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性学习,它既能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1]。可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和古人相去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的翻译文言文了。
本文拟就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碰到的问题谈些意见,作为学生平时翻译和练习的参考。
一、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的翻译要达到什么要求,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明确了,才有努力的目标。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翻译要达到的要求主要是两条:一是准确,二是通顺。翻译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2],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地翻译。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如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最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守的基本法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字字落实,是说对原文中每个字的意义或语法的作用,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含含糊糊。如果忽略了字字落实,只对一句话了解了大概意思,就很有可能造成误译,漏译或曲译。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句话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就不能准确理解“进”和“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直译,就是一般的句子都应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顺序进行翻译。例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石钟山记》)应译为:“士大夫毕竟不肯把小船在夜间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就不能知道。”
意译,就是遇到有些词句不便直译,或直译以后,意思不明,语句不顺,那就要按照原文词句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加以适当变通,将其意思说明白[4]。例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直译是:“向皇帝上书乞求骨头。”这不但不通顺,意思也不明白。这就必须意译:“向皇帝上书乞求退休。”再比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直译为:“吃肉的人卑鄙。”不通。意译:“大官们眼光短浅。”等等。这些句子不宜于直译而应该采用意译。
三、翻译的步骤和方法[5]
(一)第一步:逐词对译,字字落实——用留、扩、换三法
1.留——保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牛、马、大、小、山、水、逍遥、牡丹等),专有名词(如,国号、帝号、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政区名、度量衡单位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2.扩——扩充,即把文中的单音词作为词素,扩为现代汉语双音词。例如:“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为学》)译:聪明与灵敏,是可以倚仗而又不可以倚仗的。
3.换——替换,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翻译时应用现代汉语中通用的词替换。例如:“使人索扁鹊”(《扁鹊见蔡桓公》)译:派人去访求扁鹊。有些与现代汉语同形异义的词,要用文言词的本义替换。例如:“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译:可是我的智谋短浅,就因此失败。把文言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例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二)第二步:疏通文义,整理成句——用删、补、调三法
1.删——删除,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的“夫”(发语词)字,“久之,意暇甚。”(《狼》)其中的“之”(凑齐音节)字,都可删去不译。
2.补——增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量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例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译:楚霸王项羽一把火,可惜(那宏伟富丽的阿房宫被烧成)一片焦土了!“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译: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调——调整,即文言文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不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必须将其调整,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译:凭什么打这一仗?“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实在太不聪明了啊!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6],而且,文言文的翻译与白话文的读写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把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与白话文的读写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才能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兰和群.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20-121.
[2]季天兵.精选文段细解心结——文言翻译导练一得[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137-138.
[3]高培臣.疑难实词的解析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124-125.
[4]吴文南.宾为霖《天路历程》汉译评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5]张全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157.
[6]龙晓平.文学翻译标准的流变与文学翻译的本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2(21):131-132.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