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电子时代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新奇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其中使用最广、使用率最高的当属智能手机——我们无法否认,手机已经和粮食、水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今的大学生们,习惯了“手机不离手”的生活。无论是坐着、还是走着、甚至是躺着,眼睛都离不开手机屏幕。究其根源,真正让他们沉迷的,其实是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要说手机社交媒体本身是把双刃剑,确实有点“冤枉”人家——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全看你如何使用它。那么 大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呢?简单说,就是做它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关键词】手机;社交媒体;大学生;生活
随着电子时代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新奇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其中使用最广、使用率最高的当属智能手机——我们无法否认,手机已经和粮食、水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今的大学生们,习惯了“手机不离手”的生活。无论是坐着、还是走着、甚至是躺着,眼睛都离不开手机屏幕。究其根源,真正让他们沉迷的,其实是手机上的社交媒体。
手机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青睐甚至于依赖手机社交媒体,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移动网络的便利化和普及化,让部分手机社交媒体,例如微信,QQ,取代传统的电话,短信,成为更为方便,甚至某种意义上更省钱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电子媒体逐步替代传统纸质媒体的时代到来,手机社交媒体无疑成为电子传媒的良好载体,其便携型,时效性,以及更为自由的双向,多向交流方式,备受广大大学生青睐。
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当然,这一点取决于其无与伦比的便携性。在宿舍、教室、家里、图书馆、校外其他公共场所,只要掏出手机,就可以聊微信、刷微博、逛人人。而他们交流的对象不仅仅为身边的朋友,也有父母、领导,还有远在他地的网友。关注的内容从娱乐八卦、饮食文化,到民生热点、时政经济。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小小的一个手机像一张网,大学生通过手机社交媒体,将自己的人际交流网络扩大,阅读见识网络延伸,这张网把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同时连接了起来。当然,不免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担忧“线上交流的便利性,是否会让大学生淡漠了现实中的交流,反而让人际关系更加疏远”。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大部分大学生更是把手机社交媒体摆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把他看成人际交往的催化剂。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手机社交媒体以及逐渐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在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等方面高,手机社交媒体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大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即时资讯”,让我们过上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的“卧龙式”生活。虽然早在二三十年前电脑就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过类似“纵观天下”的信息冲击,但手机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更进一步,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以24小时不关电脑,但不会365天都不关电脑,但确有人常年不关手机;你可能不会上下课都背着电脑,但确有人上厕所都会带着手机......由此可见,手机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活资讯,用“随时随地”这四个字形容再贴切不过,而电脑的优势就相形见绌了。
其次,手机社交媒体在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的同时,自然会引发两者碰撞,发生各种反应——大学生们对所处社会或是某些社会现象会反应出一系列态度、情感甚至是宣泄,而大学生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这种行为所传递出的一些信息 则推动了新的社会动态的发展,构成了新的社会现象。每天打开手机,求扩散的帖子漫天飞舞,大多是一些娱乐性质的,博人一笑一思考;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寻人启事”、“寻物启事”及“呼吁关注”等的帖子,身为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大学生们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动动手指将正能量扩散开来,为社会力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彰显了新一代的蓬勃朝气。反过来,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某些行为也确实形成某种力量,影响着社会。前不久有一则新闻:有人发微博说看到一辆卡车载着满车的流浪狗“赴刑场”,然后微博被疯转,最终车子在半路上被关注到微博的某动物保护协会拦下,一百多条生命在“微博的”力量下得救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妇女儿童拐卖、搜捕犯罪嫌疑人等案件,都在手机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成功告破。在这些事件中的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者功不可没,而大学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有就是,手机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们即刻的情感宣泄口与GPS定位仪。随时打开你手机社交媒体,都会有这样的信息跳出来:“心情就像现在的天气(阴天),累感不爱”或是“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地方。我在XX路”,让远在天涯的朋友也仿佛近在咫尺。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成长的DV——随手挂在网上花枝招展的街拍照,或是突如其来的伤心欲绝求安慰,甚至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都被记录在腾讯空间的“那年今日”和“时光轴”里,等着我们回首时感慨万千。
当然,手机社交媒体除了带给大学生们这些积极美好的东西外,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带来了些负面影响。
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当属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随着电脑软件被手机社交媒体所取代,我们从早晨醒来到晚上入睡,甚至在梦里,都离不开手机辐射带来的伤害。加之一些网游从电脑植入手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健康的担忧与日俱增,“因长期对着手机屏幕导致视网膜脱落”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黑莓拇指”或“手机皮炎”等一系列手机病在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的人一波接着一波。另外,长期沉迷于手机社交媒体的人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多梦、内分泌失调等症状,患眼癌等一些癌症的概率都会高于常人。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外,手机社交媒体还在影响着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看过一则新闻,说有一个小姑娘在睡衣派对开始之前,要求所有来参加派对的小伙伴们上交她们的手机,理由是想过一个有质量的睡衣派对。由此折射出这样一个现象:手机社交媒体在网络世界里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却在现实生活中限制了人与人之間的交流——有时,人们宁可低头给社交媒体里远方的陌生人写十条评论,也不愿意抬头与面前的朋友一个眼神交流。
手机社交媒体究竟是频繁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是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它确实缩短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但心里的距离仿佛越走越远。以前,人们把朋友分为两种,一是深交,二是点头之交,而对于长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我们来说,似乎又多了一种,称为“点赞之交”。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感情和水一样淡,是说与人交往完全讲究思想与灵魂的契合,不掺杂功利的成分。当代大学生在泛滥的各类手机社交媒体上点的“赞”到底有多少认同之心在里面呢?
要说手机社交媒体本身是把双刃剑,确实有点“冤枉”人家——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全看你如何使用它。那么大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呢?简单说,就是做它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作者简介:
薛雅涵(1993-),女,汉族,本科,经济管理方向。
【关键词】手机;社交媒体;大学生;生活
随着电子时代发展,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新奇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其中使用最广、使用率最高的当属智能手机——我们无法否认,手机已经和粮食、水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今的大学生们,习惯了“手机不离手”的生活。无论是坐着、还是走着、甚至是躺着,眼睛都离不开手机屏幕。究其根源,真正让他们沉迷的,其实是手机上的社交媒体。
手机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青睐甚至于依赖手机社交媒体,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移动网络的便利化和普及化,让部分手机社交媒体,例如微信,QQ,取代传统的电话,短信,成为更为方便,甚至某种意义上更省钱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电子媒体逐步替代传统纸质媒体的时代到来,手机社交媒体无疑成为电子传媒的良好载体,其便携型,时效性,以及更为自由的双向,多向交流方式,备受广大大学生青睐。
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当然,这一点取决于其无与伦比的便携性。在宿舍、教室、家里、图书馆、校外其他公共场所,只要掏出手机,就可以聊微信、刷微博、逛人人。而他们交流的对象不仅仅为身边的朋友,也有父母、领导,还有远在他地的网友。关注的内容从娱乐八卦、饮食文化,到民生热点、时政经济。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小小的一个手机像一张网,大学生通过手机社交媒体,将自己的人际交流网络扩大,阅读见识网络延伸,这张网把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同时连接了起来。当然,不免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担忧“线上交流的便利性,是否会让大学生淡漠了现实中的交流,反而让人际关系更加疏远”。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大部分大学生更是把手机社交媒体摆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把他看成人际交往的催化剂。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手机社交媒体以及逐渐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在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等方面高,手机社交媒体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大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即时资讯”,让我们过上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的“卧龙式”生活。虽然早在二三十年前电脑就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过类似“纵观天下”的信息冲击,但手机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更进一步,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以24小时不关电脑,但不会365天都不关电脑,但确有人常年不关手机;你可能不会上下课都背着电脑,但确有人上厕所都会带着手机......由此可见,手机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活资讯,用“随时随地”这四个字形容再贴切不过,而电脑的优势就相形见绌了。
其次,手机社交媒体在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的同时,自然会引发两者碰撞,发生各种反应——大学生们对所处社会或是某些社会现象会反应出一系列态度、情感甚至是宣泄,而大学生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这种行为所传递出的一些信息 则推动了新的社会动态的发展,构成了新的社会现象。每天打开手机,求扩散的帖子漫天飞舞,大多是一些娱乐性质的,博人一笑一思考;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寻人启事”、“寻物启事”及“呼吁关注”等的帖子,身为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大学生们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动动手指将正能量扩散开来,为社会力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彰显了新一代的蓬勃朝气。反过来,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某些行为也确实形成某种力量,影响着社会。前不久有一则新闻:有人发微博说看到一辆卡车载着满车的流浪狗“赴刑场”,然后微博被疯转,最终车子在半路上被关注到微博的某动物保护协会拦下,一百多条生命在“微博的”力量下得救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妇女儿童拐卖、搜捕犯罪嫌疑人等案件,都在手机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成功告破。在这些事件中的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者功不可没,而大学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有就是,手机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们即刻的情感宣泄口与GPS定位仪。随时打开你手机社交媒体,都会有这样的信息跳出来:“心情就像现在的天气(阴天),累感不爱”或是“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地方。我在XX路”,让远在天涯的朋友也仿佛近在咫尺。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成长的DV——随手挂在网上花枝招展的街拍照,或是突如其来的伤心欲绝求安慰,甚至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都被记录在腾讯空间的“那年今日”和“时光轴”里,等着我们回首时感慨万千。
当然,手机社交媒体除了带给大学生们这些积极美好的东西外,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带来了些负面影响。
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当属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随着电脑软件被手机社交媒体所取代,我们从早晨醒来到晚上入睡,甚至在梦里,都离不开手机辐射带来的伤害。加之一些网游从电脑植入手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健康的担忧与日俱增,“因长期对着手机屏幕导致视网膜脱落”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黑莓拇指”或“手机皮炎”等一系列手机病在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的人一波接着一波。另外,长期沉迷于手机社交媒体的人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多梦、内分泌失调等症状,患眼癌等一些癌症的概率都会高于常人。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外,手机社交媒体还在影响着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看过一则新闻,说有一个小姑娘在睡衣派对开始之前,要求所有来参加派对的小伙伴们上交她们的手机,理由是想过一个有质量的睡衣派对。由此折射出这样一个现象:手机社交媒体在网络世界里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却在现实生活中限制了人与人之間的交流——有时,人们宁可低头给社交媒体里远方的陌生人写十条评论,也不愿意抬头与面前的朋友一个眼神交流。
手机社交媒体究竟是频繁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是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它确实缩短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但心里的距离仿佛越走越远。以前,人们把朋友分为两种,一是深交,二是点头之交,而对于长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我们来说,似乎又多了一种,称为“点赞之交”。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感情和水一样淡,是说与人交往完全讲究思想与灵魂的契合,不掺杂功利的成分。当代大学生在泛滥的各类手机社交媒体上点的“赞”到底有多少认同之心在里面呢?
要说手机社交媒体本身是把双刃剑,确实有点“冤枉”人家——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全看你如何使用它。那么大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呢?简单说,就是做它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作者简介:
薛雅涵(1993-),女,汉族,本科,经济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