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实现现代体育人文精神重建的基本设想。主要结论:一是确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二是培养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三是创建道德品质教育的平台,四是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重建
多年以来,学体育的不知“人文”为何物,认识模糊。然而,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却惊异地发现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从小学到大学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体育课堂,却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强迫下不情愿地走进体育课堂,从事着本应该是他们最喜欢、最有激情的运动。这种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学的“物化”。在今后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反思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构建体育的人文精神,具有与世界奥运人文精神对话的现实意义。
一、 确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
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的总称。“健康第一”,不应仅成为一种口号,而应贯彻在体育实践的始终。体育不仅要塑造学生强壮、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培养终身锻炼的兴趣与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为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的需要,尊重学生有关健康力方面的合理要求。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使体育从以前只注重“三基”的基本技术教学的“纯生物学”和“唯技术主义”观点,转到以人为本的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保健方法等的教育上来。
二、 培养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
随着人们对体育及其本质认识的深入,传统体育课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课程结构及重视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必须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种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身潜能和才智,并取得成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体育对推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超越自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人们在体育竞赛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 创建道德品质教育的平台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体育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在体育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净化。
首先,利用体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二,利用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和改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并直接带来娱乐和喜悦,从而改善心理状况。第三,利用体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公正、公平的竞争意识和文明作风。人们把体育运动看做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的缩影”,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担任某种体育角色,并按照既定的体育规则正确领悟各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按照各种准则合理地进行,调节自己的体育行为。如体育的公平竞争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忠实坦诚的品格,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体育运动中的友谊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社会”里,可用自身的体验,了解人、人格、人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对社会、对人生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清楚,使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四、 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高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实施“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追求生活的勇气,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健身等自我调控能力,有助于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体育中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优秀心理品质;通过尊重师长、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人格。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例如在集体项目中,要使个人的行为适应群体的需求,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在个人项目中,要能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教育学生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形象,既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只有具备这种人格的大学生,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我们应当进一步看到,体育的形象不仅是生物性形象,而且也生动地显现着人文精神。古希腊人的体育不单纯是感性的娱乐,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也是这样看待体育的,他把体育看成是美丽、正义、荣誉、健康、进步、和平的化身,他说:“体育,你就是正义!你体现了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由此可知,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
总之,21世纪是个性张扬的时代,重新构建体育的人文精神,找回迷失的自我,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然要求。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迫使教育工作者深度反思。只有在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刘霞.关于现代体育人文精神重建的反思[J].体育科技,2006(4).
[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黄淮学院体育系)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重建
多年以来,学体育的不知“人文”为何物,认识模糊。然而,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却惊异地发现学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从小学到大学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体育课堂,却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强迫下不情愿地走进体育课堂,从事着本应该是他们最喜欢、最有激情的运动。这种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学的“物化”。在今后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反思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构建体育的人文精神,具有与世界奥运人文精神对话的现实意义。
一、 确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
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性的总称。“健康第一”,不应仅成为一种口号,而应贯彻在体育实践的始终。体育不仅要塑造学生强壮、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培养终身锻炼的兴趣与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为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的需要,尊重学生有关健康力方面的合理要求。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使体育从以前只注重“三基”的基本技术教学的“纯生物学”和“唯技术主义”观点,转到以人为本的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保健方法等的教育上来。
二、 培养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
随着人们对体育及其本质认识的深入,传统体育课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课程结构及重视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必须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种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身潜能和才智,并取得成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体育对推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超越自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人们在体育竞赛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三、 创建道德品质教育的平台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体育课程是一个开放的大课堂,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在体育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净化。
首先,利用体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二,利用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和改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并直接带来娱乐和喜悦,从而改善心理状况。第三,利用体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公正、公平的竞争意识和文明作风。人们把体育运动看做特定的“社会”或“社会的缩影”,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担任某种体育角色,并按照既定的体育规则正确领悟各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按照各种准则合理地进行,调节自己的体育行为。如体育的公平竞争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忠实坦诚的品格,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体育运动中的友谊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社会”里,可用自身的体验,了解人、人格、人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对社会、对人生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清楚,使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四、 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高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实施“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追求生活的勇气,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健身等自我调控能力,有助于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体育中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优秀心理品质;通过尊重师长、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人格。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例如在集体项目中,要使个人的行为适应群体的需求,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在个人项目中,要能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教育学生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形象,既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只有具备这种人格的大学生,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我们应当进一步看到,体育的形象不仅是生物性形象,而且也生动地显现着人文精神。古希腊人的体育不单纯是感性的娱乐,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也是这样看待体育的,他把体育看成是美丽、正义、荣誉、健康、进步、和平的化身,他说:“体育,你就是正义!你体现了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体育,你就是荣誉,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由此可知,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
总之,21世纪是个性张扬的时代,重新构建体育的人文精神,找回迷失的自我,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然要求。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迫使教育工作者深度反思。只有在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刘霞.关于现代体育人文精神重建的反思[J].体育科技,2006(4).
[2]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黄淮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