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秋季新生报名还很远,高新第二小学门卫陈师傅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前来咨询的家长。得益于杨凌示范区教育局的新政策,不到两年时间,这所原来教学质量差、生源不断萎缩的农村小学,变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陈师傅觉得脸上也有了光,55岁的他还学会了说普通话,义务当起了“咨询员”。
高新第二小学的变化在如今的杨凌城乡屡见不鲜。享有中国“农科城”美誉的陕西杨凌,正进行着一场追赶超越的教育实践,随着一座座高质量中小学幼儿园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教育要将“知耻而后勇”写进地方政府报告
2013年是杨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年,低谷期的杨凌教育再遇尴尬。全区高考二本上线率居全省倒数第二;周边的武功县、眉县都已是省级教育强县,在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先期督导后,陕西省“双高双普”(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组专家们纷纷摇头,提出的20多个问题个个尖锐:办学条件差、内涵发展谈不上,想来年通过验收基本不可能。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20万出头的杨凌,区内驻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年经济生产总值奔10亿元,成为展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城镇化发展迅猛,每年约上万名农民进城。长期低位徘徊的教育质量与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倒挂,导致群众不满情绪日增,不少家长送孩子到周边县和西安上学,区人大代表提案连年指向教育质量。
“教育要‘知耻而后勇’”,这个触目灼心的字眼,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当年杨凌示范区和所辖杨陵区两级政府报告中。
教育被推向风口浪尖。一场卧薪尝胆的教育翻身硬仗在杨凌打响。杨陵区在教育局一正两副领导班子基础上,再加配了一个纪检书记和一个副局长。杨凌示范区整合原来分属科教发展局、社会事业局两个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能,单设示范区教育局。省教育厅两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杨凌教育的把脉帮扶。
杨凌教育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半年内,全区中小学校土操场全部改造完毕;一年内,所有学校的D级危房全部拆除,C级危房改建加固,多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完成。一年多时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部室建设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全区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20M光纤接入,中学达到50M光纤接入,数字网、校园网全面建成投用,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多年没操场,运动会只能开展像拔河、25米往返接力跑等项目,如今,建起了200米塑胶跑道,2个灯光篮球场、5个羽毛球场,学生身体素质短时间很快提升。”杨凌第三中学校长马新创说,今年全区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得分由上一届的2分飞跃至40多分。全区7个运动项目打破上届纪录。
2014年底,杨凌示范区高分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验收。2015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区)验收。在2014年全区中考、高考成绩创新高的基础上,2015年,全区高考取得了近20年来的最好成绩:二本以上上线率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三,群众奔走相告,示范区教育局连续两年荣获区行风评比第一名。
一组数据可以看到成绩背后的汗水:2012~2014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共计10.4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4.4%,占年度GDP的4.1%。
“从2015年起,两级财政每年单列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育软实力提升。”杨凌示范区教育局局长张少文说,2015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达2.5亿元。在事业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全区事业编制向教育倾斜,近三年全区新进免费师范生、名优教师等207名,今年只给教育系统发了“准入证”。
“促城强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以前学校整天上课,死气沉沉的,不像现在活动丰富多彩,我们玩得开心,学得轻松。”回家做完功课,高新第二小学六年级的胡心婷就趴在电脑前,查资料做PPT,为下节综合实践课展示作准备,这门曾经乏味的“副科”如今是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变化从2014年秋学校被优质民办校高新小学接管开始。
“我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高新第二小学交由优质民办校高新小学托管,两所学校管理、师资、待遇、考核全部统一。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由教育局补充,等于我们每年花30多万办了一所优质学校。”张少文说。一年多时间,高新第二小学教学质量检测排名从全区第17名跃至第3名,学生人数从200多名增长到537名。目前,杨凌采用这种托管形式,在6所小学和幼儿园试点成功实现优质校“复制”,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的发展趋势,杨凌统一规划校园网点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增加学位2000多个。在五泉镇和揉谷镇试点建成两个教育园区,高标准建设了中小学、幼儿园和乡村少年宫,办学条件甚至超过了城区学校,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入学需要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城区大班额。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要‘促城强农’,齐头并进式的整体发展。”杨陵区教育局局长尹卓说。
“这么好的幼儿园,以前在大城市才能看到,没想到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收费还低。”去年春季,高新第二幼儿园的开园让永安村的村民们喜出望外。幼儿园占地2700平方米,仅设施设备就投资200多万元,完全按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和管理,吸引了全区乃至西安等地幼儿园前来参观学习。
像这样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目前杨凌增加了10所。“这将成为我们农村新建幼儿园的标杆。”张少文说,教育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城镇化发展让农村的村落变成高楼林立的社区,随着村民变市民,广大群众对教育需求也水涨船高,要避免低层次低水平建设,把优质教育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高新小学青年教师张蕊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活动中,荣获小学组全国一等奖。从学校开始智慧课堂试点到获全国奖项,张蕊和同事们真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到一年时间。
“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植入,而是换血,要构建完整的课堂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按照这一思路,2015年杨凌开始实施智慧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在试点学校全面推广“Team-Model”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试点启动一年来,试点班级质量检测成绩比同校同年级其他班级平均高出7~8分。目前,全区智慧教育建设已经走进全省前列,个别项目跻身国内一流梯队。
“从开始的抵触应付到现在的主动学抢着做,智慧教育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揉谷中心小学校长刘麦强说,电子教案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案,将教师们从简单重复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每学期的优质课教案展示成为学校教研重头戏。
特色教育培养“有用”人才
“专业教师就是不一样!合唱团刚组建一个多月,学生们已经唱得有模有样了。”周四下午特色项目活动时间,听着学生们在老师辅导下认真练唱,杨凌第三中学校长马新创喜滋滋地说,自从区上成立了体音美教学中心,他再也不为缺体音美专业教师发愁了,“这些教师由中心统一管理,走教代课,学校管理简单,还省经费。”
2015年,杨凌示范区教育局成立体音美教学中心,整合全区74名体音美教师,同时面向社会选聘了15名具有教师资格的专业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分配课程,统一走教。通过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举解决了薄弱学科师资紧缺问题,中心同时还负责指导全区中小学校特色品牌创建的活动。
如今,如何上好体音美课程,带动学校特色活动发展,已成为杨凌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后的新需求。杨凌第三中学这学期开展了13项特色活动,学校正联系体音美教学中心,请求再派几名羽毛球、乒乓球专业教师。
“学武术很帅,有种女汉子的感觉。”在体育老师指导下,高奕璇和同学们认真练习着长拳三段。作为高新第二小学的特色项目,武术教学已走进课堂、课间操和社团活动,成为全校全员参与的活动。丰富多样的体艺社团活动、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如燎原之火一年来在杨凌中小学校迅速发展。第四初级中学的锣鼓艺术特色,一年时间就由50人的社团发展为200人的规模。揉谷中心小学在中高年级开展“学生成长护照”活动,每周三下午辟出专门活动时间,以11个学生社团为单位,推进体艺“2+1项目”实施。在去年全区足球联赛上,取得女子组冠军,男子组亚军的好成绩。去年全区共有7所学校的特色项目获教育局认定。今年全区高中体艺特长生招生计划由50人扩大到80人,报考人数达300多人,占考生总人数比率超十分之一。
“学校有基础有积极性,学生有兴趣,教育局就支持,每个项目给10万~20万,经过两三年培育就能发展为特色项目,这钱花得值!”张少文说,学校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必须走出唯高分论的误区,要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和发展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这一思路主导下,“一体两翼四中心”的教育体系架构,即以内涵发展为主体,以智慧教育和特色发展为两翼,组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体音美中心、教师资源管理中心和第三方教育评价中心,通过16条改革措施正以清晰可见的速度展开杨凌教育的宏图画卷。
目前,杨凌正在小学试点利用智慧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每节课时压缩5~10分钟,每天多挤出半个小时以上空余时间。“我们要设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运动、画画和进行科技制作,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儿,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写好素质教育的大文章。”张少文说。
高新第二小学的变化在如今的杨凌城乡屡见不鲜。享有中国“农科城”美誉的陕西杨凌,正进行着一场追赶超越的教育实践,随着一座座高质量中小学幼儿园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教育要将“知耻而后勇”写进地方政府报告
2013年是杨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年,低谷期的杨凌教育再遇尴尬。全区高考二本上线率居全省倒数第二;周边的武功县、眉县都已是省级教育强县,在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先期督导后,陕西省“双高双普”(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组专家们纷纷摇头,提出的20多个问题个个尖锐:办学条件差、内涵发展谈不上,想来年通过验收基本不可能。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20万出头的杨凌,区内驻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年经济生产总值奔10亿元,成为展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窗口。城镇化发展迅猛,每年约上万名农民进城。长期低位徘徊的教育质量与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倒挂,导致群众不满情绪日增,不少家长送孩子到周边县和西安上学,区人大代表提案连年指向教育质量。
“教育要‘知耻而后勇’”,这个触目灼心的字眼,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当年杨凌示范区和所辖杨陵区两级政府报告中。
教育被推向风口浪尖。一场卧薪尝胆的教育翻身硬仗在杨凌打响。杨陵区在教育局一正两副领导班子基础上,再加配了一个纪检书记和一个副局长。杨凌示范区整合原来分属科教发展局、社会事业局两个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能,单设示范区教育局。省教育厅两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杨凌教育的把脉帮扶。
杨凌教育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半年内,全区中小学校土操场全部改造完毕;一年内,所有学校的D级危房全部拆除,C级危房改建加固,多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完成。一年多时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部室建设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全区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20M光纤接入,中学达到50M光纤接入,数字网、校园网全面建成投用,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多年没操场,运动会只能开展像拔河、25米往返接力跑等项目,如今,建起了200米塑胶跑道,2个灯光篮球场、5个羽毛球场,学生身体素质短时间很快提升。”杨凌第三中学校长马新创说,今年全区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得分由上一届的2分飞跃至40多分。全区7个运动项目打破上届纪录。
2014年底,杨凌示范区高分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验收。2015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区)验收。在2014年全区中考、高考成绩创新高的基础上,2015年,全区高考取得了近20年来的最好成绩:二本以上上线率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三,群众奔走相告,示范区教育局连续两年荣获区行风评比第一名。
一组数据可以看到成绩背后的汗水:2012~2014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共计10.4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4.4%,占年度GDP的4.1%。
“从2015年起,两级财政每年单列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育软实力提升。”杨凌示范区教育局局长张少文说,2015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达2.5亿元。在事业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全区事业编制向教育倾斜,近三年全区新进免费师范生、名优教师等207名,今年只给教育系统发了“准入证”。
“促城强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以前学校整天上课,死气沉沉的,不像现在活动丰富多彩,我们玩得开心,学得轻松。”回家做完功课,高新第二小学六年级的胡心婷就趴在电脑前,查资料做PPT,为下节综合实践课展示作准备,这门曾经乏味的“副科”如今是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变化从2014年秋学校被优质民办校高新小学接管开始。
“我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高新第二小学交由优质民办校高新小学托管,两所学校管理、师资、待遇、考核全部统一。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由教育局补充,等于我们每年花30多万办了一所优质学校。”张少文说。一年多时间,高新第二小学教学质量检测排名从全区第17名跃至第3名,学生人数从200多名增长到537名。目前,杨凌采用这种托管形式,在6所小学和幼儿园试点成功实现优质校“复制”,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针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的发展趋势,杨凌统一规划校园网点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增加学位2000多个。在五泉镇和揉谷镇试点建成两个教育园区,高标准建设了中小学、幼儿园和乡村少年宫,办学条件甚至超过了城区学校,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入学需要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城区大班额。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要‘促城强农’,齐头并进式的整体发展。”杨陵区教育局局长尹卓说。
“这么好的幼儿园,以前在大城市才能看到,没想到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收费还低。”去年春季,高新第二幼儿园的开园让永安村的村民们喜出望外。幼儿园占地2700平方米,仅设施设备就投资200多万元,完全按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和管理,吸引了全区乃至西安等地幼儿园前来参观学习。
像这样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目前杨凌增加了10所。“这将成为我们农村新建幼儿园的标杆。”张少文说,教育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城镇化发展让农村的村落变成高楼林立的社区,随着村民变市民,广大群众对教育需求也水涨船高,要避免低层次低水平建设,把优质教育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高新小学青年教师张蕊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活动中,荣获小学组全国一等奖。从学校开始智慧课堂试点到获全国奖项,张蕊和同事们真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到一年时间。
“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植入,而是换血,要构建完整的课堂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按照这一思路,2015年杨凌开始实施智慧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在试点学校全面推广“Team-Model”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试点启动一年来,试点班级质量检测成绩比同校同年级其他班级平均高出7~8分。目前,全区智慧教育建设已经走进全省前列,个别项目跻身国内一流梯队。
“从开始的抵触应付到现在的主动学抢着做,智慧教育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揉谷中心小学校长刘麦强说,电子教案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案,将教师们从简单重复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每学期的优质课教案展示成为学校教研重头戏。
特色教育培养“有用”人才
“专业教师就是不一样!合唱团刚组建一个多月,学生们已经唱得有模有样了。”周四下午特色项目活动时间,听着学生们在老师辅导下认真练唱,杨凌第三中学校长马新创喜滋滋地说,自从区上成立了体音美教学中心,他再也不为缺体音美专业教师发愁了,“这些教师由中心统一管理,走教代课,学校管理简单,还省经费。”
2015年,杨凌示范区教育局成立体音美教学中心,整合全区74名体音美教师,同时面向社会选聘了15名具有教师资格的专业人员,统一管理,统一分配课程,统一走教。通过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举解决了薄弱学科师资紧缺问题,中心同时还负责指导全区中小学校特色品牌创建的活动。
如今,如何上好体音美课程,带动学校特色活动发展,已成为杨凌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后的新需求。杨凌第三中学这学期开展了13项特色活动,学校正联系体音美教学中心,请求再派几名羽毛球、乒乓球专业教师。
“学武术很帅,有种女汉子的感觉。”在体育老师指导下,高奕璇和同学们认真练习着长拳三段。作为高新第二小学的特色项目,武术教学已走进课堂、课间操和社团活动,成为全校全员参与的活动。丰富多样的体艺社团活动、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如燎原之火一年来在杨凌中小学校迅速发展。第四初级中学的锣鼓艺术特色,一年时间就由50人的社团发展为200人的规模。揉谷中心小学在中高年级开展“学生成长护照”活动,每周三下午辟出专门活动时间,以11个学生社团为单位,推进体艺“2+1项目”实施。在去年全区足球联赛上,取得女子组冠军,男子组亚军的好成绩。去年全区共有7所学校的特色项目获教育局认定。今年全区高中体艺特长生招生计划由50人扩大到80人,报考人数达300多人,占考生总人数比率超十分之一。
“学校有基础有积极性,学生有兴趣,教育局就支持,每个项目给10万~20万,经过两三年培育就能发展为特色项目,这钱花得值!”张少文说,学校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必须走出唯高分论的误区,要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和发展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这一思路主导下,“一体两翼四中心”的教育体系架构,即以内涵发展为主体,以智慧教育和特色发展为两翼,组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体音美中心、教师资源管理中心和第三方教育评价中心,通过16条改革措施正以清晰可见的速度展开杨凌教育的宏图画卷。
目前,杨凌正在小学试点利用智慧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每节课时压缩5~10分钟,每天多挤出半个小时以上空余时间。“我们要设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运动、画画和进行科技制作,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儿,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写好素质教育的大文章。”张少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