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区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制约因素及建议。
【关键词】水土流失;制约因素;建议
1. 水土流失现状与问题
1.1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
1.2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
(1) 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由于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例如在矿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重危害下游居民的安全,个别地区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2) 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个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
(3) 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实施的政策制约。
2. 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
2.2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3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3. 针对山区水土保持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3.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
3.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
3.4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部门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关键词】水土流失;制约因素;建议
1. 水土流失现状与问题
1.1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
1.2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
(1) 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由于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例如在矿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重危害下游居民的安全,个别地区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2) 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个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
(3) 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实施的政策制约。
2. 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
2.2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3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3. 针对山区水土保持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3.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
3.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
3.4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须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部门参加,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