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作文题目,不少学生愁眉不展,绞尽脑汁都找不到合适的素材。他们总认为自己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没有生活,没有什么可写。于是只好翻看各类作文选,借用别人的材料,套用别人的文章。结果集的是陈年旧事,用的是陈词滥调,抄上别人的几句,凑出来的文章没有情感,没有鲜活的气息,僵硬死板。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懂得搜集、积累材料。那么,如何从生活中搜集、积累材料呢?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我们每个人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在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鲁迅先生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应当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
怎样进行观察呢?我认为要注重一个“细”字。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写的材料很多,他们常散布于很分散的时间内或很不起眼的琐碎事情中,偶尔显露,消纵即逝。我们要从生活中捕捉事物的特征。以母亲为例,同样是慈祥的母亲,有内向型的,有外向型的,有含蓄型的,有爽快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母亲的一言一行,才能捕捉到母亲的独特的个性来。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为什么有些学生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去参观、游览,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仍然感到“写不出”或“没什么写”呢?关键在于不善于体验周围的景、人、物。虽然入了眼,却没有入心。缺乏体验,感受肤浅,就无法通过事物蕴含的深刻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无法激发写作的“意兴”,形成不了内在冲动。有一篇作文《家事》,作者描述了父亲有病在身,为了自己的学费而执意外出打工的感人事情。文章结尾写道:“今天,我正坐在静静的课室里写我的家事,此时便似乎听到爸爸回园区的脚步声,仿佛看见妈妈站在村口目送爸爸回园区。此时,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缩写了一个贫困家庭出身孩子的切身体验,所以写来情涌笔端,令人动容。我们要把学生从教科书中领出来,放飞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走进工业园区,走进商品市场,走进朋友家,走进下岗职工家中……亲身体验各条战线的生活,才能积累到新鲜活泼的生活素材。
三、广泛阅读,扩充素材
靠生活时间直接体验积累材料,确实重要,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吸取间接生活经验,这就要从阅读中学作文。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阅读,扩充素材呢?
首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营造氛围。与学生共同品读名言警句,在品读中让学生体味读书的重要性。
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注重班级环境布置,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浓郁的书香气息,引领学生与书为伴。为了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有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让这些名人警句走进学生的心灵。此外,还在教室墙壁上开辟 “书海拾贝”“诗苑漫步”“书香溢满园”“开卷有益”“最是书香能致远”“我的读书收获”等栏目,每周或每两周更新一次内容。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室环境里,怎会不爱读书呢?
四、积累语言,丰富素材
1. 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美、新奇和警策的语言,是前辈智慧的结晶,学生应当借鉴吸收,以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平时阅读各种杂志的词句和精彩的片段摘录下来,作为语言素材储存起来,以备写作时用。读书笔记还可以记录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古今中外的事例,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等内容。这些,同样也是写作必备的素材。
2. 让学生模仿名句,力求创新
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模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模仿语言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仿造的句子在文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文章的闪亮点。其中,在一次《我最爱的水果》习作中,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看到最爱水果时的情感,在习作中写道:每当我看到穿黄衣裳而又散出诱人香味的芒果小姐时“口水直流三千尺”。这是仿写了《望庐山瀑布》的诗句,但十分真实而又幽默地表达出自已的情感。
如果能长期积累那些闪光的语言,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词库”越来越丰富,写起文章来当然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我们每个人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在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鲁迅先生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应当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
怎样进行观察呢?我认为要注重一个“细”字。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写的材料很多,他们常散布于很分散的时间内或很不起眼的琐碎事情中,偶尔显露,消纵即逝。我们要从生活中捕捉事物的特征。以母亲为例,同样是慈祥的母亲,有内向型的,有外向型的,有含蓄型的,有爽快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母亲的一言一行,才能捕捉到母亲的独特的个性来。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为什么有些学生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去参观、游览,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仍然感到“写不出”或“没什么写”呢?关键在于不善于体验周围的景、人、物。虽然入了眼,却没有入心。缺乏体验,感受肤浅,就无法通过事物蕴含的深刻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无法激发写作的“意兴”,形成不了内在冲动。有一篇作文《家事》,作者描述了父亲有病在身,为了自己的学费而执意外出打工的感人事情。文章结尾写道:“今天,我正坐在静静的课室里写我的家事,此时便似乎听到爸爸回园区的脚步声,仿佛看见妈妈站在村口目送爸爸回园区。此时,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缩写了一个贫困家庭出身孩子的切身体验,所以写来情涌笔端,令人动容。我们要把学生从教科书中领出来,放飞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走进工业园区,走进商品市场,走进朋友家,走进下岗职工家中……亲身体验各条战线的生活,才能积累到新鲜活泼的生活素材。
三、广泛阅读,扩充素材
靠生活时间直接体验积累材料,确实重要,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吸取间接生活经验,这就要从阅读中学作文。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阅读,扩充素材呢?
首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营造氛围。与学生共同品读名言警句,在品读中让学生体味读书的重要性。
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注重班级环境布置,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浓郁的书香气息,引领学生与书为伴。为了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在教室墙壁上张贴有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让这些名人警句走进学生的心灵。此外,还在教室墙壁上开辟 “书海拾贝”“诗苑漫步”“书香溢满园”“开卷有益”“最是书香能致远”“我的读书收获”等栏目,每周或每两周更新一次内容。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室环境里,怎会不爱读书呢?
四、积累语言,丰富素材
1. 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美、新奇和警策的语言,是前辈智慧的结晶,学生应当借鉴吸收,以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平时阅读各种杂志的词句和精彩的片段摘录下来,作为语言素材储存起来,以备写作时用。读书笔记还可以记录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古今中外的事例,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等内容。这些,同样也是写作必备的素材。
2. 让学生模仿名句,力求创新
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模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模仿语言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仿造的句子在文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文章的闪亮点。其中,在一次《我最爱的水果》习作中,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看到最爱水果时的情感,在习作中写道:每当我看到穿黄衣裳而又散出诱人香味的芒果小姐时“口水直流三千尺”。这是仿写了《望庐山瀑布》的诗句,但十分真实而又幽默地表达出自已的情感。
如果能长期积累那些闪光的语言,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词库”越来越丰富,写起文章来当然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