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新文化运动割断传统文化的断裂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b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和文化意义,学界一直评判不一。“造成传统文化断裂”一说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割裂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关系,形成对立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合中国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断裂
  作者简介:李姣姣(1993.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引言:
  新文化运动的烽火已经过去一百年,然而它高举的旗帜还未褪色。无论是就中国社会还是就中国文化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方面亦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高擎“民主”“科学”大旗,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1、反对的是儒家糟粕,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儒家文化
  在处理“五四”是否全盘反传统的重要问题上,多数人将儒家一家言说归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显然是缺乏理性的。以倡导和开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等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反传统精神,但他们绝对无法全盘性的反对传统文化,他们只是针对传统的一个部分即礼教伦理,发起冲击和反叛。新文化运动者们还对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也进行研究和挖掘,尤其给予了墨家以很高的评判。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针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成分,而非整个传统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荼毒了古老中国许久,使蒙昧的国人难以挣脱,又是维持腐朽政治制度的基础。这种糟粕,需要借助勇往直前的“五四”倡导者来一一踩碎。
  2、并未真正脱离传统,以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非但没有造成断层,反而立足于传统文化以产生更大影响力。他们本身也没有脱离传统,传统对他们仍在发生作用,更何况他们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在整理传统, 研究传统。
  “五四”时代的参与者们,如胡适、吴虞等人,他们与传统文化始终存在着某种难断的联系,这不仅是由于传统势力仍处于主导地位,更是由于传统从来无法绝断。任何一种文化在它自命与传统“决裂”之时开始,就已经是传承的结果,新文化不能只面对一种毫不存在的过去,它必须以旧有文化作为依据对象。新文化运动者提倡科学方法和坚持不同思路,重新整理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他们虽然对“新”“旧”持有不同见解,但都是为了达到推陈出新、古今交融的终点。
  3、传统难以完全消失,长期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
  “传统是围绕人类的各种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思维与行事方式,表现为思想和语言的‘共同体’及其物化形态,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感召性的文化力量。传统得到多数人的承认,持续影响着人民大众的普通生活,成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1]现代化潮流中的传统,看似落后于时代,但长期积累的现实影响和历史作用,使其无法被灭除、被断裂,它流淌于血液,传承着基因。
  古代文學历经数千年,烽火硝烟里持续传承,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2],以至于逐步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自然演化成民族审美心理、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五四”运动固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凭借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也是很难将其根除。
  4、个别论断或有偏颇, 但不能以偏概全
  新文化运动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重要领域,学界不断进行阐释、质疑和总结。尤其是近年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判出现了两极化的言论,肯定者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的巨大负面效应视而不见,否定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过激行为,甚至等同文革的“极左”行径。客观来说,新文化运动虽呈现出一些武断粗莽,对待科学也存在片面极端的毛病,但不能在评判时以偏概全,那些较为偏激的观点言论,在《新青年》内部早产生了反对意见。如钱玄同作为最激进的反传统斗士,他提出的主张遭到多数人批驳。
  总之“五四”先驱者存在的偏激之处是局部的,在后来的认识和实践中也有所改进,该运动完全以思想批评和文化讨论的形式展开,没有超出文字讨论和法律形式的正常范围。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才进行的。
  结语:
  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既开创了现代新文学,也重新诠释了传统文学,两者紧密相连,彼此交互,历史和现在构成了一种不断对话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对话而使传统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中国新文化运动者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转型期的觉醒者,最有力的反传统精神的推动者,因而“传统文化断裂”一说是不负责任的片面说辞。
  注释:
  [1]温儒敏、陈晓明等.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页.
  [2]温儒敏、陈晓明等.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页.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晓明等.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M].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
  [4]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J].《甲寅》(日刊),1917.
  [5]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
  [6]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J].《文艺研究》,2007年(3).
其他文献
青春是个多梦的季节,每一个梦都是我们对今后美好世界的向往、憧憬。但是,人生难免有起伏、有跌宕,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迷茫,是什么让我们为了梦想坚守下去,我想应该是“守望”一度支撑我们大步向前。  守望中国梦,继续前进!纵观目前国际社会,具有一个共同的崇高理想,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为了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在面临这个越加多极、多元的社会世界,我们更应该要传承我国文明文
期刊
作者简介:刘薇,汉,女,苏州市纺织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和语文教师。  身处21世纪的我们认真学习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并且努力践行着。然而,当科技日新月异的时候,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我们自己可曾回忆起过去拥有的那些美好呢?  忆坚持  毕业季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的抉择。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当时的我在读本科时,就暗下决心要考研。那时,我有
期刊
昊昊时常去想以前的事。那时的家在一座青瓦平房里,有一个很大的院落。父亲喜欢种花,母亲喜欢晒太阳。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事情是自己毕业离家的那个中午,天空阴沉沉地像在预告场别离。随后下起了雨。恍惚中,母亲的眼眶微瓢像是远处被雨冲刷模糊的山际线。而父亲在大雨里站了很久,沉默着没有说话。最后在轰隆的暴雨声里,发出一声模糊浑浊的叹息声来。听上去像是一种呜咽,恍恍惚惚,茫然失措。  那么,现在呢?连家门前的两三棵
期刊
作者簡介:赵维宁(1996-),女,汉族,广东珠海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4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阿顺看着自己刚刚塑造好的菩萨,笑了。  这是阿顺在莫高窟的第二十年。二十年前的他,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少,被父亲领进了这千佛之窟。  洞窟内,是一尊尊慈眉善目的菩萨,正注视着这位年轻的创造者;洞窟外,伴随着鸣沙山的沙响,便是明媚蓝天,漫漫黄沙。  阿顺知道,这里是父亲为之奉献一生
期刊
The effects of film mulching of millet on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semi-arid area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South Ningxia, China. Different mulching me
对于东辽县平岗镇机关的党员来说,提起“双八条”是再熟悉不过了。其主要内容是:机关财务管理八项制度、机关来客招待八项制度。 别小看这“双八条”,涉及到的尽是镇级领导
今年清明,我没有回老家扫墓。  那个倚靠大山的偏僻小镇,来回一趟近九个小时。  我自小没见过爷爷,在我出生前他就因病离世了,所有关于他的记忆,就是高高山岗上那座矮矮的土丘,和环绕在土丘旁的葱茏大树。小时候随父亲上山扫墓,叔叔伯伯会在最前面用砍刀辟出一条羊肠小道,直通达爷爷那里。尽管如此,我依然会被锯齿般的叶楞割到,被路上的乱石磕绊。没有公墓园的规矩平坦,对于幼年时的我来说,上山是个充满惊险和乐趣的
期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军官是军队干部的主体,是军队指挥作战力量的核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敢担当的军官队伍。作为军官队伍管理的核心环节,军官选拔任用的地
本文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刘庆邦小说《鞋》中的“鞋”意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男女主人公在“鞋”上的不同表现,表现了两种对待情感的态度,使“鞋”具有了超越其表面含义的象
绘本以插画为表现重点,是儿童求知、智力增长发育、对世界认知的重要途径。绘本的插图设计以儿童为本位,结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从儿童的心理去考虑,利用插图的趣味性激发阅读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