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支持:宋少卫(青少年心理专家) 游涵(高级心理咨询师)
2013年,关注“家庭育儿”的电视剧《小儿难养》、《双独家庭》、《宝贝》轮番热播。随着育儿大潮再次来临,隔代教育所产生的新问题已成为最主要的家庭矛盾。恰逢六一儿童节到来,本刊特邀专家就这一话题做深度解读。
故事一:爱孙子爱到没威信
李孟和老伴每天为孙子忙进忙出。时间久了李孟心中却有了丝丝不悦,小孙子古灵精怪,一句重话也说不得,他一看到吃的玩儿的就想要,老伴不给买,孩子就生气,甚至还会威胁爷爷,比如说“我讨厌你,你是小气鬼!”使小性子时,李孟和老伴好说歹说也没用,只能抬高音量,在气势上“压倒”他,但就是这样,最近也越来越没效果了。
小孙子看到爷爷、奶奶最终不会对自己来真的,于是起床时磨蹭拖拉,李孟没办法只能把孩子从被窝里拉起来,给孩子穿衣服,甚至还要帮着洗脸。吃饭时,不管怎么催,小孙子挑肥拣瘦,极不情愿地勉强吃完饭。该午睡了,孩子就是不愿意去卧室,李孟反复提醒也起不到作用。李孟想:“孩子喜欢,就随他好了,又不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
可是儿子儿媳不同意,李孟发现儿媳总是给自己“纠错”,每次遇到这种时刻,各种滋味袭上她的心头,有气愤也有委屈。
专家支招:要树立威信也要分工合作
“隔代亲”涉及到复杂的情感问题,一些老人过度呵护孙辈的同时内心总是装着很多忧虑:一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二是担心自己管多了,孙辈会和自己感情疏远。
祖父母担心孩子受委屈,在带孩子时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成可有可无的事。长此以往,老人既得不到孙辈的信服,又得不到儿女的支持,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孩子在三四岁时会出现正常的“反抗”,这是幼儿形成“我自己做”意识的必经之路,老人对孩子有求必应或者太严厉,同样会摧毁孩子的自主性。
遇到孩子顶嘴,一方面,老人要与子女的教育观念保持统一,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孩子看到老人在家里是有权威的人;另一方面,老人不应该有“我是权威”的心态,孩子顶嘴要看孩子是不是顶得有道理,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反思自己的行为。
很多老人认为照料孙辈是天经地义,不管多苦多累,都会默默承受。殊不知自己干得越多,儿女付出得越少。老人应主动召开家庭会议,让儿女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各人在家庭的分工,解决自己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故事二:孩子和老人抢电视
星期天,老戈正在看戏曲频道,小外孙从外面跑进来,换成动画片频道。老戈问:你怎么没经姥爷允许就换台啊?小外孙没吱声。女儿进来严厉地说:“你是否提前和妈妈预约看电视?因为姥爷正看戏,你这样从中打断,换了台,是不礼貌的行为。”小外孙小脸立刻显得很不高兴。女儿问外孙子:“你打算看多长时间?”外孙子没有说话。女儿说:“你看20分钟,然后把台调回去,让姥爷继续看,好吗?”小外孙仍没有回答。看到此情景,老戈知道今天又有戏上演了。
20分钟过后,女儿来到客厅,开始批评孩子。小外孙突然大哭,边哭边说:“为什么姥爷看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看20分钟就不让我看了,这不公平。”看到外孙子情绪如此激动,老戈上前把电视关掉,告诉孩子:“现在公平了,你和我都不用看了,我出去走一走,你好好冷静一下。”
专家支招:隔代亲也要“平等”
隔代教育出现问题必须要公平解决。如允许小外孙继续看电视节目,让孩子有了被纵容之感。他感觉只要用哭和闹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受不得委屈,吃不得亏,过于自我。而老戈要是坚持换回来继续看电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轻视,产生委屈情绪。所以,即使是隔代亲也要坚持公平合理、理性对待、一碗水端平,这样教育孩子才会有说服力。
隔代教育双方发生矛盾时,让当事人离开矛盾现场,在“隔离区”里反思,把不佳的情绪做一个休止符。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孩子做出一种表率,让他明白,全家人不管谁犯了错误,都要受到惩罚,从而让他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心服口服地去自我反省;二是有目的地实施一种平等教育,让他知道,大人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故事三:孩子做事不专心
小孙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玩具。奶奶突然一推门进来了:“宝贝,晚上吃什么?”小孙子想了想,说:“带鱼”。刚过一会儿,爷爷又进来了:“爷爷刚洗了水果,赶快吃一个!”结果,小孙子又停下来吃水果。又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一进门就喊:“宝贝,快来让妈妈抱抱啊,妈妈想死你了。”于是,孩子又被打断了。
逐渐地,孩子的心里开始形成了一个个“断点”。他的潜意识中常会习惯性地想:“奶奶来了没?爷爷来了没?是不是到了吃水果的时间……”于是,他开始经常分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孩子入学后上课不听讲、坐不住、爱说话,家长们感到非常苦恼,殊不知,正是因为孩子们小时候经常在聚精会神的情况下被他们打扰,才慢慢形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结果。
专家支招:对孩子要“适度漠视”
在“421”家庭中,6个成人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一个孩子要应对6个大人的“轮番轰炸”,在成长中被过于精心地看护,导致他们注意力水平落后、脾气急躁、自我中心等问题。
作为关心爱护孩子的祖父母要学习关注和漠视的平衡,学会如何对孩子采取适度的漠视,教会孩子等待,教会他们保持安静,教会他们换位思考。这种适度的漠视会让孩子更好地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换时间、物质和情感。当然,这种漠视要以安全和温暖为基础,让孩子在被漠视的同时,感受到你对他深深的爱!
总之,孩子能不能教育好,与是否“隔代”无必然关系 ,但与教育方法一定有关。找到科学规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才。
(责编:孙展)
2013年,关注“家庭育儿”的电视剧《小儿难养》、《双独家庭》、《宝贝》轮番热播。随着育儿大潮再次来临,隔代教育所产生的新问题已成为最主要的家庭矛盾。恰逢六一儿童节到来,本刊特邀专家就这一话题做深度解读。
故事一:爱孙子爱到没威信
李孟和老伴每天为孙子忙进忙出。时间久了李孟心中却有了丝丝不悦,小孙子古灵精怪,一句重话也说不得,他一看到吃的玩儿的就想要,老伴不给买,孩子就生气,甚至还会威胁爷爷,比如说“我讨厌你,你是小气鬼!”使小性子时,李孟和老伴好说歹说也没用,只能抬高音量,在气势上“压倒”他,但就是这样,最近也越来越没效果了。
小孙子看到爷爷、奶奶最终不会对自己来真的,于是起床时磨蹭拖拉,李孟没办法只能把孩子从被窝里拉起来,给孩子穿衣服,甚至还要帮着洗脸。吃饭时,不管怎么催,小孙子挑肥拣瘦,极不情愿地勉强吃完饭。该午睡了,孩子就是不愿意去卧室,李孟反复提醒也起不到作用。李孟想:“孩子喜欢,就随他好了,又不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
可是儿子儿媳不同意,李孟发现儿媳总是给自己“纠错”,每次遇到这种时刻,各种滋味袭上她的心头,有气愤也有委屈。
专家支招:要树立威信也要分工合作
“隔代亲”涉及到复杂的情感问题,一些老人过度呵护孙辈的同时内心总是装着很多忧虑:一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二是担心自己管多了,孙辈会和自己感情疏远。
祖父母担心孩子受委屈,在带孩子时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成可有可无的事。长此以往,老人既得不到孙辈的信服,又得不到儿女的支持,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孩子在三四岁时会出现正常的“反抗”,这是幼儿形成“我自己做”意识的必经之路,老人对孩子有求必应或者太严厉,同样会摧毁孩子的自主性。
遇到孩子顶嘴,一方面,老人要与子女的教育观念保持统一,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孩子看到老人在家里是有权威的人;另一方面,老人不应该有“我是权威”的心态,孩子顶嘴要看孩子是不是顶得有道理,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反思自己的行为。
很多老人认为照料孙辈是天经地义,不管多苦多累,都会默默承受。殊不知自己干得越多,儿女付出得越少。老人应主动召开家庭会议,让儿女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明确各人在家庭的分工,解决自己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故事二:孩子和老人抢电视
星期天,老戈正在看戏曲频道,小外孙从外面跑进来,换成动画片频道。老戈问:你怎么没经姥爷允许就换台啊?小外孙没吱声。女儿进来严厉地说:“你是否提前和妈妈预约看电视?因为姥爷正看戏,你这样从中打断,换了台,是不礼貌的行为。”小外孙小脸立刻显得很不高兴。女儿问外孙子:“你打算看多长时间?”外孙子没有说话。女儿说:“你看20分钟,然后把台调回去,让姥爷继续看,好吗?”小外孙仍没有回答。看到此情景,老戈知道今天又有戏上演了。
20分钟过后,女儿来到客厅,开始批评孩子。小外孙突然大哭,边哭边说:“为什么姥爷看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看20分钟就不让我看了,这不公平。”看到外孙子情绪如此激动,老戈上前把电视关掉,告诉孩子:“现在公平了,你和我都不用看了,我出去走一走,你好好冷静一下。”
专家支招:隔代亲也要“平等”
隔代教育出现问题必须要公平解决。如允许小外孙继续看电视节目,让孩子有了被纵容之感。他感觉只要用哭和闹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受不得委屈,吃不得亏,过于自我。而老戈要是坚持换回来继续看电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轻视,产生委屈情绪。所以,即使是隔代亲也要坚持公平合理、理性对待、一碗水端平,这样教育孩子才会有说服力。
隔代教育双方发生矛盾时,让当事人离开矛盾现场,在“隔离区”里反思,把不佳的情绪做一个休止符。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孩子做出一种表率,让他明白,全家人不管谁犯了错误,都要受到惩罚,从而让他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心服口服地去自我反省;二是有目的地实施一种平等教育,让他知道,大人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故事三:孩子做事不专心
小孙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玩具。奶奶突然一推门进来了:“宝贝,晚上吃什么?”小孙子想了想,说:“带鱼”。刚过一会儿,爷爷又进来了:“爷爷刚洗了水果,赶快吃一个!”结果,小孙子又停下来吃水果。又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一进门就喊:“宝贝,快来让妈妈抱抱啊,妈妈想死你了。”于是,孩子又被打断了。
逐渐地,孩子的心里开始形成了一个个“断点”。他的潜意识中常会习惯性地想:“奶奶来了没?爷爷来了没?是不是到了吃水果的时间……”于是,他开始经常分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孩子入学后上课不听讲、坐不住、爱说话,家长们感到非常苦恼,殊不知,正是因为孩子们小时候经常在聚精会神的情况下被他们打扰,才慢慢形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结果。
专家支招:对孩子要“适度漠视”
在“421”家庭中,6个成人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一个孩子要应对6个大人的“轮番轰炸”,在成长中被过于精心地看护,导致他们注意力水平落后、脾气急躁、自我中心等问题。
作为关心爱护孩子的祖父母要学习关注和漠视的平衡,学会如何对孩子采取适度的漠视,教会孩子等待,教会他们保持安静,教会他们换位思考。这种适度的漠视会让孩子更好地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换时间、物质和情感。当然,这种漠视要以安全和温暖为基础,让孩子在被漠视的同时,感受到你对他深深的爱!
总之,孩子能不能教育好,与是否“隔代”无必然关系 ,但与教育方法一定有关。找到科学规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才。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