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水精神”源于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美学的可视化、形象化。中国文人画家用水墨来表现世间万物,通过笔墨的韵味体现对山山水水的无比热爱,其中寄托着太多文人雅士的情感,并赋予自然以顽强的生命精神。“山水精神”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生命的意义,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含着中国哲学的精神。本文简单地论述了中国山水的本质以及与绘画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 山水精神 解析
“山水精神”源于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景观作为描写对象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更是一门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
山水画晚于人物画,早期的山水画只是人物画中的陪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隋唐开始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趋于成熟,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脉。山水画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形式,以山水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以山水作为虔诚的崇拜。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细细体味到中国画的意境、气势、寓意与情调。没有哪一个绘画形式能像山水画那样给中国的文人寄予如此多的情感。
艺术家用水墨来表现世间万物,通过笔墨的韵味体现人对山山水水的无比热爱。“山水精神”赋予自然以顽强的生命精神,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山水和人一样有鲜活的生命动力和精神思想。另一方面,山水精神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形式。山水画历经数千年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并建立了一整套的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山水精神从诞生之日就蕴含的美学内涵。(蔡芝竖·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共为一体的状态。这是因为古人崇尚自然,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类只不过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在众多的山水画当中,人物的描绘只是很小的点缀,更多的是自然山川,高山仰止般的歌颂。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山水画中的意境、格调、气韵、神采等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山川的映写,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情感、情操与思想。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莺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在这一点上,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有着天然的差异,西方风景油画强调逼真,对真实的自然景观进行写生,力求把大自然原封不动地搬上画布。中西两种描绘大自然的艺术形式由于文化背景、产生根源、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使得两种绘画朝着两条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的地位从陪衬走向主体,寄托着太多文人雅士的情感。
山水画受儒、道、佛的影响,以表现秀美山川的外在美和追求人格品德的内在美为出发点,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美学上构建了文人士大夫的“像物寄情、情景融一”的艺术思维模式。在对自然山川的观照中感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禅宗境界。中国的山水艺术家也归纳出一套山水体系的绘画思想。例如:“畅神论”、“卧游论”、“生命精神”、“意象”、“意境”等。这些美学思想的产生对山水画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着山水画继续向前发展,并促使更多的文人画家探索山水画的更高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先生曾经指出,“从4世纪到9世纪的人物画,4世纪到14世纪的山水画,空间中自然形象的图绘性表现成了清晰可辨的风格化主题。而激起艺术家通过掌握表现技巧,坚定地朝前征服了绘画的深度与自然运动的幻觉,表现规范中的结构变革,也由明确的步骤获得了进展”。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绘画中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山川的移情解读,是表达一种君子以林泉为乐得胸怀,更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尚。中国山水画在深层次上包涵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品德,凸显了坦荡旷达的博大胸襟,更浸透着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徐复观认为:“山川能成为贤者澄怀味象之象,是因为贤者能在山川的形质上能看出它的趣灵,看出它从有限以通向无限之性格,可以作为人所追求道的供养,亦即是可以满足精神上自由的要求,山水才能成为美的对象,才能成为绘画的对象”。
山水精神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汇合了中国绘画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文化的精神,山水精神来源于中国山水画,而中国山水画又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山水画不但是文人精神追求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凝结。山水画构造了一个可游、可居的世外桃源,一个诗情画意的山水王国。可以说是文人们从个体的视野去体验宇宙的永恒。“山水精神”包含着超越玄言的哲学思考,包含着中国禅宗美学的真实本质。“山水精神”有着对天、地、人的思考,有着对宇宙、生命的感悟。艺术家以笔墨韵味去捕捉,去体现这种思考和感悟,并用自身的体悟融入到笔墨当中,呈现出对山水草木的真情实意,呈现出对一花一草的无比热爱。“山水精神”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集中体现。山水精神还树立了一种闲情雅致式的审美基调。高山流水的山水画让人们品味到含蓄深远的意韵。崇山峻岭、茂树参天、泉水淙淙、山道盘旋、小桥流水、楼阁、亭桥是可游、可居、可望、可行的理想仙境,是道家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在这里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山水画的萌芽在晋朝,那时道家玄学比较风靡,道家重“心”略“物”,这对山水画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山水画的描绘上,文人士大夫的笔下注重表现而不注重再现。
从艺术思维和美学思想来说山水画从诞生就不同于西方风景油画。文人士大夫崇尚道家思想,反映在山水画上,自然是以虚无的胸襟来表现山川河流。并且将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相融合,而外化表现在宣纸上。宣纸上的山水已不是客观自然的表现。那是融合了道的思想的山水,宣纸上的山水与真正的自然山水像不像己不是艺术家所考虑的了。而笔下的山水有没有描绘得生动韵润、神气,也就是说是否“气韵生动”,才是画家们最为关注的。这也充分反映了山水画重精神性,而不重视再现性的特征。山水画重精神性,今天简单归为“山水精神”。这种“山水精神”在西方油画的美学中是没有的。 山水精神包含着太多的文化基因,包含着太多的文化沉淀,也是中国人寄于最多情思的所在。山水精神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宗柄在《画山水序》中讲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充分说明了山水画重精神性和文人性的艺术价值。从中可以启发当代绘画的创作,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注重表现本民族的艺术传统。
山水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中国山水文化观的确立与发展。古人崇天敬地,在山水画中追求“心物统一”的境界。展现出来就是情景交融、虚生相生、物我两忘,言有尽而意无穷。虽然众多的山水画家笔下描绘的都是山、水、树、石、云、烟,看起来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但画面所营造的意境则是依附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画面所描绘的一山一石,都浸透了画家的主体意识。都寄托了画家的艺术精神,不同于油画风景一草一木的逼真再现,而更多的是饱含艺术家的真挚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概述,画家在笔下构思的山水可以因心造境,将个人情感寓于一山一水,用水山空间,用笔墨韵味造就了一种境界,或雄伟、或寂静、或空灵、或苍郁、或厚重、或幽雅,画面展现的是情景交融,意溢象外与物我合一的境界。“山水精神”的这种表现不同于西方油画风景,中国的山水画是画家表达了天地造化,表达了自然万物的生命精神。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足以反映对山的颂歌。什么是山,山就是养育万物,不求回报,厚德载物。生育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种山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也是众多文人墨客描绘秀丽山川的原因所在,并树立了“高山仰止”般的崇敬。而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老子在道德经中不会漏掉对水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在老子的描绘中是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宠,滋润花草树木鲜艳争放,而自己却只顾朝下慢慢流淌,并最终汇归浩瀚的大海。从不争名争利,所以无忧无虑。这就是水的精神,永远甘居下游,平淡朴实,埋头流淌,与世无争。在这里山水精神或许包含了道家的精神。但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儒释道的综合体,反映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表现的或多或少而已。所以山水精神可能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某种程度可以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并必然会涉及到本民族的哲学观念。更何况山水精神始终被中国传统哲学渗透之至,并被推到一个哲学层面,这与西方油画相比较是有着鸿大的差别。西方油画风景画里面是很难找到西方哲学的,而中国山水画是处处透露出中国哲学味。山水精神表现的就是容纳天地万物,吞吐自如,来去无阻,传统哲学观的人文精神在此充分表现。中国哲学观对美的表述是并不在乎物象的本质美,着重的是物象深层次的美。例如前面山美水美已经讲述了着重的是山的厚德载物,水的上善若水。再如中国的花鸟画,表现素材最多的梅兰竹松菊等,固然这些物象本身很美,但中国传统哲学观里关注的是这些物象深层次的寓意。这相比较西方油画中的静物不可同日而语,西方油画中的静物,是静态的、死的,不包含什么深层次的寓意,只是把静物逼真表现而已。而中国文人笔下的梅兰竹菊已物化为哲学层的品德、格调、精神理想等。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美)方闻著,李维垠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中国 山水精神 解析
“山水精神”源于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景观作为描写对象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更是一门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
山水画晚于人物画,早期的山水画只是人物画中的陪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隋唐开始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趋于成熟,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脉。山水画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形式,以山水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以山水作为虔诚的崇拜。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细细体味到中国画的意境、气势、寓意与情调。没有哪一个绘画形式能像山水画那样给中国的文人寄予如此多的情感。
艺术家用水墨来表现世间万物,通过笔墨的韵味体现人对山山水水的无比热爱。“山水精神”赋予自然以顽强的生命精神,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山水和人一样有鲜活的生命动力和精神思想。另一方面,山水精神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形式。山水画历经数千年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并建立了一整套的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山水精神从诞生之日就蕴含的美学内涵。(蔡芝竖·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共为一体的状态。这是因为古人崇尚自然,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类只不过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在众多的山水画当中,人物的描绘只是很小的点缀,更多的是自然山川,高山仰止般的歌颂。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沉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山水画中的意境、格调、气韵、神采等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山川的映写,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情感、情操与思想。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莺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在这一点上,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有着天然的差异,西方风景油画强调逼真,对真实的自然景观进行写生,力求把大自然原封不动地搬上画布。中西两种描绘大自然的艺术形式由于文化背景、产生根源、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使得两种绘画朝着两条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的地位从陪衬走向主体,寄托着太多文人雅士的情感。
山水画受儒、道、佛的影响,以表现秀美山川的外在美和追求人格品德的内在美为出发点,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美学上构建了文人士大夫的“像物寄情、情景融一”的艺术思维模式。在对自然山川的观照中感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禅宗境界。中国的山水艺术家也归纳出一套山水体系的绘画思想。例如:“畅神论”、“卧游论”、“生命精神”、“意象”、“意境”等。这些美学思想的产生对山水画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推动着山水画继续向前发展,并促使更多的文人画家探索山水画的更高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方闻先生曾经指出,“从4世纪到9世纪的人物画,4世纪到14世纪的山水画,空间中自然形象的图绘性表现成了清晰可辨的风格化主题。而激起艺术家通过掌握表现技巧,坚定地朝前征服了绘画的深度与自然运动的幻觉,表现规范中的结构变革,也由明确的步骤获得了进展”。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绘画中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文人墨客对大自然山川的移情解读,是表达一种君子以林泉为乐得胸怀,更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尚。中国山水画在深层次上包涵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品德,凸显了坦荡旷达的博大胸襟,更浸透着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徐复观认为:“山川能成为贤者澄怀味象之象,是因为贤者能在山川的形质上能看出它的趣灵,看出它从有限以通向无限之性格,可以作为人所追求道的供养,亦即是可以满足精神上自由的要求,山水才能成为美的对象,才能成为绘画的对象”。
山水精神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汇合了中国绘画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文化的精神,山水精神来源于中国山水画,而中国山水画又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山水画不但是文人精神追求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综合凝结。山水画构造了一个可游、可居的世外桃源,一个诗情画意的山水王国。可以说是文人们从个体的视野去体验宇宙的永恒。“山水精神”包含着超越玄言的哲学思考,包含着中国禅宗美学的真实本质。“山水精神”有着对天、地、人的思考,有着对宇宙、生命的感悟。艺术家以笔墨韵味去捕捉,去体现这种思考和感悟,并用自身的体悟融入到笔墨当中,呈现出对山水草木的真情实意,呈现出对一花一草的无比热爱。“山水精神”具有天人合一的意境,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集中体现。山水精神还树立了一种闲情雅致式的审美基调。高山流水的山水画让人们品味到含蓄深远的意韵。崇山峻岭、茂树参天、泉水淙淙、山道盘旋、小桥流水、楼阁、亭桥是可游、可居、可望、可行的理想仙境,是道家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在这里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山水画的萌芽在晋朝,那时道家玄学比较风靡,道家重“心”略“物”,这对山水画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山水画的描绘上,文人士大夫的笔下注重表现而不注重再现。
从艺术思维和美学思想来说山水画从诞生就不同于西方风景油画。文人士大夫崇尚道家思想,反映在山水画上,自然是以虚无的胸襟来表现山川河流。并且将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相融合,而外化表现在宣纸上。宣纸上的山水已不是客观自然的表现。那是融合了道的思想的山水,宣纸上的山水与真正的自然山水像不像己不是艺术家所考虑的了。而笔下的山水有没有描绘得生动韵润、神气,也就是说是否“气韵生动”,才是画家们最为关注的。这也充分反映了山水画重精神性,而不重视再现性的特征。山水画重精神性,今天简单归为“山水精神”。这种“山水精神”在西方油画的美学中是没有的。 山水精神包含着太多的文化基因,包含着太多的文化沉淀,也是中国人寄于最多情思的所在。山水精神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宗柄在《画山水序》中讲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充分说明了山水画重精神性和文人性的艺术价值。从中可以启发当代绘画的创作,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注重表现本民族的艺术传统。
山水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中国山水文化观的确立与发展。古人崇天敬地,在山水画中追求“心物统一”的境界。展现出来就是情景交融、虚生相生、物我两忘,言有尽而意无穷。虽然众多的山水画家笔下描绘的都是山、水、树、石、云、烟,看起来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但画面所营造的意境则是依附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画面所描绘的一山一石,都浸透了画家的主体意识。都寄托了画家的艺术精神,不同于油画风景一草一木的逼真再现,而更多的是饱含艺术家的真挚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概述,画家在笔下构思的山水可以因心造境,将个人情感寓于一山一水,用水山空间,用笔墨韵味造就了一种境界,或雄伟、或寂静、或空灵、或苍郁、或厚重、或幽雅,画面展现的是情景交融,意溢象外与物我合一的境界。“山水精神”的这种表现不同于西方油画风景,中国的山水画是画家表达了天地造化,表达了自然万物的生命精神。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足以反映对山的颂歌。什么是山,山就是养育万物,不求回报,厚德载物。生育万物却不主宰万物,这种山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也是众多文人墨客描绘秀丽山川的原因所在,并树立了“高山仰止”般的崇敬。而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老子在道德经中不会漏掉对水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在老子的描绘中是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宠,滋润花草树木鲜艳争放,而自己却只顾朝下慢慢流淌,并最终汇归浩瀚的大海。从不争名争利,所以无忧无虑。这就是水的精神,永远甘居下游,平淡朴实,埋头流淌,与世无争。在这里山水精神或许包含了道家的精神。但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儒释道的综合体,反映在某一具体事物上,表现的或多或少而已。所以山水精神可能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某种程度可以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并必然会涉及到本民族的哲学观念。更何况山水精神始终被中国传统哲学渗透之至,并被推到一个哲学层面,这与西方油画相比较是有着鸿大的差别。西方油画风景画里面是很难找到西方哲学的,而中国山水画是处处透露出中国哲学味。山水精神表现的就是容纳天地万物,吞吐自如,来去无阻,传统哲学观的人文精神在此充分表现。中国哲学观对美的表述是并不在乎物象的本质美,着重的是物象深层次的美。例如前面山美水美已经讲述了着重的是山的厚德载物,水的上善若水。再如中国的花鸟画,表现素材最多的梅兰竹松菊等,固然这些物象本身很美,但中国传统哲学观里关注的是这些物象深层次的寓意。这相比较西方油画中的静物不可同日而语,西方油画中的静物,是静态的、死的,不包含什么深层次的寓意,只是把静物逼真表现而已。而中国文人笔下的梅兰竹菊已物化为哲学层的品德、格调、精神理想等。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美)方闻著,李维垠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