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一些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明代长城墙体保存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万里长城正在变短,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
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而今只得在史书中寻觅它的片砖只瓦;岁月的冲刷与风沙的侵蚀,使得即便最年轻的明长城也日渐斑驳。自然状态下的长城不可能在千百年后仍完好如初,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此外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不法分子偷盗、拆解、贩卖城砖乱象多年屡禁难绝,这进一步凸显了文物保护的迫切性,也凸显出我们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严峻命题,那就是怎样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长城这样的跨越区域广、牵涉部门多的文物古迹。
相较而言,作为重点景区开发的长城段落,比如八达岭、居庸关、嘉峪关等,多数保护完好,基本保留了长城的原始风貌。但在一些人迹罕至,执法力量薄弱的地方,破坏则触目惊心。有观点认为,商业开发是王道,开发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谈保护。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道理。文物之所以为文物,而不是什么简单的物件、建筑,根本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文物保护上一味“向钱看”,将珍贵古迹仅仅当做一个旅游景点来推介、展示,只为赚些门票钱,再顺带拉动一下周边的商业开发,显然格局太小。在这样的逻辑下,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往往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宠儿,倍加呵护;而那些需要“倒贴钱”保护的文物,就被敬而远之,听任其破败不堪,这不是文物保护应有的状态。
现状
长城上榜最濒危遗址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长城6000多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
2003年9月,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公布了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万里长城榜上有名。不容乐观的十几年过去之后,万里长城似乎仍未挽回逐渐消失的颓势。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联合国将其称为“一个绝对的杰作”,但这一历史伟作正面临着来自“现代世界”的压力。
风雨侵蚀、树木撑坏墙体现象严重
稍微碰触城墙,就会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台的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这是河北境内部分古长城上的现象。
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真正的砖石结构长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内,即使这些长城是砖石结构,也经不住常年地风吹雨打,不少城楼已经摇摇欲坠,夏季一场暴雨就可能被冲塌,对于这些即将坍塌的危楼,政府要尽快普查,修缮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除了夏季暴雨,长在城墙缝里的树已成了这些地段长城最大的危害。在抚宁县板厂峪、董家口等地段长城,不少城墙缝里都长出了树,有些甚至长在了敌楼上,墙体被树撑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当地百姓表示,如果不清理,这些树根经过雨水的作用会继续生长,墙体会继续被撑开,直至撑裂城楼。
人为破坏、野长城热加速破坏
抚宁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表示,除去地震、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人为破坏仍是长城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城砖被盗、贩卖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近年来的野长城旅游热都加速了古长城的破坏。
来到河北卢龙县刘家营乡东风村,我们首先看到村里房屋多是低矮破旧的建筑,但房屋本体和院墙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长厚砖。村里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较穷,所以早些年从长城上拆下这些长城砖来盖房,近年来当地老百姓保护意识有所提高,拆长城砖盖房的现象已有所减少。
卢龙县东风村背后的长城上有一些砖比较特殊,砖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砖,破坏盗窃文字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东风村一村民表示,自己家里面就有文字砖,砖上刻着左、中、右等字,市场价多是四五十元钱一块文字砖,如买,可便宜至30元钱一块。该村另有一位妇女表示,自己家没有长城文字砖,但可以去村后的长城上捡去,管得不算严。
长城学界认为,这些文字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但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加上人们的破坏,目前正在渐渐消失。
记者采访的抚宁县、卢龙县多名长城保护员表示,近年来,到野长城旅游探险的游客越来越多,但这些长城目前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这些年催生的野长城热实际上已经超过不少长城的承载能力,目前部分地区野长城的破坏比已开发的长城景区要严重得多。
据当地长城保护员表示,游客频繁的踩踏难免也会造成一些长城砖石的松动。抚宁县文保部门表示,抚宁县野长城破坏少的,都是山坡比较陡峭,游客难以攀爬的地段。
保护
段落保护还是全程保护
实际上,万里长城早已受到专项法律保护。早在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就已经颁布实施,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已颁布实施近10年,《长城保护条例》目前还处在一纸空文阶段。究其原因,它只是一个说明性的文件,没有具体的细则,也没有执法者。有业内人士到长城沿线考察,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条例,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破坏长城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漠然处之。凡此种种,无疑使长城置于一种危险境地。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因为体量庞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个难题,我们是集中金钱和精力重点保护其中的若干段落,还是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全程来保护?
一种说法是,面对动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长城遗址,地方既没有财力、人力也没有精力去保护。有的遗址损毁严重,甚至遗址不存,也没有必要去保护它。需要保护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精华地段。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它应该是保护它的全部,而不是选择性保护。
原始保持还是“整旧如旧”
如果修复长城,到底该怎么修复?是像八达岭、山海关长城一样,恢复它历史上原有的雄姿?还是照着目前遗存的样子,保留它的残旧沧桑感?
董耀会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有的人认为长城最初建造时的式样是原状,有的人认为今天的保存状况是原状。维修长城时常用的一句话叫“整旧如旧”,这个“旧”指什么,是指长城修建之初的旧,还是指长城保存现状的旧。
如果是按照现存的样子修复,那长城修后也会很沧桑,仍然很残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样子修复它,那维修后的长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长城,如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八达岭长城等。
“这两种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学道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种既不管历史状况,也不管现存状况,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结果把维修长城变成了彻头彻尾地破坏长城。”
开发保护还是“养在深闺”
游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长城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是旅游开发好,还是继续让它“野”下去?
每年十万人、几十万人去攀爬数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坏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把长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让它继续“养在深闺”,躲过人为破坏的一劫。
但另一种建议正好相反,他们认为适当合理地开发长城恰恰是保护长城。抚宁县板厂峪长城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国华说:散居野外的长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险者,另外长城边上的群众破坏也很严重。经过旅游开发后,告诉游客哪段是濒危长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坏行为也被制止住了。这几年来,长城保护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会说,好多野长城每年有10多万的攀爬者,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种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一需求,但开发建设的前提是以保护长城为原则,而不是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掠夺性开发,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名为长城开发,实为破坏长城的行为。
文物保护亟须摒弃功利化
事实说明,面对文物古迹,任何开发都要以保护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传承为落脚点。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烽火台都得到开发商的青睐,每一座古刹都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每一处名居都有门票收入的供养,商业开发可以左挑右选,但是文物保护不能挑肥拣瘦。只有摒弃功利化倾向,多些文化价值考量,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游客在观光中重拾对文化的敬畏。
价值的矫正给予文物保护以正确的导向,真正落实到位还需硬性规制的护航。就拿长城保护来说,如《长城保护条例》等文物保护规范不可谓不详备,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关键在于执法环节不够主动,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难以显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需要对保护不力者决不姑息迁就,对违法犯罪者严格依法处置,真正让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好文物,方能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历史认同得以延续、爱国情怀得以温存、故土情结得以安放。如此,当子孙后辈站在城墙远眺的时候,才可以无憾地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而今只得在史书中寻觅它的片砖只瓦;岁月的冲刷与风沙的侵蚀,使得即便最年轻的明长城也日渐斑驳。自然状态下的长城不可能在千百年后仍完好如初,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此外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不法分子偷盗、拆解、贩卖城砖乱象多年屡禁难绝,这进一步凸显了文物保护的迫切性,也凸显出我们当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严峻命题,那就是怎样更好地、更完整地保护长城这样的跨越区域广、牵涉部门多的文物古迹。
相较而言,作为重点景区开发的长城段落,比如八达岭、居庸关、嘉峪关等,多数保护完好,基本保留了长城的原始风貌。但在一些人迹罕至,执法力量薄弱的地方,破坏则触目惊心。有观点认为,商业开发是王道,开发才能有钱,有钱才能谈保护。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道理。文物之所以为文物,而不是什么简单的物件、建筑,根本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文物保护上一味“向钱看”,将珍贵古迹仅仅当做一个旅游景点来推介、展示,只为赚些门票钱,再顺带拉动一下周边的商业开发,显然格局太小。在这样的逻辑下,能带来物质利益的文物,往往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宠儿,倍加呵护;而那些需要“倒贴钱”保护的文物,就被敬而远之,听任其破败不堪,这不是文物保护应有的状态。
现状
长城上榜最濒危遗址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长城6000多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
2003年9月,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公布了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万里长城榜上有名。不容乐观的十几年过去之后,万里长城似乎仍未挽回逐渐消失的颓势。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联合国将其称为“一个绝对的杰作”,但这一历史伟作正面临着来自“现代世界”的压力。
风雨侵蚀、树木撑坏墙体现象严重
稍微碰触城墙,就会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台的砖瓦脱落,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有些经风雨侵蚀已被掏空,留下数个大洞,可能一场暴雨就会坍塌,这是河北境内部分古长城上的现象。
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真正的砖石结构长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内,即使这些长城是砖石结构,也经不住常年地风吹雨打,不少城楼已经摇摇欲坠,夏季一场暴雨就可能被冲塌,对于这些即将坍塌的危楼,政府要尽快普查,修缮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除了夏季暴雨,长在城墙缝里的树已成了这些地段长城最大的危害。在抚宁县板厂峪、董家口等地段长城,不少城墙缝里都长出了树,有些甚至长在了敌楼上,墙体被树撑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当地百姓表示,如果不清理,这些树根经过雨水的作用会继续生长,墙体会继续被撑开,直至撑裂城楼。
人为破坏、野长城热加速破坏
抚宁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表示,除去地震、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人为破坏仍是长城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城砖被盗、贩卖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近年来的野长城旅游热都加速了古长城的破坏。
来到河北卢龙县刘家营乡东风村,我们首先看到村里房屋多是低矮破旧的建筑,但房屋本体和院墙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长厚砖。村里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较穷,所以早些年从长城上拆下这些长城砖来盖房,近年来当地老百姓保护意识有所提高,拆长城砖盖房的现象已有所减少。
卢龙县东风村背后的长城上有一些砖比较特殊,砖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砖,破坏盗窃文字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东风村一村民表示,自己家里面就有文字砖,砖上刻着左、中、右等字,市场价多是四五十元钱一块文字砖,如买,可便宜至30元钱一块。该村另有一位妇女表示,自己家没有长城文字砖,但可以去村后的长城上捡去,管得不算严。
长城学界认为,这些文字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但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加上人们的破坏,目前正在渐渐消失。
记者采访的抚宁县、卢龙县多名长城保护员表示,近年来,到野长城旅游探险的游客越来越多,但这些长城目前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这些年催生的野长城热实际上已经超过不少长城的承载能力,目前部分地区野长城的破坏比已开发的长城景区要严重得多。
据当地长城保护员表示,游客频繁的踩踏难免也会造成一些长城砖石的松动。抚宁县文保部门表示,抚宁县野长城破坏少的,都是山坡比较陡峭,游客难以攀爬的地段。
保护
段落保护还是全程保护
实际上,万里长城早已受到专项法律保护。早在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就已经颁布实施,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已颁布实施近10年,《长城保护条例》目前还处在一纸空文阶段。究其原因,它只是一个说明性的文件,没有具体的细则,也没有执法者。有业内人士到长城沿线考察,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条例,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破坏长城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漠然处之。凡此种种,无疑使长城置于一种危险境地。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因为体量庞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个难题,我们是集中金钱和精力重点保护其中的若干段落,还是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全程来保护?
一种说法是,面对动辄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长城遗址,地方既没有财力、人力也没有精力去保护。有的遗址损毁严重,甚至遗址不存,也没有必要去保护它。需要保护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精华地段。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它应该是保护它的全部,而不是选择性保护。
原始保持还是“整旧如旧”
如果修复长城,到底该怎么修复?是像八达岭、山海关长城一样,恢复它历史上原有的雄姿?还是照着目前遗存的样子,保留它的残旧沧桑感?
董耀会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长城原样?有的人认为长城最初建造时的式样是原状,有的人认为今天的保存状况是原状。维修长城时常用的一句话叫“整旧如旧”,这个“旧”指什么,是指长城修建之初的旧,还是指长城保存现状的旧。
如果是按照现存的样子修复,那长城修后也会很沧桑,仍然很残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样子修复它,那维修后的长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长城,如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八达岭长城等。
“这两种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学道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种既不管历史状况,也不管现存状况,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结果把维修长城变成了彻头彻尾地破坏长城。”
开发保护还是“养在深闺”
游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长城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是旅游开发好,还是继续让它“野”下去?
每年十万人、几十万人去攀爬数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坏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认为,与其把长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让它继续“养在深闺”,躲过人为破坏的一劫。
但另一种建议正好相反,他们认为适当合理地开发长城恰恰是保护长城。抚宁县板厂峪长城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国华说:散居野外的长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险者,另外长城边上的群众破坏也很严重。经过旅游开发后,告诉游客哪段是濒危长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坏行为也被制止住了。这几年来,长城保护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会说,好多野长城每年有10多万的攀爬者,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种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一需求,但开发建设的前提是以保护长城为原则,而不是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掠夺性开发,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名为长城开发,实为破坏长城的行为。
文物保护亟须摒弃功利化
事实说明,面对文物古迹,任何开发都要以保护为出发点,以历史和文化传承为落脚点。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烽火台都得到开发商的青睐,每一座古刹都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每一处名居都有门票收入的供养,商业开发可以左挑右选,但是文物保护不能挑肥拣瘦。只有摒弃功利化倾向,多些文化价值考量,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游客在观光中重拾对文化的敬畏。
价值的矫正给予文物保护以正确的导向,真正落实到位还需硬性规制的护航。就拿长城保护来说,如《长城保护条例》等文物保护规范不可谓不详备,效果之所以不明显,关键在于执法环节不够主动,法律法规的威慑力难以显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需要对保护不力者决不姑息迁就,对违法犯罪者严格依法处置,真正让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好文物,方能让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历史认同得以延续、爱国情怀得以温存、故土情结得以安放。如此,当子孙后辈站在城墙远眺的时候,才可以无憾地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