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记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司马迁自己称它为《太史公书》,后来又有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的,到了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它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天陕西韩城)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大约在公元前87年去世。司马迁说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在周代就担任周王室的史官,世世代代从事史职方面的工作。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汉武帝初年开始,长期担任太史令,也称为“太史公”,不过太史令只是一个小官,其主要工作也并不是书写历史,而是掌管天文、星象、历法与占卜、祭祀方面的事情,同时兼管国家的文献图书。
司马谈有著一部宏大史书的愿望,但还未遂愿就离开了人世,临终时就把这一任务嘱托给儿子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接父亲的班作了太史令,开始阅读国家的各类藏书和档案资料,准备写作。这一年司马迁38岁。当时有一个叫壶遂的人,对司马迁的写作提出了疑问,他说:“孔子那时,是因为上无明君,下面有才能的人也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才作《春秋》。而现在呢,上有明主,下面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你要编著这部书,是想阐明什么呢?”司马迁回答说,尧舜的丰功,有《尚书》来记载;商周的伟业,有《诗经》来记载;春秋时代的善恶,也有《春秋》来记载,而我们汉代兴起以来,国家强盛,天下太平,而我作为太史,如果对些盛况不加以记载,抛弃先父的遗命,罪莫大焉。
后虽因“李陵事件”而入狱,最后为免死罪而遭受了宫刑,但司马迁忍辱不死,出狱后发愤而作,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史记》在体例和内容上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一共130篇。
“本纪”共十二篇,记述从远古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是一部编年体的历代帝王简史。本纪部分,可看作《史记》全书的一个纲要。其中最古的五个帝王都在一个本纪里,夏、商、周三朝是一朝一个本纪,但到了汉代,却是一个皇帝一个本纪,可见在内容上,《史记》是略于古而详于今的,这在《史记》表、志、传其他部分之中,亦是如此。
“表”共十表,是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史事,提纲挈领进行排比类比,差不多也算是一种大事记。
“书”共八书,是关于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分别叙述礼仪、音乐、乐律、历法、天文、宗教、水利、经济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世家”三十篇,除《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为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七十篇,主要是各种人物的传记,所记人物非常广泛,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司马迁作列传的宗旨,是要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此外,对于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撰有专传,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分别叙述当时中国四周非汉族君长和外国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中上述五种体裁,其实不完全都出自司马迁的创造,但把这五种体裁加以改造,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却是司马迁的独创。《史记》中这五个组成部分,既彼此独立,又有机地构成了一个整体。
在《史记》五个组成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其中“本纪”与“列传”所占篇幅最多,是书中的主体,因此,人们把《史记》的这种史书体裁称为“纪传体”。“纪传体”在体例上以纪、传为主体,并辅以表、志等,各部分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此后在中国长时期里,这一体裁成为官方编定史书的主流。
《史记》在汉代就已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当时博览群书的刘向、扬雄等人,对《史记》赞誉有加:“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根据事实来记载的信史,这对史书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史记》是中国史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对于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后世学者对它推崇备至,南宋学者郑樵赞誉《史记》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也在《文史通义》中说:“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那是再精辟不过了,他在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它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天陕西韩城)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大约在公元前87年去世。司马迁说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在周代就担任周王室的史官,世世代代从事史职方面的工作。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汉武帝初年开始,长期担任太史令,也称为“太史公”,不过太史令只是一个小官,其主要工作也并不是书写历史,而是掌管天文、星象、历法与占卜、祭祀方面的事情,同时兼管国家的文献图书。
司马谈有著一部宏大史书的愿望,但还未遂愿就离开了人世,临终时就把这一任务嘱托给儿子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接父亲的班作了太史令,开始阅读国家的各类藏书和档案资料,准备写作。这一年司马迁38岁。当时有一个叫壶遂的人,对司马迁的写作提出了疑问,他说:“孔子那时,是因为上无明君,下面有才能的人也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才作《春秋》。而现在呢,上有明主,下面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你要编著这部书,是想阐明什么呢?”司马迁回答说,尧舜的丰功,有《尚书》来记载;商周的伟业,有《诗经》来记载;春秋时代的善恶,也有《春秋》来记载,而我们汉代兴起以来,国家强盛,天下太平,而我作为太史,如果对些盛况不加以记载,抛弃先父的遗命,罪莫大焉。
后虽因“李陵事件”而入狱,最后为免死罪而遭受了宫刑,但司马迁忍辱不死,出狱后发愤而作,最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史记》在体例和内容上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一共130篇。
“本纪”共十二篇,记述从远古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是一部编年体的历代帝王简史。本纪部分,可看作《史记》全书的一个纲要。其中最古的五个帝王都在一个本纪里,夏、商、周三朝是一朝一个本纪,但到了汉代,却是一个皇帝一个本纪,可见在内容上,《史记》是略于古而详于今的,这在《史记》表、志、传其他部分之中,亦是如此。
“表”共十表,是采用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史事,提纲挈领进行排比类比,差不多也算是一种大事记。
“书”共八书,是关于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分别叙述礼仪、音乐、乐律、历法、天文、宗教、水利、经济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世家”三十篇,除《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为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七十篇,主要是各种人物的传记,所记人物非常广泛,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司马迁作列传的宗旨,是要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此外,对于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撰有专传,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分别叙述当时中国四周非汉族君长和外国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中上述五种体裁,其实不完全都出自司马迁的创造,但把这五种体裁加以改造,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却是司马迁的独创。《史记》中这五个组成部分,既彼此独立,又有机地构成了一个整体。
在《史记》五个组成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其中“本纪”与“列传”所占篇幅最多,是书中的主体,因此,人们把《史记》的这种史书体裁称为“纪传体”。“纪传体”在体例上以纪、传为主体,并辅以表、志等,各部分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此后在中国长时期里,这一体裁成为官方编定史书的主流。
《史记》在汉代就已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当时博览群书的刘向、扬雄等人,对《史记》赞誉有加:“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根据事实来记载的信史,这对史书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史记》是中国史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对于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后世学者对它推崇备至,南宋学者郑樵赞誉《史记》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也在《文史通义》中说:“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那是再精辟不过了,他在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