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第一学段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朗读能力,笔者从正确地读、熟练地读、快乐地读和入情地读四个方面入手,力求从朗读着手,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正确地读;熟练地读;快乐地读;入情地读
《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第一学段(1-2年级)这两年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无论语言学习,还是兴趣激发、习惯养成、能力培养,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认知、感悟能力比较弱,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初步接触一篇课文时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一篇课文中大多是生字,学生读书时往往结结巴巴,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因此,在第一学段,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朗读。只有这样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达成高效课堂。
一、学习“范读”,正确地读
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声传法,授之以渔,触类旁通。教师范读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范读。一年级孩子朗读最大的问题就是读破句,拖音,朗读时,让人听起来十分不舒服。对于这种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学生不会恰当地连词、断句,读不出句子的语气,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纠正这类现象,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可以静静地聆听;也可以边听边看课文;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如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一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借助拼音能颤着读过去,读得拖声摆气,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就需要范读,强调“弯弯”“小小”这些词语的读法,后面的三句,教师依次出示画面,让学生自己感悟,同桌教读,抽生教读,教师指导,学生基本上就会掌握本课的阅读方法,克服拖音现象。
2.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如《泉水》一课中,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老师的热情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泉水的热情,也让学生来了兴趣,把这份热情的朗读延续到剩下的文本之中。
在老师的范读中,学生做到“正确地读”,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更是流利地读、有感情读的基础。教师要舍得在“正确地读”上花时间、花工夫。
二、强调“熟”,流利地读
“流利地读”是“正确地读”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有感情读的重要基础,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1.指导正确地停顿
正确的停顿也要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理解会呈现不同的停顿方法。因此教师要作好正确的引导。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课文边看标点的良好习惯,自觉做到看到标点,读好停顿。其次根据语意停顿:朗读时,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语意或某种感情,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如,《小小的船》一课中“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读这句时,在“只看见”后面稍稍停顿,再缓缓读出“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可渲染出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环境气氛。最后还要根据句子结构停顿,如《爷爷和小树》一文中,“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一句,学生可通过听老师范读、自己仿读的方法读好停顿,即“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2.指导读好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根据标点读好语调。学生在教材中认识了句号、问号、感叹号,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告诉学生,标点符号不同,读的语调也应不同。如,《找春天》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两个感叹号,朗读时语调应上扬,满怀欣喜之情。而带着“?”的句子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它表示怀疑、惊奇、愤怒等感情,在读问句句时要依据表达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如,《动手做做看》中“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一句表示愤怒指责的语气,语气应加重。也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读好句子。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中“压”字应重读,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又如: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这句话就可以抓住“多么”“盼望”这两个词语读,通过读来理解棉花姑娘当时心里渴望有人来给她治病的迫切心情。
三、借助“趣”,快乐地读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往往动大于静。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必须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了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用演的形式
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课堂表演就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观海的猴子、好心又傻气的风娃娃、小獾和刺猬这些可爱的形象都是学生所乐于表演的。又如二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秋天》中“有的落在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执教老师在朗读训练中把“游、藏、爬、跑”这几个动词的朗读配上了相应的动作,学生一边读,一边演,乐趣多多,在接下来的照样子说话联系中也表现非常不错。
孩子们童真的话语,丰富的想象、细腻而又可爱的表演一次次地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从而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随之转为对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
2.进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小语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些阅读材料情节生动,篇幅较长,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像这样的文本就可以让孩子之间分角色来演一演。
如《棉花姑娘》一课中,棉花姑娘惊奇地问:“你们是谁呀?”教者可以从“惊奇”入手,指导朗读:“‘惊奇’还可换成什么词?”“谁能做个惊奇的样子给大家看看?”“棉花姑娘不认识七星瓢虫,她很惊奇,是怎么问的?”这样,学生理解了惊奇,表现了惊奇,自然会读活棉花姑娘惊奇的角色语言。
3.开展“朗读擂台赛”
开展“擂台赛”时,学生自选课文,到讲台前来朗读。读完后,由挑战者上台与他一比高低,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从而产生“擂主”。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中个人读的欲望很强,在朗读擂台赛时老师常运用“向谁挑战”一说,或者是“有谁还能超过他”,还有“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等说法,这都是运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
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愿读、想读、爱读,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住“悟”,入情地读
因为低年级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通过默读思考,给学生品悟的时间,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二自然段“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一段中“可是”一词表转折,跟一年级学生难以讲清,只有通过领读,通过语感来意会。“怎么办呢?”是讲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要领读得轻而慢,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思考,想办法,从而体会到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乌鸦。第四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了。”“一個一个”领读得慢一点,表达出艰难、通过努力的意思,“渐渐”一字一顿地读,让学生好象眼看着水一点一点上升。这样,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使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脑中浮现,从而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
低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还好比种树,只有苗壮,加上我们的精心管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可以说,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育程度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荣华.《把握学段课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正确地读;熟练地读;快乐地读;入情地读
《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第一学段(1-2年级)这两年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无论语言学习,还是兴趣激发、习惯养成、能力培养,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认知、感悟能力比较弱,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初步接触一篇课文时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一篇课文中大多是生字,学生读书时往往结结巴巴,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因此,在第一学段,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朗读。只有这样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达成高效课堂。
一、学习“范读”,正确地读
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声传法,授之以渔,触类旁通。教师范读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范读。一年级孩子朗读最大的问题就是读破句,拖音,朗读时,让人听起来十分不舒服。对于这种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学生不会恰当地连词、断句,读不出句子的语气,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纠正这类现象,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可以静静地聆听;也可以边听边看课文;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如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一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借助拼音能颤着读过去,读得拖声摆气,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就需要范读,强调“弯弯”“小小”这些词语的读法,后面的三句,教师依次出示画面,让学生自己感悟,同桌教读,抽生教读,教师指导,学生基本上就会掌握本课的阅读方法,克服拖音现象。
2.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如《泉水》一课中,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老师的热情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泉水的热情,也让学生来了兴趣,把这份热情的朗读延续到剩下的文本之中。
在老师的范读中,学生做到“正确地读”,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更是流利地读、有感情读的基础。教师要舍得在“正确地读”上花时间、花工夫。
二、强调“熟”,流利地读
“流利地读”是“正确地读”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有感情读的重要基础,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1.指导正确地停顿
正确的停顿也要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理解会呈现不同的停顿方法。因此教师要作好正确的引导。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课文边看标点的良好习惯,自觉做到看到标点,读好停顿。其次根据语意停顿:朗读时,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语意或某种感情,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如,《小小的船》一课中“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读这句时,在“只看见”后面稍稍停顿,再缓缓读出“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就可渲染出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环境气氛。最后还要根据句子结构停顿,如《爷爷和小树》一文中,“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一句,学生可通过听老师范读、自己仿读的方法读好停顿,即“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2.指导读好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根据标点读好语调。学生在教材中认识了句号、问号、感叹号,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告诉学生,标点符号不同,读的语调也应不同。如,《找春天》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两个感叹号,朗读时语调应上扬,满怀欣喜之情。而带着“?”的句子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它表示怀疑、惊奇、愤怒等感情,在读问句句时要依据表达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如,《动手做做看》中“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一句表示愤怒指责的语气,语气应加重。也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读好句子。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中“压”字应重读,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又如: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这句话就可以抓住“多么”“盼望”这两个词语读,通过读来理解棉花姑娘当时心里渴望有人来给她治病的迫切心情。
三、借助“趣”,快乐地读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往往动大于静。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必须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了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用演的形式
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课堂表演就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观海的猴子、好心又傻气的风娃娃、小獾和刺猬这些可爱的形象都是学生所乐于表演的。又如二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秋天》中“有的落在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执教老师在朗读训练中把“游、藏、爬、跑”这几个动词的朗读配上了相应的动作,学生一边读,一边演,乐趣多多,在接下来的照样子说话联系中也表现非常不错。
孩子们童真的话语,丰富的想象、细腻而又可爱的表演一次次地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从而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随之转为对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
2.进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小语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些阅读材料情节生动,篇幅较长,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像这样的文本就可以让孩子之间分角色来演一演。
如《棉花姑娘》一课中,棉花姑娘惊奇地问:“你们是谁呀?”教者可以从“惊奇”入手,指导朗读:“‘惊奇’还可换成什么词?”“谁能做个惊奇的样子给大家看看?”“棉花姑娘不认识七星瓢虫,她很惊奇,是怎么问的?”这样,学生理解了惊奇,表现了惊奇,自然会读活棉花姑娘惊奇的角色语言。
3.开展“朗读擂台赛”
开展“擂台赛”时,学生自选课文,到讲台前来朗读。读完后,由挑战者上台与他一比高低,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从而产生“擂主”。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中个人读的欲望很强,在朗读擂台赛时老师常运用“向谁挑战”一说,或者是“有谁还能超过他”,还有“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等说法,这都是运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起学生“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行之有效。
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愿读、想读、爱读,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住“悟”,入情地读
因为低年级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通过默读思考,给学生品悟的时间,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二自然段“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一段中“可是”一词表转折,跟一年级学生难以讲清,只有通过领读,通过语感来意会。“怎么办呢?”是讲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要领读得轻而慢,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思考,想办法,从而体会到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乌鸦。第四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了。”“一個一个”领读得慢一点,表达出艰难、通过努力的意思,“渐渐”一字一顿地读,让学生好象眼看着水一点一点上升。这样,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使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脑中浮现,从而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
低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还好比种树,只有苗壮,加上我们的精心管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可以说,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育程度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荣华.《把握学段课文教学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