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2~3岁脑瘫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为脑瘫患儿实施早期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中心确诊的2~3岁脑瘫患儿138例,采用2~3岁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及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并对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脑瘫患儿除躯体诉述外,其余各行为因子(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得分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值、社会活动次数4个因素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上,住院1~3个月的患儿社交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及行为总分均高于住院时间<1个月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3个月的患儿睡眠问题、躯体诉述、社交退缩、抑郁、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及行为总分均高于住院<1个月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的患儿除躯体诉述外,其余各行为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1~5 000元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的患儿除躯体诉述外,其余各个行为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父母期望值上,父母对患儿的康复效果期望值过高的患儿,除躯体述诉外,行为问题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母期望值合理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参加社会活动上,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脑瘫患儿除躯体诉述、睡眠问题、破坏行为外,行为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偶尔参加或不参加社会活动的脑瘫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值、社会活动次数是影响脑瘫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的4个因素,且住院时间越长、家庭收入越低、父母期望值过高以及不参加社会活动的脑瘫患儿行为问题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