方的智慧,成功地做到了。
他从大学时代开始走进丹麦社会,生产春卷是他步入创业成功之路的开端,而成立丹麦知名企业的大龙公司则是他事业的顶峰。
范岁久先生是第一个到丹麦留学、第一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丹麦高等学府的中国学生,也是第一位在丹麦成功创业的华人。他是一个具有杭州平民特色、既高尚又平凡的楷模。他身在丹麦,根在杭州,心在杭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得非常深沉。范岁久创立的大龙基金会拥有大龙食品公司的多数股份,基金会为在丹麦留学的中国人提供资助,并支持丹中文化交流。多年来,该基金会为数百名中国青年提供了在丹麦学习的机会。基金会原名“大龙基金会”,自范岁久去世之后,更名为“范岁久基金会”(S.C.Va n基金会),以纪念这位创立者。
2003年2月14日,经历了90个春秋的范岁久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的童话故事还在丹麦和中国继续流传。陈列在丹麦华人总会的范岁久先生铜像,面带长者的慈善笑容,继续迎接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华侨、华人和各国朋友。范老先生的笑容连同他为中丹文化交流、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所创建的业绩,永远留在了龙的中国与安徒生的丹麦的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