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致富日志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o78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民苏福山照顾着几亩茶园,由于几年来茶叶价格上涨,他计划新开一片茶园。”
  在茶村,茶农的生活都围绕着茶,从茶园的开垦到卖茶赚了钱给家里置办几样大件,无论大事、小事、细碎的、繁琐的……常常是几代人这样沿袭反复着。
  这样反复着照顾着自家的茶园,对茶农来说是件挺幸福的事,因为从手头紧巴着到生活宽裕,从平房到三五层的小洋楼,还有家里几大件的更新换代,这些改变都归功于茶。茶农的“黄金周”
  时值金秋,正是秋茶采摘、加工期,大田县屏山乡茶农们忙得不亦乐乎,金阳茶厂业主郭孝威无疑是忙人中的忙人,206亩的茶园面积,在村里、乡里、县里,都是屈指可数的大户,而秋茶是茶中上品,孝威自然不敢有丝毫马虎,自开始加工秋茶以来,白天上山组织采茶,夜里在茶厂做茶,天天忙到下半夜,人都瘦了一大圈。
  忙里忙外的,郭孝威说虽然累,但每天看着一批批优质茶叶,被一批批上门收购的客商“扫光”时,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深圳客商王福南来到茶厂,一番品尝,将冰柜里前两天加工的余下的140公斤毛茶全买走,每公斤均价240多元,这一单,收入3.3万元。迟来一步的几位客商。只好望柜兴叹。
  茶农郭显楣在乡里可是名新手,今秋刚刚开始加工茶叶,不料,一炮走红,他的茶叶卖得最俏。
  郭显楣在茶园管理上,多下农家肥,茶青质量自然不错,加上师傅指导有方,初次加工茶叶的郭显楣,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却不一般。到了“黄金周”第4天,郭显楣先后被广东、晋江、安溪、泉州等地客商买走11公斤毛茶、2公斤净茶,净茶每公斤1300元,一天就卖出近万元的收入。最后一天,他的茶叶全部加工完毕,共加工茶叶200公斤,毛茶每公斤最低卖440元,高至千元,冰柜里只剩下30多公斤的茶叶未售出。郭显楣满脸自信:不出一周,冰柜里的茶叶就会卖出去。
  这季秋茶,郭显楣几乎将投入的4万多元成本收回,以后,可就是他纯赚的了!
  从海拔千米之上的屏山乡下山时,乡党委书记林廷灶告诉笔者:全乡现有茶园面积9300亩。茶叶加工厂87家,今秋,大多茶农加工的茶叶品质都不错,全乡仅这季秋茶收入将突破3800万元,人均收入近千元,秋茶加工时节,成了屏山茶农们的“黄金周”。
  
  5亩茶园育出4状元
  
  都说种地难发家,种养家难出人才;但闽北高寒山区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老汉许显模硬是靠种植5亩茶山,不仅发了家,还供养出4个大中专生,且不欠一点外债,将近60岁的许显模对我们说,这些年用在孩子身上的学费、生活费每年都在上万元,这主要靠5亩茶园的支撑。
  5亩茶园有这么大能耐?带着疑问,我们来到许显模管护的茶园,只见这里生机盎然,跟附近茶园相比,茶树格外粗壮,茶叶格外嫩绿。老许说,他根据高山区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高山云雾茶种植特点,于1980年开垦出这片5亩茶园。我们了解到,许显模之所以能栽培出这么好的茶园,主要是注重科技。他还是全乡第一个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的茶农。茶园采摘的高山茶被誉为珍品。
  这些年来,许显模与妻子省吃俭用,把茶叶收入的钱全部投入到子女的学业上。他运用科技和辛勤汗水管护出一片高产高效茶园,也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状元”来,人们都称老许茶园的茶为“状元茶”。
  
  茶农江大炉的心事
  
  “一辈子吃茶饭,离不开茶,离开了茶我会很失落很寂寞的。”今年63岁的江大炉和茶“结缘”50载,既是稻香村茶农,又是政和县瑞茗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工人。1960年,12岁的他就随父亲从镇前镇下园村搬到了稻香村,进了1958年成立的稻香茶厂当茶叶工人。当时稻香茶厂是地方国营茶厂,在厂里,他育茶苗、开茶山、管理茶园、加工茶叶等,干了30多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茶叶市场滑坡,茶叶企业很不景气,1996年,稻香茶厂不得不将茶山分给工厂职工管理。
  2002年,茶厂体制改革后变为私有企业,工厂职工在拿到补贴分到茶山后,几乎都成了以种茶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茶农。他家分到了4亩茶山,也不例外。
  “种茶不是很辛苦,老少皆能帮上忙;种茶收入虽然不高,但总可以养活自己。这是一项好产业。”江大炉说,这些年来,他家靠干“茶活”的收入来维持生活,靠“茶钱”供养两个儿子读书,不论是在茶厂当工人,还是当茶农,他的生活总是难以和茶“划清界限”。而在稻香村,像他这样有着深厚“茶缘”的茶农有很多,全村1000多亩茶叶年产值130多万元,400多户农户85%都以茶叶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农户一旦离开了茶,就如工人下岗要面临重新就业,生活将变得艰难。
  说到目前的茶叶,江大炉心事重重,他说,头春茶每公斤6元,二春茶每公斤3.2元,三、四春茶每公斤只有1元,亩产值平均只有1200元,太低了。茶农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年轻人几乎都和茶“绝缘”,这不利于茶产业的发展。“假如政和茶叶能有安溪铁观音的价格,茶农肯定可以住洋房,吃不完了。希望茶价能够高一些,政和茶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政和茶品牌能够打响。”这是江大炉一辈子的心愿,也是政和所有茶农的心愿。
  
  大红村里绿茶香
  
  张孙弟是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的老茶农,今年,他的春茶夏茶已经全部采摘结束,收入3万多元。自入春以来,年过半百的张孙弟夫妻俩一天也没有停歇过,每天早上5点钟就上山采茶,午饭在山上吃,天黑才回来,春季茶叶多的时候得雇女工帮忙采茶,老张一天往返6个多小时,挑300多公斤的茶青下山,每天收入上千元。
  大红村共有528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是一个典型的茶叶村,村民们以种植名优白茶为主,目前全村已发展“福安大白”2100多亩,户均近4亩,今年全部采摘后,仅此一项全村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提起茶叶种植,张孙弟感触最深。早些年,张孙弟的5个子女要吃要喝要读书,年迈的父母体弱多病,除了几亩田,唯一的收入就是3亩多的茶叶。那时卖茶挣钱很不容易,夫妻俩天还没亮就得上山采茶,晚上回家后支锅炒软茶青,再用手揉制好茶叶后用炭火烤干。每隔两三天之后,选个晴天,张孙弟就要和村民结伴到城关卖茶了,那时种茶的人不很多,乡镇没有茶叶加工厂,只能挑到城里卖给政和茶厂。为卖个好价钱,大红村的茶农们早早吃过饭,挑上茶叶就上路了,从大红到城关,肩上压着25公斤左右的重量,步行25里的路程,一路走走歇歇,虽然年轻力壮,还是非常辛苦的,临近中午又渴又饿,有的村民就落队了,张孙弟放下自己的担子,折回去接一程。到下午1点多才到达茶厂卖了茶,那时每公斤卖1~2元。张孙弟说,卖完茶大家伙都舍不得买碗面条吃,空着肚子往家赶晚饭了。一年三季茶卖下来,得这样挑茶进城20多趟。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村里大力发展茶叶,镇里也有了几家茶厂,才陆续有小贩来村里收购茶叶,张孙弟的茶园已增加到7亩,他的5个子女均长大成人,其中3个子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老张说大红村茶叶最红火的2000年过后的这几年,因为大红村的土质肥沃,茶叶粗厚,价格一直很好,头季茶青铁山花茶厂直接到村里全部收购,二、三季的茶青松溪的茶厂过来收购,而且价格每公斤比本县高出0.25元,因此,附近的江、李屯洋和凤林村的茶农都将茶叶送到大红来卖,到晚上整个村子成了卖茶的闹市。
  “今年头季茶卖得很好,平均每公斤茶青卖到10元左右,但到了第二、三季的茶叶价格不知为何突然下降,遇到下雨天每公茶青居然只卖1元。”老张告诉记者,凭他多年的种茶经历,他并不很担心,他觉得种茶是最稳的,好卖不好卖都不会赔本,但他非常希望明年茶叶会卖个好价钱。
其他文献
回望中国这些年的茶叶发展,颇有些各领风骚数十年的味道,首先是安溪人策划的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神州贩茶运动,他们用坚实的肩膀与脚步挑出了香飘华夏的观音铁韵,用闽南商人的睿智与坚毅占据了中国茶叶的半壁江山;紧跟着的是举云南全省之力而崛起的普洱茶,它在最短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股中国茶界从未有过的大风浪,虽有大起大落的炒作之嫌,但它的影响和余波至今却还在茶市里回荡。  在铁观音与普洱茶各自“风光”之后,许多人都在
期刊
生活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工作多得让人焦头烂额,还有那么多刺激好玩的夜生活等着你。晚饭?公司门口的快餐店,路边的小饭馆,速食店……随便凑合就是了,把胃填饱了。  是否已经忘记了厨房里一起劳作的温馨,你洗菜我淘米的其乐融融?无法想象,在人声鼎沸的快餐店和小餐厅里,与他一同分享一天工作中的喜乐烦忧。高档餐厅倒是优雅安静,但是日日去那里解决晚餐,恐怕最先受不了的是自己的荷包吧。  或许浓重的油烟叫人对厨
期刊
茶业是绿色产业,茶叶是和谐象征。福建茶的发展、创新、风行世界,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全力支持。我们对新成立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寄予厚望,表示衷心的祝贺。  茶与福建的联系与生俱来,永续不断。闽是茶的发祥之地,茶是闽的吉祥之宝。茶给福建展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茶之乡,美;茶之祖,亲;茶之道,深;茶之缘,广;茶之韵,浓;茶之链,长;茶之用,多。茶业协会应该成为茶之平台,紧密联系茶农、茶工、茶商、茶人
期刊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个中等规模的小县城,如今却壮大成为扬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近江临海的上海先民们在锁国年久、西风日进的“风口浪尖”中,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明智态度。由此而逐渐孕育出的以开放、创造、扬弃、多元为基本特征的海派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弘扬,最终衍化成当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基本不产茶的上海,却“海纳”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产
期刊
雨后初霁,静谧的梅府花园,草织绒毯,树曳清风,欲滴的清翠之色与高悬的红灯笼相映成趣。葡萄架,秋千索,凉亭空寂,暮云轻卷,些许的水声风片,令这美好的空间愈加静好。  良辰美景,好友五人,相约在此地赏花品茗,闲坐听琴。择临水高台就坐,当红泥小火炉中的蟹眼松风轻起,宛若时光倒流,似回到文徵明“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的《品茶图》中。  香茗未瀹,花艺先行。“花痴”
期刊
2008年10月18日,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举行成立大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为协会成立发来贺信。福建省领导张昌平、陈桦、刘德章、张家坤、林强,老同志童万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等出席成立大会。  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章程》,推选了第一届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张家坤当选为首届会长,并作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期刊
茶,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融合了山川风月的气息,而成就其丰富多彩的容貌。在一杯茶中,就可以品味一处风光;在一杯茶中,就可以享受一种生命。  茶与乐,上善生活的两大名词,在今天嘈杂的现实环境中,上善生活所表现的至纯的生活态度与至善的生活方式,正是都市人所向往的,追寻茶的清静,喜爱乐的宁远。而当茶遇见音乐,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西湖茶乐    喝茶品茗,听琴聆乐,对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也是艺术,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今天,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正式成立了。我和陈桦同志在此谨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家知道,福建气候温和湿润,生态环境优越,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制茶经验,精湛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积淀,在中国茶业发展乃至世界茶
期刊
与百岁老人赏极品闽茶  田雨农 方瑞祥    随着拍卖师一阵阵掷地有声的落槌,一场关于茶叶的拍卖活动在福建茶人们的热情中达到了高潮。这是5月31日上午,发生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中西文化长廊”内的一幕,参与拍卖的都是在第五届“闽茶杯”2008春茶评比中获得金奖的福建茶叶。最后,闽红三大工夫之一的金奖“坦洋工夫”以每100克3万元成为了当日拍卖的最高价。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举办的“闽茶杯
期刊
口述:余悦 整理:陈莹  这期百家讲茶的主人公是余悦。余悦是何许人呢?他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昌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他不遵从于书本,他对中国茶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敢于推翻书本中记载的言论,他说: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就算耗尽毕生,也不能读透。”  此次他专门为宁红开了一场讲座,很多茶友也是慕名前来。在我赶到元泰红茶屋的时候,讲座刚好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