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胸襟开阔的父母,不会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牛虻叮咬,更不会舍不得孩子接受陌生人善意的建议。
我居住的小区里,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7点钟之后便会出现一大盛景:无数的老年人、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不大的院子里玩儿,仿佛他们的脑子里有某一声哨响,时间到了,该集合了。深受尖叫声骚扰的我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年龄都在7岁以下,为什么没有7岁之上的孩子出现呢?答案很简单,他们都被撵去参加各种学习班了。
这到底算个什么事儿呢?7岁之前,在巴掌大的院子里尖叫如笼中小鸡,只懂骚扰邻居;7岁之后,在学习班里煎熬,然后昧着幼小的良心写出自己童年很幸福的作文。再然后,在局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被教育成言必称“大局面”、“大视野”的成年人。
谁都不必替其他人的孩子担心,因为需要担心的人并不担心,或者把担心用在了错的方面。但人人有权利不欣赏某个孩子的某种行为,很多时候,公共场合里的家长们对他人是种胁迫。在一口气采访了3个老师之后,我更加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缺爱,他们缺的是追在身后刺痛他们的牛虻。一位老师说,班上的学生每一个都被其家长捧作“最棒的”,但如遇到真正的挫折,“最棒的”立即翻脸变成“你怎么就不如XX呢?”育儿书上“在你的孩子取得小小成就时给予鼓励”被理解为“在你的孩子做任何事时给予鼓励”。
在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任何一个父母都可以用“你又没有生过孩子”这种话对我反唇相讥,但这一点也不能说服我,或者像我一样操些闲心的人。那些胸襟开阔的父母,不会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牛虻叮咬,更不会舍不得孩子接受陌生人善意的建议。被叮咬这事儿跟出水痘一样,咬得越早越有效。
见过鼓励自己的孙儿在电梯里就地小便的老人,见过拿水池当便池的小孩,见过公共场合发出无意义的怪声音逗小孩的家长,也见过自己的孩子做再多影响他人的事也满脸宠溺的父母。每天晚上7点左右,为避免对未来的主人公们产生悲观和厌烦的情绪,我尽量不出现在院子里,也不选择这个时间点回家,因为每一个电梯门打开时,一群小孩飞奔而出,后面跟着沉默的长辈。
前几天在楼下玻璃门外见到一个独自出门的小女孩,她费力地一手撑着自行车,一手试图把门推开。我帮她开了门,她小声地说了声:“谢谢阿姨。”不用客气,小姑娘,如果你叫声姐姐就更完美了。
我居住的小区里,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7点钟之后便会出现一大盛景:无数的老年人、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不大的院子里玩儿,仿佛他们的脑子里有某一声哨响,时间到了,该集合了。深受尖叫声骚扰的我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年龄都在7岁以下,为什么没有7岁之上的孩子出现呢?答案很简单,他们都被撵去参加各种学习班了。
这到底算个什么事儿呢?7岁之前,在巴掌大的院子里尖叫如笼中小鸡,只懂骚扰邻居;7岁之后,在学习班里煎熬,然后昧着幼小的良心写出自己童年很幸福的作文。再然后,在局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被教育成言必称“大局面”、“大视野”的成年人。
谁都不必替其他人的孩子担心,因为需要担心的人并不担心,或者把担心用在了错的方面。但人人有权利不欣赏某个孩子的某种行为,很多时候,公共场合里的家长们对他人是种胁迫。在一口气采访了3个老师之后,我更加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缺爱,他们缺的是追在身后刺痛他们的牛虻。一位老师说,班上的学生每一个都被其家长捧作“最棒的”,但如遇到真正的挫折,“最棒的”立即翻脸变成“你怎么就不如XX呢?”育儿书上“在你的孩子取得小小成就时给予鼓励”被理解为“在你的孩子做任何事时给予鼓励”。
在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任何一个父母都可以用“你又没有生过孩子”这种话对我反唇相讥,但这一点也不能说服我,或者像我一样操些闲心的人。那些胸襟开阔的父母,不会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牛虻叮咬,更不会舍不得孩子接受陌生人善意的建议。被叮咬这事儿跟出水痘一样,咬得越早越有效。
见过鼓励自己的孙儿在电梯里就地小便的老人,见过拿水池当便池的小孩,见过公共场合发出无意义的怪声音逗小孩的家长,也见过自己的孩子做再多影响他人的事也满脸宠溺的父母。每天晚上7点左右,为避免对未来的主人公们产生悲观和厌烦的情绪,我尽量不出现在院子里,也不选择这个时间点回家,因为每一个电梯门打开时,一群小孩飞奔而出,后面跟着沉默的长辈。
前几天在楼下玻璃门外见到一个独自出门的小女孩,她费力地一手撑着自行车,一手试图把门推开。我帮她开了门,她小声地说了声:“谢谢阿姨。”不用客气,小姑娘,如果你叫声姐姐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