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浙江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诸多挑战、困难,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见表一)。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工业生产快中趋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6.2%和27.6%,双双超过万亿元大关。外贸出口增幅较大。出口增长35.7%,月均出口规模超过2008年水平。扩大内需成效显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增幅达24.7%,快于国有投资1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逐步增强。努力保持物价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控制在调控目标之内。
(二)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企业效益有新提升。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3%。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4.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实际增长8.6%,均完成预期目标。
(三)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组织编制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规划,着力推进4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启动培育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制订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杭州、宁波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启动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8、2.3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4%,占工业投资的60%。农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119万亩,落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98个,扎实开展55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全面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编制九大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全省专利授权量增长43.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力争取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组织编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组织编制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加大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工作力度,新增7个国家级开发区。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对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的监管和调控,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以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企业污染防治,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平均达到92.9%。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加快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156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意见。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五)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超额完成。“三个千亿”工程完成投资20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3.9%;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6%。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主干网建设加快推进,沪杭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重大项目稽察监管工作稳步加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乐清电厂等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建成投产255万千瓦机组,仙居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扎实做好43个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和81个省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加强与央企对接,新签约合作央企8家,已累计与42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达1万多亿元。
(六)城乡区域协调性增强。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加大。研究制定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意见。全面启动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工作,加快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下山脱贫步伐,全年搬迁7.8万人。中心镇改革加快推进。全面部署启动中心镇改革发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制定出台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意见、小城市培育等政策,公布第二批省级中心镇名单,加快推进“两百双千”工程建设。省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加大对小城市培育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启动建设中心村420个、环境整治村3197个,新增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131万。积极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年改造建设农村住房40.2万户。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进。提前完成青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开展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落实新一轮对口援藏各项任务,扎实开展对口支援青海海西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工作。
(七)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我省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转变发展方式改革联系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认真编制“11+1”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及年度实施意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良好。行政审批和强镇扩权改革不断深化。加快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实施强镇扩权改革,赋予27个试点小城市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扎实推进年度医改五项重点改革17项工作任务,在72个县(市、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基本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在24个县(市、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施直接面向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推进嘉兴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完善落实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5.2%和10.7%,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8%。境外投资增长2.2倍,境外机构数和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八)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91万人,帮助41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108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148万、160万、80万、134万和105万。全省统一上调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档月工资增幅达1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全年共实施基本服务均等化十大工程项目86个,完成投资879.5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7%。新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十大项目。制定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实施。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送文化、“种文化”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433万平方米。
初步统计,我省“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7%,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城市化率达到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16.2%和20.9%。从现有统计数据看,“十一五”规划目标中除服务业比重、城市化率两个预期指标有差距外,其余都可顺利实现(见表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服务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较大,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社会矛盾增多。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注:1.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3.2005年基数值以实际数为准。
二、2011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上看,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需恢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和通胀压力加大将对经济运行产生新影响。我省节能减排、资源约束、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对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中的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为此,要充分估计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做好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准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安排,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相衔接,建议2011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见表三):
现将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我省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二是在外部环境变数较多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增长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各方面信心、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三是体现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
根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的预期目标,初步考虑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分别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2011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有良好基础。一是国家投资政策总体保持稳定;二是我省民间投资明显加快;三是新的投资增长点包括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心镇等正在逐步形成。但未来房地产投资回落压力较大,加上我省除铁路等项目外,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峰正在减弱。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6%、11%、9%。
——外贸出口增长10%。2011年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较多,预计增速有所放缓。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外部需求下滑风险较大,各类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受“内外两头”挤压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但我省企业抗压能力较强,开拓新兴市场仍有较大潜力。考虑到去年出口高速增长带有恢复性因素,从国内外环境支撑条件看,今年出口增长将回归合理区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011年消费仍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势头,继续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一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二是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继续发挥作用;三是保障性住房、农村住房改造等也将促进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形成,农村消费市场开拓力度加大。但住房消费受房地产调控影响较大,汽车消费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考虑到未来消费需求可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迫在眉睫。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抓紧抓实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大建设项目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计划、项目前期计划、省级政府投资计划等四大计划。重点推进以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为重点的铁路、公路、港口、航道、机场交通项目建设。编制实施能源发展规划,继续抓好一批能源项目的前期、核准和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火电、核电、风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国批”和“省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央企对接工作。扎实做好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二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民间投资对接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措施,抓紧提出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落实的具体分工方案。三是着力培育投资和消费结合点。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农资连锁经营、农村电子商务网建设。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整合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心村培育、千万农民饮用水、森林浙江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四是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扎实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品牌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基地、境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落实出口支持政策。大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布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重大境外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健全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
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9%、1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96%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导向。三产指标的设定,一方面要体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力争使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消除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障碍任务艰巨,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作用。力争研究与试验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14个百分点,通过引导各方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既要抓新兴产业培育促增量,更要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存量,把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求实效。一是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着重抓好金融、物流、信息、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着力培育全省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创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体制政策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抓好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服务企业总体税负水平。强化要素保障,优先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加大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撑。进一步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切实做好杭州、宁波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切实抓好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落实推进、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改造“双千工程”、“两化融合”工程,实施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协调推进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任务的落实,组织实施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强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三是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推进农业十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实施,力争建成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以“三水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尽早批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推动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研究编制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保护开发等专项规划。大力争取国家先行先试和倾斜政策的支持,抓紧拟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加快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五是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组织实施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启动实施一批产业集聚区重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六是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强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增强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科技投融资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启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培育和引进人才力度。
(三)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主要考虑:一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一方面翘尾影响达到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涨价因素增多,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价格的影响逐步释放。二是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稳定消费价格、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的政策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预期。三是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否则会误导社会预期,加大控制通货膨胀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一是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给。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二是完善市场和价格调控。认真落实各项价格监测预警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重要商品价格动态,完善价格应急机制。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三是加强民生价格和收费监管。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加强学前教育收费管理、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服务价格和收费监管。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四是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对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串通涨价、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涉农、涉企、医药、教育、资源性产品等价格和收费等专项检查,深入治理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四)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按照“两个提高”、“两个同步”要求,我省“十二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必须高于“十一五”实绩。二是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力争实现同步增长的要求。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将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有利条件。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加大十大工程项目投资力度,力争提前完成五年总投资计划任务。二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开展教育现代化评估,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启动实施“富民惠民十大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全面推广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五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力度,筹措安排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给予特别扶持。全面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加快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下山脱贫步伐。六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七是努力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确保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五)关于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均达到国家确定的目标要求。2011年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较大。一是从指标约束看,国家明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约下降1.5%和2%,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下降1%左右,工作压力和难度都会加大。二是从强度标准看,预计今年我省万元GDP能耗将降至0.72吨标准煤,如果没有大的投入、技术突破和制度创新,继续降低难度必然会增加。三是从工作基础看,由于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稍有松懈,下一步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就会出现反弹。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的承诺,我们必须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分解提出年度目标,确保完成。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扎实做好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及时向各市县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二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做好循环经济统计试点、杭州低碳城市试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试点三大国家试点工作。全面推进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三是扎实做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加强对污染减排、重污染行业以及中小型污染企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配套,加强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和建设,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
(六)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2‰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万人,新增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万人。主要考虑:一是就业再就业方面,虽然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为就业环境的稳定提供有利条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二是社会保障方面,我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面将进一步加大。三是人口自然增长方面,鉴于近年来我省保持低生育水平,预计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会比较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措施。落实稳定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转移接续等基本政策体系,加快省级统筹。在设区市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完善农村养老政策。做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建立高龄老人待遇补贴制度。三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三、加快推进以“三个千亿”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
201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四大建设”、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中心镇建设,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重点项目建设对于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在“三个千亿”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安排上,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更加注重优化结构。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公共服务、现代产业三大体系。二是更加注重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推进一批海洋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中心镇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救助等公共服务,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四是更加注重综合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前期一批、稽察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保持重大项目投资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中央扩大内需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
初步安排:2011年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三个千亿”工程)项目155项,完成投资167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72项,投资1044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41项,投资436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42项,投资190亿元。2011年省重点建设投资计划1380亿元,力争建成项目76项。
(一)千亿基础网络工程
以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大网络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建成杭宁、杭甬客专、宁波绕城东段、台缙东延、绍诸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杭长客专、金温扩能改造、杭州和宁波铁路枢纽,嘉绍通道、龙庆、云景高速公路,嘉兴独山港煤炭专用码头,杭州萧山机场二期、温州永强机场扩建,杭州、宁波地铁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项目。加快推进“九线一站”(九景衢、杭黄、商合杭、通苏嘉、沪乍杭、湖苏沪、衢宁、金台、甬金铁路和杭州站改造)铁路项目、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建、京杭运河浙江段四改三和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改扩建、义乌机场国际航站楼、温州城市轨道交通、六横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加快能源网络建设。继续推进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完成电源项目投资180亿元,投产电力装机260万千瓦,确保嘉兴电厂三期、绍兴滨海电厂建成投产。完成电网项目投资100亿元,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00公里、变电容量1500万千伏安。加快核电发展,积极推进秦山、三门、龙游、苍南等核电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稳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加快宁波、萧山、绍兴、江山、常山等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因地制宜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海上风电以及舟山木薯制燃料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发展电力成套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利用装备、核电装备及电力相关配套设备五大产业,全面提升能源科技装备产业竞争力。
加快水利网络建设。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新昌钦寸水库、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浙东引水萧山枢纽、长兴合溪水库、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等。加快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台州朱溪水库、好溪水利枢纽、永宁水库等,积极推进“治太”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围垦工程,完成圈围面积13万亩。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传输网、数据网、支撑网“五网建设工程”,加快宽带城域网扩容,提高光纤入户率和入户带宽,完善和扩展3G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效果,提升业务支撑能力和增值业务开发速度,实现全业务环境下有线、无线宽带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
(二)千亿惠民安康工程
围绕民生保障和“富民惠民十大工程”启动实施,着力抓好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住房、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帮扶致富、防灾减灾等工程建设,制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加快建设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强塘固房工程力度。全面强化海塘、江堤以及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防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加固病险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堤防150公里,整治病险“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等重要山塘300座。基本完成嘉兴独山排涝应急工程和温州沿江防洪堤工程(鹿城段),推进杭州三堡排涝工程、台州栅岭汪排涝调蓄、丽水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永嘉三塘隧道分洪应急工程及温岭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等骨干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135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
加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加固和重建350万平方米。争取开工建设县级医院(中医院)8家,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家左右。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各1000名。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完善“两馆一站”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村落30分钟文化服务圈、社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新建小康体育村3000个、村级体育俱乐部300个。实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三级红色旅游精品。力争建成省长兴体育训练基地、杭州科技馆主体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浙江大学紫金港西校区、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公益性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省血液中心扩建、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项目建设。
加大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万户以上,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5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各类养老福利机构床位数约1.5万张。加快推进养老福利服务工程、未成年人福利服务工程、特殊训练及康复设施等项目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工程力度。继续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实施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工程。深入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000公里。完成50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完成30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示范项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CD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三类项目建设。
加大帮扶致富工程力度。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等工程,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项目400个。欠发达地区、重点库区和海岛地区完成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
加大防灾减灾工程力度。加固改造病险桥梁170座,完善临水临崖公路安保设施1100公里。改扩建、确认完善600个避灾安置场所和救灾物质储备仓库。
(三)千亿产业提升工程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加快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阿里巴巴“淘宝城”、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专用场馆工程、衢州综合物流中心、嘉兴(现代)西南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项目储备,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化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云计算”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加快实施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力争建成嘉兴石化80万吨PTA主体工程、东风裕隆(原纳智捷)乘用车项目、富春江水电大型潮汐发电机组制造等项目。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310万亩,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建成一批以粮油、蔬菜、水产、茶叶、食用菌、畜牧为重点的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港口码头、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生态保护等涉海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宁波梅山保税港区1—5号集装箱码头工程、宁波大宗生产资料交易服务平台、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三门健跳潮汐能电站、温州海洋科技创业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衢州绿色、舟山海洋、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义乌商贸服务等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开发建设区的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为实现2011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们将以更大决心和更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一是大力推进“1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明确转变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健全试点推进机制。围绕扩大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开展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指标体系试评价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尽早批复试点方案,制定年度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力争在外贸体制机制上有创新突破,探索建立新型外贸发展方式新途径。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小商品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贸易方式,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三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城乡规划制度、农村社会管理等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实施中心镇“两百双千”工程。全面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编制并实施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完善用水用电阶梯式价格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五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深入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试点。着力清理和依法削减前置审批事项和条件,建立新增非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核制度。完善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推进全省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加快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专家库和信息网络建设。
七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改革试点。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全面开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跨区域发展。推进制度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实现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浙江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诸多挑战、困难,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见表一)。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工业生产快中趋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6.2%和27.6%,双双超过万亿元大关。外贸出口增幅较大。出口增长35.7%,月均出口规模超过2008年水平。扩大内需成效显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增幅达24.7%,快于国有投资1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逐步增强。努力保持物价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控制在调控目标之内。
(二)质量效益持续改善。企业效益有新提升。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3%。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4.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实际增长8.6%,均完成预期目标。
(三)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组织编制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规划,着力推进4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启动培育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制订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杭州、宁波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启动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8、2.3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4%,占工业投资的60%。农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119万亩,落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98个,扎实开展55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全面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编制九大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全省专利授权量增长43.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力争取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组织编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组织编制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加大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工作力度,新增7个国家级开发区。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对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的监管和调控,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以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企业污染防治,全面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平均达到92.9%。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扎实推进。加快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156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意见。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五)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超额完成。“三个千亿”工程完成投资20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3.9%;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6%。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主干网建设加快推进,沪杭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重大项目稽察监管工作稳步加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乐清电厂等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建成投产255万千瓦机组,仙居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扎实做好43个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和81个省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加强与央企对接,新签约合作央企8家,已累计与42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达1万多亿元。
(六)城乡区域协调性增强。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加大。研究制定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意见。全面启动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工作,加快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下山脱贫步伐,全年搬迁7.8万人。中心镇改革加快推进。全面部署启动中心镇改革发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制定出台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意见、小城市培育等政策,公布第二批省级中心镇名单,加快推进“两百双千”工程建设。省财政安排10亿元资金,加大对小城市培育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启动建设中心村420个、环境整治村3197个,新增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131万。积极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年改造建设农村住房40.2万户。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进。提前完成青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开展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落实新一轮对口援藏各项任务,扎实开展对口支援青海海西前期准备工作。做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工作。
(七)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我省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转变发展方式改革联系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认真编制“11+1”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及年度实施意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良好。行政审批和强镇扩权改革不断深化。加快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实施强镇扩权改革,赋予27个试点小城市与县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扎实推进年度医改五项重点改革17项工作任务,在72个县(市、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基本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在24个县(市、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施直接面向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推进嘉兴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完善落实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5.2%和10.7%,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8%。境外投资增长2.2倍,境外机构数和投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八)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91万人,帮助41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108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148万、160万、80万、134万和105万。全省统一上调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档月工资增幅达1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全年共实施基本服务均等化十大工程项目86个,完成投资879.5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7%。新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十大项目。制定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实施。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送文化、“种文化”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433万平方米。
初步统计,我省“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7%,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城市化率达到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16.2%和20.9%。从现有统计数据看,“十一五”规划目标中除服务业比重、城市化率两个预期指标有差距外,其余都可顺利实现(见表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服务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仍然较大,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社会矛盾增多。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注:1.全省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3.2005年基数值以实际数为准。
二、2011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上看,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需恢复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和通胀压力加大将对经济运行产生新影响。我省节能减排、资源约束、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对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中的一些矛盾还比较突出。为此,要充分估计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做好应对新风险、新挑战的准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安排,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相衔接,建议2011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见表三):
现将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我省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二是在外部环境变数较多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增长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各方面信心、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三是体现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
根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的预期目标,初步考虑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分别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2011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有良好基础。一是国家投资政策总体保持稳定;二是我省民间投资明显加快;三是新的投资增长点包括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心镇等正在逐步形成。但未来房地产投资回落压力较大,加上我省除铁路等项目外,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峰正在减弱。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6%、11%、9%。
——外贸出口增长10%。2011年影响外贸出口的因素较多,预计增速有所放缓。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外部需求下滑风险较大,各类贸易摩擦明显增多;二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受“内外两头”挤压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但我省企业抗压能力较强,开拓新兴市场仍有较大潜力。考虑到去年出口高速增长带有恢复性因素,从国内外环境支撑条件看,今年出口增长将回归合理区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2011年消费仍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势头,继续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一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二是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继续发挥作用;三是保障性住房、农村住房改造等也将促进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形成,农村消费市场开拓力度加大。但住房消费受房地产调控影响较大,汽车消费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考虑到未来消费需求可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迫在眉睫。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抓紧抓实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大建设项目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计划、项目前期计划、省级政府投资计划等四大计划。重点推进以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为重点的铁路、公路、港口、航道、机场交通项目建设。编制实施能源发展规划,继续抓好一批能源项目的前期、核准和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火电、核电、风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工程建设。积极做好“国批”和“省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央企对接工作。扎实做好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二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民间投资对接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措施,抓紧提出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落实的具体分工方案。三是着力培育投资和消费结合点。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农资连锁经营、农村电子商务网建设。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整合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心村培育、千万农民饮用水、森林浙江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四是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扎实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品牌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基地、境内外营销网络建设,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高度重视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落实出口支持政策。大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布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重大境外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健全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
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3%、9%、1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96%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导向。三产指标的设定,一方面要体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力争使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消除服务业发展体制政策障碍任务艰巨,将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作用。力争研究与试验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14个百分点,通过引导各方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既要抓新兴产业培育促增量,更要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存量,把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求实效。一是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着重抓好金融、物流、信息、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十大重点行业,着力培育全省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创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体制政策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抓好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服务企业总体税负水平。强化要素保障,优先安排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加大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撑。进一步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切实做好杭州、宁波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二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切实抓好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落实推进、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培育、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改造“双千工程”、“两化融合”工程,实施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协调推进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任务的落实,组织实施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强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三是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推进农业十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实施,力争建成一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以“三水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尽早批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推动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研究编制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保护开发等专项规划。大力争取国家先行先试和倾斜政策的支持,抓紧拟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意见。加快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五是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实施。组织实施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启动实施一批产业集聚区重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六是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加强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增强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科技投融资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启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培育和引进人才力度。
(三)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主要考虑:一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一方面翘尾影响达到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涨价因素增多,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价格的影响逐步释放。二是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稳定消费价格、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的政策措施,有利于稳定物价预期。三是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否则会误导社会预期,加大控制通货膨胀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一是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给。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二是完善市场和价格调控。认真落实各项价格监测预警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重要商品价格动态,完善价格应急机制。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加强舆论引导,稳定社会预期。三是加强民生价格和收费监管。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加强学前教育收费管理、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服务价格和收费监管。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四是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对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串通涨价、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涉农、涉企、医药、教育、资源性产品等价格和收费等专项检查,深入治理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四)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主要考虑:一是按照“两个提高”、“两个同步”要求,我省“十二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必须高于“十一五”实绩。二是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力争实现同步增长的要求。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将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有利条件。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加大十大工程项目投资力度,力争提前完成五年总投资计划任务。二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开展教育现代化评估,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启动实施“富民惠民十大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全面推广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五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力度,筹措安排23亿元,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和贫困集中区域给予特别扶持。全面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加快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群众下山脱贫步伐。六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七是努力促进地方可用财力的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确保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
(五)关于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均达到国家确定的目标要求。2011年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较大。一是从指标约束看,国家明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约下降1.5%和2%,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下降1%左右,工作压力和难度都会加大。二是从强度标准看,预计今年我省万元GDP能耗将降至0.72吨标准煤,如果没有大的投入、技术突破和制度创新,继续降低难度必然会增加。三是从工作基础看,由于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稍有松懈,下一步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就会出现反弹。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的承诺,我们必须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分解提出年度目标,确保完成。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扎实做好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及时向各市县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二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做好循环经济统计试点、杭州低碳城市试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试点三大国家试点工作。全面推进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三是扎实做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加强对污染减排、重污染行业以及中小型污染企业的执法监管。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配套,加强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和建设,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
(六)关于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2‰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万人,新增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万人。主要考虑:一是就业再就业方面,虽然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为就业环境的稳定提供有利条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二是社会保障方面,我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覆盖面将进一步加大。三是人口自然增长方面,鉴于近年来我省保持低生育水平,预计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会比较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措施。落实稳定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转移接续等基本政策体系,加快省级统筹。在设区市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完善农村养老政策。做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建立高龄老人待遇补贴制度。三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三、加快推进以“三个千亿”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
201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四大建设”、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中心镇建设,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重点项目建设对于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在“三个千亿”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安排上,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更加注重优化结构。着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公共服务、现代产业三大体系。二是更加注重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推进一批海洋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中心镇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救助等公共服务,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四是更加注重综合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前期一批、稽察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保持重大项目投资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中央扩大内需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
初步安排:2011年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三个千亿”工程)项目155项,完成投资167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72项,投资1044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41项,投资436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42项,投资190亿元。2011年省重点建设投资计划1380亿元,力争建成项目76项。
(一)千亿基础网络工程
以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大网络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建成杭宁、杭甬客专、宁波绕城东段、台缙东延、绍诸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杭长客专、金温扩能改造、杭州和宁波铁路枢纽,嘉绍通道、龙庆、云景高速公路,嘉兴独山港煤炭专用码头,杭州萧山机场二期、温州永强机场扩建,杭州、宁波地铁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项目。加快推进“九线一站”(九景衢、杭黄、商合杭、通苏嘉、沪乍杭、湖苏沪、衢宁、金台、甬金铁路和杭州站改造)铁路项目、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建、京杭运河浙江段四改三和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改扩建、义乌机场国际航站楼、温州城市轨道交通、六横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加快能源网络建设。继续推进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完成电源项目投资180亿元,投产电力装机260万千瓦,确保嘉兴电厂三期、绍兴滨海电厂建成投产。完成电网项目投资100亿元,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00公里、变电容量1500万千伏安。加快核电发展,积极推进秦山、三门、龙游、苍南等核电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稳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加快宁波、萧山、绍兴、江山、常山等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因地制宜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海上风电以及舟山木薯制燃料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发展电力成套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利用装备、核电装备及电力相关配套设备五大产业,全面提升能源科技装备产业竞争力。
加快水利网络建设。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新昌钦寸水库、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浙东引水萧山枢纽、长兴合溪水库、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等。加快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台州朱溪水库、好溪水利枢纽、永宁水库等,积极推进“治太”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围垦工程,完成圈围面积13万亩。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传输网、数据网、支撑网“五网建设工程”,加快宽带城域网扩容,提高光纤入户率和入户带宽,完善和扩展3G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效果,提升业务支撑能力和增值业务开发速度,实现全业务环境下有线、无线宽带的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
(二)千亿惠民安康工程
围绕民生保障和“富民惠民十大工程”启动实施,着力抓好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住房、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帮扶致富、防灾减灾等工程建设,制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加快建设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强塘固房工程力度。全面强化海塘、江堤以及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防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加固病险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堤防150公里,整治病险“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等重要山塘300座。基本完成嘉兴独山排涝应急工程和温州沿江防洪堤工程(鹿城段),推进杭州三堡排涝工程、台州栅岭汪排涝调蓄、丽水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永嘉三塘隧道分洪应急工程及温岭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等骨干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135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
加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加固和重建350万平方米。争取开工建设县级医院(中医院)8家,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家左右。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各1000名。深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完善“两馆一站”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村落30分钟文化服务圈、社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新建小康体育村3000个、村级体育俱乐部300个。实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三级红色旅游精品。力争建成省长兴体育训练基地、杭州科技馆主体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浙江大学紫金港西校区、杭州师范大学新校区、全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公益性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省血液中心扩建、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项目建设。
加大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万户以上,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5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各类养老福利机构床位数约1.5万张。加快推进养老福利服务工程、未成年人福利服务工程、特殊训练及康复设施等项目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保生态工程力度。继续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实施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工程。深入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000公里。完成50个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完成30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示范项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CD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三类项目建设。
加大帮扶致富工程力度。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等工程,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项目400个。欠发达地区、重点库区和海岛地区完成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
加大防灾减灾工程力度。加固改造病险桥梁170座,完善临水临崖公路安保设施1100公里。改扩建、确认完善600个避灾安置场所和救灾物质储备仓库。
(三)千亿产业提升工程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加快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阿里巴巴“淘宝城”、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专用场馆工程、衢州综合物流中心、嘉兴(现代)西南物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项目储备,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化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云计算”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加快实施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力争建成嘉兴石化80万吨PTA主体工程、东风裕隆(原纳智捷)乘用车项目、富春江水电大型潮汐发电机组制造等项目。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310万亩,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建成一批以粮油、蔬菜、水产、茶叶、食用菌、畜牧为重点的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港口码头、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生态保护等涉海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宁波梅山保税港区1—5号集装箱码头工程、宁波大宗生产资料交易服务平台、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三门健跳潮汐能电站、温州海洋科技创业中心等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衢州绿色、舟山海洋、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义乌商贸服务等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开发建设区的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为实现2011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们将以更大决心和更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一是大力推进“1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明确转变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健全试点推进机制。围绕扩大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创新。开展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指标体系试评价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尽早批复试点方案,制定年度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力争在外贸体制机制上有创新突破,探索建立新型外贸发展方式新途径。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小商品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贸易方式,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三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城乡规划制度、农村社会管理等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实施中心镇“两百双千”工程。全面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编制并实施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完善用水用电阶梯式价格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五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深入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行政审批“四减少”改革试点。着力清理和依法削减前置审批事项和条件,建立新增非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核制度。完善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推进全省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和网上审批制。加快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综合评标专家库和信息网络建设。
七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改革试点。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全面开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跨区域发展。推进制度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和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实现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