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方法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_xi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与研究,都要注意方法。做学问,达到融会贯通,必须理解其中的方法。搞科研,方法合理不合理,研究的成效大不一样。研究方法,是辩证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是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法。
  [关键词]研究方法;具体;抽象
  [中图分类号]B0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21 — 04
  在科学研究的长河中,许多研究的先驱者,曾把他们的方法做过科学的总结,形成理论。作为进行研究的准备之一,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因此,方法、方法论有时看来象是独立于对象而存在,由人来掌握的,主观的东西。在不能正确对待方法与对象的关系时,把对象往方法的袋子里装,把方法往对象的头上套。方法甚至好像是先于对象而存在的。其实方法,就其根源说,存在于客观对象之中。方法是其内部关系的—种反映。先有对象,后有方法。没有对象,方法没有意义,也不存在。最终地说是对象决定方法。因此,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也是客观的。
  但把科学的方法用之于研究时,运用于研究具体事物时,要与对象的特点相结合。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写道:“应用分析的方法,还要应用综合的方法,这决不是(通常所说的)‘我们随心所欲的事’——这取决于‘那些必须认识的对象本身’,这是这些对象的形式”。〔1〕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都受到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制约。在研究客观事物某方面、某一发展阶段时,所用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相应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讲方法,最一般地说是辩证法。任何一门科学,所研究之对象的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其方法,重要的是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研究方法,是辩证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是具体与抽象的辩证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方法只是从具体到抽象。我认为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即“具体——抽象——具体”,不单是从具体到抽象。
  一、从现象到本质,要有科学的抽象
  (一)从现象入手,必须深入本质
  研究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具体现象出发。这是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毫无疑义的。与此相应,反对从主观出发,从理论出发,从抽象出发,从本质出发。研究的出发点如何,对研究过程与成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的出发点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科学地把握研究的出发点,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的首要的条件。但是,在研究实践中,是否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并不总是没有问题的。譬如,有些研究一开始就是从概念出发的,这需要我们时刻注意。如果不从某一研究者,不从某一研究时段来看,从整个学科的发展来看,总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应该说在科学的发展中,关于研究出发点的问题,是一个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问题。
  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具体现象出发进行研究,而面对的对象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研究的任务虽说是要认识事物的抽象的本质的东西,但本质的东西,“抚之无形,听之无声”,在研究的出发点上,我们不能感觉到,也不能理解到它。抽象的本质的东西不能直接表现自己,是通过具体的种种形态表现出来的。我们只能是直接感觉到具体现象,只能通过现象、具体,去认识本质的、抽象的东西。所以,研究只能从具体的现象出发,从抽象赖以表现的具体形态出发,从本质赖以表现的现象形态出发。
  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应该从普遍出发。因为,须由普遍的前提得出结论,不能由个别的前提得出结论。就前提与结论的关系而言,这是对的。但这里讨论的是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出发点不能是抽象的,从而不能是普遍的。
  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既有联系,又常常不一致的,有时至是相反的。如初看起来“月亮比星星大”,“太阳绕着地球转”等。现象既表现本质,又与本质不一致,甚至掩盖本质,越是本质的东西,越是深埋在现象之中,越是不能直接感觉到。本质是隐蔽的、比较一般的、普遍的、深刻的,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相对稳定的,它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不认识,不理解本质与现象的不一致,停留在现象上,以重述现象为满足。说什么“远看石头大,近看大石头,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把摸写现象当作理论,这就叫庸俗化。
  本质与现象相比较,现象的东西,当然容易了解、接受,而本质则不然,本质的东西,不仅不易了解、接受,甚至与现象、具体比较起来好像是荒谬的。日常经验只抓住事物的外表,如果根据这些经验来判断问题,那么,科学的真理就显得不近情理了。现在,大家都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当初提出这个理论的科学家却被教会判了死刑。研究不能停留于现象,必须从认识具体开始。但仅仅认识具体是不够的,必须由具体深入到抽象,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现象深入本质,由具体深入抽象,这时就能更深刻地认识现象和具体了。
  如果现象表现本质,具体表现抽象,是完全一致的,而没有不—致,就不会有科学研究的任务发生。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科学研究就是要透过事物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要从现象入手,但不能从个别现象入手。在个别的场合,现象和本质总是不一致。一接触到一点什么,就想立即进行分析,作出结论。深埋着的本质的东西,会从你眼前溜走。要从大量的丰富的客观的现象入手。大量的现象,是本质的种种不同的表现,本质即寓于其中。因此必须进行周密地调查,详细占有材料,尽可能多的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要有科学的抽象
  对于现象,具体,我们的感官或扩大和延长了的感官,能够感觉到,而本质的抽象的东西,则不能。我们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可感觉的,又是超感觉的。是一个可感觉的具体与超感觉的抽象的统一,马克思说过,可感觉的具体是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流行的思维形式再生产出来,而超感觉的抽象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揭示出来。只凭感官来判断,说百货商店卖的都是商品。这不仅是一种流行的观点,而且是庸俗的观点。说百货商店卖的不都是商品,是不是商品,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判断。   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一种超感觉的力量,或者说要用眼耳鼻舌身五官以外的第六种力量。这就是科学的抽象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经济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剂,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二者”。
  二、由抽象到具体 理解研究的对象
  (一)研究过程还必须由抽象到具体研究必须是由具体到抽象,但研究不能至此为止,研究过程还必须由抽象到具体。
  1.由抽象到具体,才能理解具体,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的任务是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从认识事物的具体,到深刻认识事物的抽象的本质。但这还不够,客观事物本来就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经过研究得到的,即被科学思维把握的,也应当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观念上的东西,都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了位并且变了形的物质的东西”〔2〕因此,从具体到达抽象之后,还须再从抽象达到具体,达到抽象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具体,达到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达到科学思维把研究对象作为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一个被理解的具体来把握,研究的任务才算完成。
  如果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意义上说,从抽象到具体也是特别重要的。比如,我们对价值规律的了解比较多地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得到的。这与把握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同私有制商品经济相比,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实现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有自己的特点。不达到这一点,研究任务就未完成。
  2.由抽象到具体,是对具体到抽象的延伸。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研究始点到研究终点的过程来讨论。研究方法运用于研究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实现。实现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和其他事物的运动过程一样,应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比如;团结——批评——团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又如实践——认识——实践, 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不同事物的运动过程,各有自身的特点,上述几种不同的过程也绝不会完全等同,其间有着不能忽视的差别。但那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研究过程也应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不能仅仅是具体到抽象的半过程。研究不能从抽象开始,也不能结束于抽象。研究必须从具体出发,也必须结束于具体。抽象是其中一个中介环节,不是终点。认为研究止于抽象,是片面的。由具体到达抽象这一步一经做到,还必须再由抽象达到具体,完整的研究过程才算结束。
  3.由抽象到具体,是对具体到抽象的检验。在具体—抽象是科学合理的条件下,抽象—具体的还原过程才能顺利通过。
  4.研究中所达到的抽象,是从具体中产生的,仍然保持着与具体的联系。研究由以出发的具体,始终制约着整个研究过程,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都不能忘记这—具体。因此,能够从抽象达到具体,达到那个抽象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具体。
  (二)、由抽象到具体是一个还原过程
  1.什么叫还原
  “还原”是把已把握的抽象作为基础,将那些在抽象过程中曾予撇开的东西,逐个地由简单到复杂地纳入研究中,成为研究的对象,达到它得以表现的具体。马克思说:“其实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这种方法,仅仅是思维掌握具体而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来复制的方法,但决不是具体本身产生的过程。”〔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就是还原,是继抽象之后的还原。把抽象还原为具体,这就是具体——抽象之后的抽象——具体。
  2.还原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是抽象过程,从抽象到具体是还原过程。比如,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来说。研究由以出发的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统一。在对它研究的过程中,又是可以加以分析的。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撇在一边,就只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再把资本积累撇在—边,就是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再把资本生产过程的反复撇开,就是资本的一次生产过程,即直接生产过程。当然不是某一次生产过程,而是资本的一次一般生产过程。这便是分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这一具体之后所得到的抽象。这是具体到抽象的抽象过程。在这个一般的,抽象的形态上,可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中最本质的东西。但是研究过程不能以具体到抽象而结束。至此为止,还没有到达研究的终点,还不是研究的完整的过程。还必须继续前进,把那些曾予撇开的因素逐个地加进去。由资本的生产过程还原为再生产过程,由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原为扩大再产过程,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还原为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只有当思维把握了这一具体,研究过程才算是完整的,才算是结束。在研究资本的一次一般生产过程之后,以此为基础,把过程的反复,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逐个地拿进来作研究的对象,达到终点上的具体。这一过程,就是还原过程。
  研究的还原过程是逐步推移,循序渐近的。抽象过程的推移,是合符逻辑的,合符实际的。研究的还原过程,也应是合符逻辑,合符实际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3.从抽象到具体构成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的体系。从较为抽象的理论,推移到较为具体的理论,构成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的系列。理论不仅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理论只是抽象的。“具体—抽象”论,认为理论只是抽象的。抽象是认识事物的终点。
  三、具体——抽象——具体
  (一)具体——抽象——具体中的两个具体
  在具体——抽象——具体中,有前后两个具体。前者是研究起点上的具体,后者是研究终点上的具体。这两个具体有联系,没有前一具体,就没有后一具体;有前一具体,没有后一具体,研究过程不算完成。其中的抽象是一个中介环节,不是研究过程的终点。
  还可以从研究主体的认识来区别两个具体。理论研究要从具体出发,达到具体。前者是感觉到的,感性的具体,一个杂乱浑沌的具体。后者是理解了的,理性的具体,一个被辩证分解了的整伊,一个理论形态的具体,“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整体”。   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具体地论述了这两个具体的区别:“这时认识的延安,与初来时认识的延安不同,他开始看到的是整个延安,现在看的也是整个延安,但是与开始的了解不同了”。
  这都表明研究起点上与研究终点上的具体是不同的。实际中存在的具体与思维把握的具体是相区别的。前者是一个实际的具体,后者是一个理论的具体。
  (二)具体——抽象——具体中的两个阶段
  具体——抽象——具体,所为反映的是;从研究主体感觉到的具体出发。经过分析过程,从特殊的东西中找出普遍的东西,从不同的现象形态中发现同一的本质;即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级,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逐步得到愈来愈稀薄的,愈来愈简单的抽象的规定(即范畴)。这是一个抽象过程,也是研究过程的一个阶段。研究至此要进入下一个阶段。把已经得到的抽象的范畴,在综合的过程中,经过必要的中介环节,达到理论上的具体。一个理论的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不同的层次,构成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的系列。
  不仅具体到抽象是研究,抽象到具体也是研究,而且是完成意义上的研究。因为,研究过程是以后一具体而结束的。
  (三)具体——抽象——具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研究事物的过程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在抽象,后者在还原。但两者又有联系,是统一过程的两个阶段。若研究只是由具体到抽象,忘记了从抽象具体,从而忘记了两者的统一。
  研究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相统一的方法,实现于研究过程中,这就是具体——抽象——具体。研究要从具体开始,就只能结束于抽象——具体之具体。这一过程和其他事物的运动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始点与终点,有所不同,但终点总是对始点的回归,是对始点的肯定。因此,研究要从具体开始,就只能结束于抽象——具体之具体。研究不能从抽象开始,就不能结束于具体——抽象之抽象,在这一统一的完整的过程中,具体——抽象阶段,必须向抽象——具体阶段推移,抽象——具体阶段必须以具体——抽象为先导。否则,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是片面的。
  在研究过程起点上的具体能够转化为终点上的具体,就在于具体——抽象与抽象——具体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阶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具体,是研究者感性认识上的具体。经过抽象过程达到的是抽象,是研究者理性认识上的抽象。再经过还原过程,由抽象达到具体,这一具体是研究者理性认识上的具体。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是研究起点上的具体到达研究终点上的具体的转化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有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论述:“如果我从入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现,经过更切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回到入口。但是这回入口已不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现,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升华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这种方法,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法”。〔4〕这里说的第一条道路,第二条道路,就是指具体——抽象与抽象——具体,这两个阶段。第一条道路,是具体——抽象的阶段,“完整的表象升华为抽象的规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第二条道路,是抽象——具体阶段,“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走向具体的再现……其实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这种方法,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法”。“这……已不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曾以类似的语言论述具体——抽象——具体中的两个阶段。“当我们观察一种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的大体轮廓,……第二个步骤,用分析的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方法把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体的延安。这时认识的延安就与初来时认识的延安不同。他开始看的是整个延安,现在看见的也是整个延安,但与开始的了解不同了,现在他对延安就有科学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
  研究过程;具体——抽象——具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在某一研究者那里,很可能到达某一点后,停留下来。但是,将来会由另外的研究者继续下去,直至完成,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研究的主体,不限定为个体的人而规定为群体的人,那么,研究过程总会继续下去,循环往复一步比一步深刻。
  四、具体——抽象——具体是多种方法的统一
  具体——抽象——具体,作为实际过程是多样的统—过程,有各种方法统一于其中。关于研究方法中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即统一于具体——抽象——具体之中。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的任务就在于:从个别的提高到一般的,从具体的提高到抽象的,从直接最后的抽象到间接的,从偶然的提高到必然的,从现象表面提高到其规律”。〔5〕“马克思所谓综合,是把由分析最后得到的普遍的统一的东西具体化。其方法是通过从这种普遍的和统一的东西。推演出它在现实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具体表现。照马克思看来综合是具体这个形形色色之物的统一体的再现。分析时的思想是从个别的,具体的到抽象的一般的。在综合时则思想以相反的方向运动——从普遍的到具体的形形色色的表现,到这种普遍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但同时综合的整个实质和全部力量在于;现实已经不是作为零散的现象和过程的总和出现,而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出现,支离破碎,五光十色的现象都结成“一个纽结,都服从于由分析所发现和研究过的规律”〔6〕   我们分析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得出一个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了解世界的统一。但是,若到此为止,还没有达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要达到这一点,必须由分析进到综合,认识统一性赖以表现的多样性。这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中的后一个具体。只有在具体——抽象——具体中,才能认识分析与综合不仅相互对立的方法,也是相互统一的方法。
  (二)归纳与演绎。
  归纳法是从许多复杂的特殊事物中找出他们一般的单纯的共同点,采取的路径是分析,演绎法是用一般原理说到特殊事物,采取的路径是综合。前者从特殊到—般从具体到抽象,后者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
  在研究方法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联系的,是具体——抽象——具体中的两个阶段。要从具体的总体到达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当然要有分析的方法。要从其中找到一般的抽象的东西,就是归纳。这就是具体——抽象。要把分析的各个侧面,部分形成其整体,当然要有综合的方法。由一般回到具体特殊,这就是演绎。这就是抽象——具体。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7〕
  前人反复使用过并论述过的这些方法,我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我只想作一点补充;把看来对立的两者视为统一的,并实现于具体一抽象—具体中。因此,是否可以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因相互联结而使得相互之间得到补充与提高。
  在整个理论研究过程中,无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都须受到实际的制约。这正是唯物论在辩证法中的体现。辩证法在这里才摆脱了唯心论的影响。区分这两种抽象法是掌握科学抽象的关键,就在于随时都不能忘记实际,以实际的存在为前提。
  五、具体——抽象——具体与实际——理论——实际
  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实际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理论,促进其发展。理论亦由此得到发展。理论的生命与力量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与力量也在于此。只有在历史发展与理论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正确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及其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是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发展中提出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理论研究,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并用以回答实际问题。只有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其研究的成果,才能回到实际,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实际——理论——实际。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理论也得到发展。
  有一种把联系实际庸俗化的倾向,认为在研究中,举一些实例,就算联系实际。作为说明的技巧,为深入浅出,可以举例。但这不叫联系实际。毛泽东的《矛盾论》与《实践论》作为联系实际的典范。针对革命实践中发生的“左倾”,所作的论述,一句也没提到“左倾”的事。理论研究中,有时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没有可运用的实际材料,作为加工过程,仅仅表现为逻辑的推论。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态的发展时,初看起来,好像是纯逻辑的推论,其理论却是反映实际的。
  理论,它从具体实际中来,又离开了具体实际。理论要脱离实际的现象,不抛弃实际中非本质的东西,就不能形成理论。对实际的照相式的描述,就不算理论。经科学抽象而形成的理论,在它采取纯粹的形态上,只存在于科学思维的头脑中。但是,理论却又是深入实际的东西,深入实际的本质。反映实际中一般的,普遍存在的东西。不深入到实际的本质,也不算理论。理论又是不脱离实际的。因此,理论来自于实际,保持着与实际的联系,却不等同于实际。理论和实际一致又不一致。有时听到一种说法,一提到理论,就指责为脱离实际,和实际不一致,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理论和实际是两条线,既不断接近又不断分离,永不重合,永远不会是直接的一致,完全的一致。两者的一致,是作为两者不一致过程中的趋势而实现的。
  实际——理论——实际与具体——抽象——具体有什么关系呢?
  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是客观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具体。作为具体——抽象——具体的起点的具体,是研究者感性认识上的具体。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一个是感性认识上的具体,没有前者不会有后者。但作为研究过程起点的,却是感性认识的具体。作为研究过程终点的具体,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是一个思维把握的具体,是理性认识上的具体。这个理性认识上的具体,区别于客观实际的具体。因此,还须回到客观存在的具体。
  具体——抽象——具体,说的是研究者由感性认识的具体到达理性认识的具体的发展过程,是理论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具体——抽象——具体讲的是方法论的实现过程,是认识的发展过程,是理论形成的逻辑过程。具体——抽象——具体作为理论形成过程,是在从实际出发,回到实际,这两者之间实现的。
  六、研究是一个多次反复,摸索前进的过程
  从逻辑上说,研究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但实际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多次反复的过程,是在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之间多次反复,方才完成的。
  讲具体到抽象,讲科学的抽象法,讲抽象到具体,讲还原法,这对研究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实现一致是有帮助,但是展现客观内部关系的外部表现,是否已充分,是否是视而不见,主体的感觉如何,抽象力如何,都会因此而使研究出现反复。而又多次反复,研究才不断深入。
  在多次反复的研究过程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已感觉到的东西,但不能马上理解。看到一些现象之间的联系,但不知道这说明什么,甚至不知道把它放在整个研究格局的什么地方才是合适的。这种情况,或长或短会持续一段时间。此时,急不得,但要坚持。水不到,渠不成。可以换个阵地,研究本课题的其他,然后再回头来看看。研究总是一阵清楚,一阵糊涂,摸索前进。抽象到具体的符合逻辑的推移,在研究过程中曾有过的茫然不解的东西,不仅会得到理解,而且会显示出它在结构中应在的位置。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参 考 文 献〕
  〔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5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2.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63.
  〔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03.
  〔5〕 〔6〕罗森塔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336-337-338. 〔责任编辑:谭文富〕
其他文献
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由经济基础、自治基础、民主基础和法治基础四个方面组成的。社会保障建设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社会保障建设
为揭示2015年黄海区域浒苔演变特征,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数据,通过计算漂浮藻类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建立了浒苔信息的数据集,进而获
隐藻藻胆蛋白在类囊体腔中的存在状态始终存在争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作者以含有藻蓝蛋白(PC645)的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活体细胞及充分洗涤过的类囊体膜为材料,测定
海岸带区域水陆相接,盐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本文基于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海岸带盐田和水产养殖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盐田和水产养殖区地物的颜色、色
目的观察血栓素A2(TXA2)受体拮抗剂雷马曲班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诱导的足细胞凋亡、nephrin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条件永生性小鼠足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
官德与信仰联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信仰愈是坚定,官德情操愈是高尚,反之亦然。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不断提高官德境界。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反比通气(IRV)对肥胖患者心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通气组)和IRV组,每组40例,全身麻醉后行机械通气,IRV组吸呼比为2:1,
为评价秦皇岛褐潮现场海水的毒性,作者利用HPLC技术及CHEMTAX,分析了2013年7月2日采自秦皇岛褐潮高峰期微型及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色素组成及群落结构;测定了卤虫(Artemia salina
为研究长江口滞流点位置的季节变化,利用Delft3D-Flow模块建立长江口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长江口各汊道洪、枯季滞流点移动情
针对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对海探测特点,采用多入射角法从SAR数据本身得到与海浪参数反演区域时空匹配的同步海面风速和风向,并结合线性变换关系,计算得到海浪初猜谱对应的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