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数学活动》是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怎样组织幼儿的数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作用,使幼儿由易到难地逐步掌握科学的数学知识。
一、读懂幼儿,发挥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在组织数学活动中,笔者一味地追求课堂常规和课堂效果,组织时不敢放手,只是让幼儿按照笔者的计划和想法进行思维和活动,稍有“越轨”笔者就会立刻想办法把他“拉”回来。通过一节“图形回家”课,笔者感触很深。在这节课上,笔者把幼儿分成了六组,每组四套图形卡片和四个小房子,笔者刚把卡片放到各个组,幼儿们就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笔者本想制止他们,然后按照原定的计划组织活动和游戏,可是看到幼儿们个个拿着卡片说得津津有味,兴趣很浓,就没有打断他们,而是悄悄地蹲在一组讨论最激烈的小朋友身边,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话语。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小的讨论不仅使幼儿掌握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连贯讲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这样远比教师一个人在那儿讲的效果好很多。
二、幼儿游戏,增强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塑造幼儿数学认知活动最有力的杠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数的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点数1~10时,笔者先利用实物引导幼儿点数,然后又有意地把手指游戏引入数学活动,幼儿们边说边做,个个兴致很高,就连班里年龄最小的小朋友也在低头认真地摆弄着自己的小手,嘴里还念念有词:一个宝、两个宝、三个宝、四个宝……这样一个小小的手指游戏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对本次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复习。
三、动手操作,获得经验
手的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实践证明,中班的幼儿必须通过亲自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概念。如,在组织幼儿认识6、理解6的实际意义时,笔者给幼儿们准备了红、黄两色的雪花片,让幼儿自己摆一摆、想一想。笔者先让他们自己在桌子上摆出5个红色雪花片,然后再让他们摆出1个黄色雪花片,问他们一共有几个雪花片,幼儿很快数出是6个雪花片,还懂得了5添上1是6,6比5多1,5比6少1,6里面有6个1。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巩固6的实际意义,笔者又运用了游戏听一听、做一做,让每一位幼儿按教师所说的数拍手或做动作。如,教师拍5下手,幼儿应再拍一下,不能多拍,等等。幼儿们兴致很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四、直观教具,建构数的概念
利用直观教具为幼儿架起一座桥梁,这样既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能使幼儿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因而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笔者充分准备教具,利用色彩鲜艳、幼儿喜爱的图片与实物进行演示、讲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幼儿的数的概念易受物体的大小、空间排列性质的影响,而造成数的概念的混乱。5个大苹果和6个小苹果相比较,有的幼儿就会说5个大苹果多,而不懂得数的比较。把同样大小的水果摆成间隔不同的两排,幼儿们往往会认为摆得稀的那一排水果多。针对幼儿的模糊概念,笔者利用食物,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他们去观察,第一排摆放好5个,并请他们点数(第一排摆放得稀松),第二排(摆放得紧密)的水果一个一个地拿起与第一排的一一对应,结果第二排的水果就会剩下一个没有可对的了,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看到第二排比第一排多1个。反之,第一排比第二排少一个。然后,再利用图片、玩具反复让幼儿比较、观察,逐渐使他们排除了物体形状大小、空间排列形式对物体数量的影响。这样,通过幼儿自己检查、调整,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因此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五、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幼儿的特点,恰当地设计生动形象、丰富客观的问题情境来组织数学活动。如在大班进行5的分解时,笔者设计绘画了一幅图片:树上的鸟窝里有一只大鸟,树下小河边有两只小鸟,蓝蓝的天空上飞着3只小鸟,其中这几只鸟中有4只是绿色的,1只是五颜六色的。出示图片后,笔者对他们说:“请你们数一数图上有几只鸟?它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的话,哪里不一样?“这时幼儿们个个跃跃欲试,在笔者设计的情境中动脑筋仔细观察,收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因此,良好的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使幼儿乐意接受,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等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运用游戏、教具、情境教学,为幼儿创设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提高幼儿的数学知识。
一、读懂幼儿,发挥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在组织数学活动中,笔者一味地追求课堂常规和课堂效果,组织时不敢放手,只是让幼儿按照笔者的计划和想法进行思维和活动,稍有“越轨”笔者就会立刻想办法把他“拉”回来。通过一节“图形回家”课,笔者感触很深。在这节课上,笔者把幼儿分成了六组,每组四套图形卡片和四个小房子,笔者刚把卡片放到各个组,幼儿们就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笔者本想制止他们,然后按照原定的计划组织活动和游戏,可是看到幼儿们个个拿着卡片说得津津有味,兴趣很浓,就没有打断他们,而是悄悄地蹲在一组讨论最激烈的小朋友身边,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话语。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小小的讨论不仅使幼儿掌握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连贯讲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这样远比教师一个人在那儿讲的效果好很多。
二、幼儿游戏,增强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是塑造幼儿数学认知活动最有力的杠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数的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点数1~10时,笔者先利用实物引导幼儿点数,然后又有意地把手指游戏引入数学活动,幼儿们边说边做,个个兴致很高,就连班里年龄最小的小朋友也在低头认真地摆弄着自己的小手,嘴里还念念有词:一个宝、两个宝、三个宝、四个宝……这样一个小小的手指游戏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对本次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复习。
三、动手操作,获得经验
手的操作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实践证明,中班的幼儿必须通过亲自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概念。如,在组织幼儿认识6、理解6的实际意义时,笔者给幼儿们准备了红、黄两色的雪花片,让幼儿自己摆一摆、想一想。笔者先让他们自己在桌子上摆出5个红色雪花片,然后再让他们摆出1个黄色雪花片,问他们一共有几个雪花片,幼儿很快数出是6个雪花片,还懂得了5添上1是6,6比5多1,5比6少1,6里面有6个1。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巩固6的实际意义,笔者又运用了游戏听一听、做一做,让每一位幼儿按教师所说的数拍手或做动作。如,教师拍5下手,幼儿应再拍一下,不能多拍,等等。幼儿们兴致很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四、直观教具,建构数的概念
利用直观教具为幼儿架起一座桥梁,这样既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能使幼儿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因而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笔者充分准备教具,利用色彩鲜艳、幼儿喜爱的图片与实物进行演示、讲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幼儿的数的概念易受物体的大小、空间排列性质的影响,而造成数的概念的混乱。5个大苹果和6个小苹果相比较,有的幼儿就会说5个大苹果多,而不懂得数的比较。把同样大小的水果摆成间隔不同的两排,幼儿们往往会认为摆得稀的那一排水果多。针对幼儿的模糊概念,笔者利用食物,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他们去观察,第一排摆放好5个,并请他们点数(第一排摆放得稀松),第二排(摆放得紧密)的水果一个一个地拿起与第一排的一一对应,结果第二排的水果就会剩下一个没有可对的了,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看到第二排比第一排多1个。反之,第一排比第二排少一个。然后,再利用图片、玩具反复让幼儿比较、观察,逐渐使他们排除了物体形状大小、空间排列形式对物体数量的影响。这样,通过幼儿自己检查、调整,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因此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五、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情绪,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幼儿的特点,恰当地设计生动形象、丰富客观的问题情境来组织数学活动。如在大班进行5的分解时,笔者设计绘画了一幅图片:树上的鸟窝里有一只大鸟,树下小河边有两只小鸟,蓝蓝的天空上飞着3只小鸟,其中这几只鸟中有4只是绿色的,1只是五颜六色的。出示图片后,笔者对他们说:“请你们数一数图上有几只鸟?它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的话,哪里不一样?“这时幼儿们个个跃跃欲试,在笔者设计的情境中动脑筋仔细观察,收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因此,良好的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使幼儿乐意接受,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等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运用游戏、教具、情境教学,为幼儿创设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提高幼儿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