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面对他们的错误,是倾心关注,还是听之任之;是只顾纠错,还是因势利导?笔者就关注学生的就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一、错误——瞭望童心世界的窗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
在课堂上,当孩子们签错题目,有些老师立刻满脸不悦,甚至是一顿喝斥:“错了,坐下!”“真是不动脑子,乱回答。”“没想好就别举手。”如此一来,签错的孩子满心负疚,无地自容;已想举手的孩子立刻打消了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手去。教室里一片萧瑟景象。
面对同样的问题,另一些老师却这样处理:“你能积极开动脑筋,真不简单!”“你说的有一点接近了,再想想好吗?”后者效果如何,不用我说,相信各位自有公论。
出错,见学情。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不允许学生有一点点差错,不仅仅是一种过于苛刻的教育要求,更为严重的会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提高。学生客观存在的差错,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暴露,教育的针对性从何谈起?教师“解惑”的作用又何以发挥?
第二,错误——师生合作交流的起点。
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教师有两种,一种是在你的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使你无法走动;另一种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点拨一下,就能使你直上云霄。”在课堂上,教师善于关注学情,关注学生无意识出现的错误,才能把握最难得的教育契机。
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上,老师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可惜漏读了一个字。
读完后,老师首先大力表扬了学生,接着问他:“你知道刚才读了哪个字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我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老师接着说:“我们来讨论一下,有这个“小”字与没有这个“小”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学生说:“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
又一学生说:“没有“小”字,说明青稞面可能是满满一包,甚至可能是一大包。”
老师又问:“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为什么?”
“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
一个同学接着说:“不能丢,陈赓把节约下来的一点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十分关心下级。”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是呀,漏读一个“小”字,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个字与上下文联系十分密切。老師抓住新生成的教育契机,及时点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研读的兴趣,达到了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老师虽未批评读错的同学,却在“小”字能不能丢的讨论中渗透了“读书应该细心”的教育,真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容错,见爱心。面对学生的无意之错,教师顺学而导,及时调控学情,从而达到了师生关系的水乳交融。
第三、错误——学生成长的最佳契机。
我们说要接纳学生的错误,并非意味着对学生的过错,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要在容忍和善待的同时,给予自信,匡正祛邪。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啊!
一节课上,我在黑板上出了几组数量词填空的练习。结果,学生竟填出“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同学们看得哈哈大笑。
没想到,讲台上的孩子却涨红了脸,委屈地大声辩解:“童话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我趁机对他说:“你会在课外书中学知识,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你的答案对不对呢?”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才能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让学生明白:在动画片、童话故事中,当我们把小动物当作人时,才可以说“一位什么”或“一名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这样说,就不合适了。孩子们兴致很高,那个做错的学生也俨然成了中心发言人。
改错,见成长。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阳光和希望,更让学生在错误中形成了超越知识和技能的智慧,铸就了自信、自方、自强的人格和个性。
是啊,学生的错误,是正常的学情;学生的错误,是生长的学情;学生的错误,是成长的学情。让我们行动起来,把错误放轻,把爱心升级,尊重孩子,关注错误,预约精彩!
第一、错误——瞭望童心世界的窗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
在课堂上,当孩子们签错题目,有些老师立刻满脸不悦,甚至是一顿喝斥:“错了,坐下!”“真是不动脑子,乱回答。”“没想好就别举手。”如此一来,签错的孩子满心负疚,无地自容;已想举手的孩子立刻打消了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手去。教室里一片萧瑟景象。
面对同样的问题,另一些老师却这样处理:“你能积极开动脑筋,真不简单!”“你说的有一点接近了,再想想好吗?”后者效果如何,不用我说,相信各位自有公论。
出错,见学情。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不允许学生有一点点差错,不仅仅是一种过于苛刻的教育要求,更为严重的会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提高。学生客观存在的差错,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暴露,教育的针对性从何谈起?教师“解惑”的作用又何以发挥?
第二,错误——师生合作交流的起点。
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教师有两种,一种是在你的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使你无法走动;另一种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点拨一下,就能使你直上云霄。”在课堂上,教师善于关注学情,关注学生无意识出现的错误,才能把握最难得的教育契机。
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上,老师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可惜漏读了一个字。
读完后,老师首先大力表扬了学生,接着问他:“你知道刚才读了哪个字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我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老师接着说:“我们来讨论一下,有这个“小”字与没有这个“小”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学生说:“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
又一学生说:“没有“小”字,说明青稞面可能是满满一包,甚至可能是一大包。”
老师又问:“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为什么?”
“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
一个同学接着说:“不能丢,陈赓把节约下来的一点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十分关心下级。”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是呀,漏读一个“小”字,看似微不足道,但这个字与上下文联系十分密切。老師抓住新生成的教育契机,及时点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研读的兴趣,达到了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老师虽未批评读错的同学,却在“小”字能不能丢的讨论中渗透了“读书应该细心”的教育,真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容错,见爱心。面对学生的无意之错,教师顺学而导,及时调控学情,从而达到了师生关系的水乳交融。
第三、错误——学生成长的最佳契机。
我们说要接纳学生的错误,并非意味着对学生的过错,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要在容忍和善待的同时,给予自信,匡正祛邪。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啊!
一节课上,我在黑板上出了几组数量词填空的练习。结果,学生竟填出“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同学们看得哈哈大笑。
没想到,讲台上的孩子却涨红了脸,委屈地大声辩解:“童话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我趁机对他说:“你会在课外书中学知识,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你的答案对不对呢?”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才能说“一位蚂蚁、一名甲虫”。让学生明白:在动画片、童话故事中,当我们把小动物当作人时,才可以说“一位什么”或“一名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这样说,就不合适了。孩子们兴致很高,那个做错的学生也俨然成了中心发言人。
改错,见成长。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阳光和希望,更让学生在错误中形成了超越知识和技能的智慧,铸就了自信、自方、自强的人格和个性。
是啊,学生的错误,是正常的学情;学生的错误,是生长的学情;学生的错误,是成长的学情。让我们行动起来,把错误放轻,把爱心升级,尊重孩子,关注错误,预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