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人需要知识,更渴望自由成长的空间、真实丰富的情感,有效达成生命意义的人生追求。由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走进课堂,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挖掘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资源,优化课堂,完善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以“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让他们兴致盎然地读,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山光物态的情趣,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像,感人的场面,领悟到人物的真、善、美的情怀。
二、 以“疑”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创见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有了争辩,学生的全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顺势梳理,去粗取精,解决问题寓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三、 以“议”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方法
课堂学习中,小组的合作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小组中各个学生能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互动影响,发挥创新的潜能,获得知识和方法双丰收。
如《灰雀》的教学,在对话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先让学生同桌相互练习练习,然后,一名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对话朗读。读完后,全班进行点评交流。有学生认为“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刚才的同学读得太快了,可以慢一点。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再合作练习朗读,并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这句话应该读得快些,因为小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后,已经体会到列宁很担心灰雀,他想让列宁知道灰雀还活着,但又不敢明说,心里很着急,所以这句话要读得快。最后那位认为要读得慢些的学生说:“看来读书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才能读出感情。”
四、以“说”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动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互动”,老师与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师生共创的教学氛围里和谐宽松的教育情境中,同老师、同学、教材对话,在对话中得以探究、感悟,深化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对话中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利用教学主阵地——课堂,选好“点”,找准时机,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
如课文《风筝》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但没写是否找到。读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讨论:在房子那边会找到吗?学生兴致勃勃畅所欲言。“我想能找到,前面说‘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那就剩这儿没找,所以应该会找到。”“我认为找不到。因为风筝是‘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云彩上。’后突然线断了,那风筝就会在高处随风飘走。”“我从课文中‘都哭了’‘垂头丧气’等词体会到他们 风筝……”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回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心情后继续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不管找没找到,但“我们”都找到什么了?
五、以“练”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可以作为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并结合随文练笔,提高读写能力。如课本中的每篇课文在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加深对语言理解的同时,抓典型段式,品优美词句,找文中“空白”,拓展想象,指导读写结合,弘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力,让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城厢镇过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 以“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层次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让他们兴致盎然地读,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山光物态的情趣,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像,感人的场面,领悟到人物的真、善、美的情怀。
二、 以“疑”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创见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有了争辩,学生的全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顺势梳理,去粗取精,解决问题寓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三、 以“议”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方法
课堂学习中,小组的合作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小组中各个学生能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互动影响,发挥创新的潜能,获得知识和方法双丰收。
如《灰雀》的教学,在对话的朗读指导中,教师先让学生同桌相互练习练习,然后,一名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对话朗读。读完后,全班进行点评交流。有学生认为“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刚才的同学读得太快了,可以慢一点。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再合作练习朗读,并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这句话应该读得快些,因为小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后,已经体会到列宁很担心灰雀,他想让列宁知道灰雀还活着,但又不敢明说,心里很着急,所以这句话要读得快。最后那位认为要读得慢些的学生说:“看来读书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才能读出感情。”
四、以“说”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动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互动”,老师与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学互动”让学生在师生共创的教学氛围里和谐宽松的教育情境中,同老师、同学、教材对话,在对话中得以探究、感悟,深化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对话中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利用教学主阵地——课堂,选好“点”,找准时机,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
如课文《风筝》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但没写是否找到。读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讨论:在房子那边会找到吗?学生兴致勃勃畅所欲言。“我想能找到,前面说‘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那就剩这儿没找,所以应该会找到。”“我认为找不到。因为风筝是‘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云彩上。’后突然线断了,那风筝就会在高处随风飘走。”“我从课文中‘都哭了’‘垂头丧气’等词体会到他们 风筝……”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回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心情后继续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不管找没找到,但“我们”都找到什么了?
五、以“练”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可以作为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并结合随文练笔,提高读写能力。如课本中的每篇课文在指导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加深对语言理解的同时,抓典型段式,品优美词句,找文中“空白”,拓展想象,指导读写结合,弘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力,让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城厢镇过溪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