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换思路拍民俗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民的风俗习惯。民俗摄影拍什么?映入我们脑海的多是舞龙、舞狮、舞花灯,抬阁、抢财神、赛大猪等类别丰富的大场面。约90%的爱好民俗的影友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上题材。尽管这些题材的摄影佳作也不断出现,但创作方法雷同、表演性民俗的出现也为这种民俗摄影引来了负面的评价。创作方法雷同,影友们的作品就会非常相似,难以给人带来新的美感;表演性民俗不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甚至不忠实于真正民俗,作品就难免浮于表面,缺乏深度。静下心来思考,民俗摄影还有更广阔的题材值得挖掘,本期,我们就换换思路,谈谈民俗。
  深入生活找民俗
  跳出人群聚集的大活动、大场面,深入百姓生活,我们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民俗不仅是人群聚集的公共性活动,也是每个家庭乃至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细心观察,用心表现,就能找到新颖的民俗题材,拍出与众不同的民俗作品。尤其是节假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情绪、行为也更加具有感染力,是拍摄的绝好时机。如右图作者选择了老两口准备年夜饭的场景,这是中国百姓最重视的一餐,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一餐,相信影友只要用心拍摄自己家的年夜饭,出好作品的概率将非常高。当然,立意以及技巧方面要多加重视,如《年夜饭》中团圆时刻为何只有两位老人?拍摄时机为何选择此刻,冷暖对比色调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只有深入被摄者的生活,才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作品。
  平常生活见民俗
  百姓的衣、食、住、行、用,其实哪一样都包含着民俗,另外,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一个很时髦的习惯,几年后或若干年后就很可能成为值得我们追忆的民俗。比如以前的喇叭裤、随身听、大哥大、二八自行车,许多事物在不断发展演变,但每个过程都凝聚了一段难忘的情感。如果我们当时用照片给予很好的表现,等到今天,其价值和意义就非同凡响了。知道平常生活中有珍贵的民俗后,还不能简单地给予记录,比较好的创作方法是,经过提炼、筛选,选择典型的场景并选择具有感染力的人物,比如右图,拍摄于2005年,热闹的集贸市场,川流不息的人们,具有当时时代的鲜明特征,摊主殷勤的姿态又非常传神。过年、过节买新衣在今天依然是我们的民俗,但从民俗角度关注它的摄影人并不多。
  自然真是表民俗
  民俗摄影,曾一度摆拍成风,表演成风。摆拍不能全盘地被否定,如果摆得高明,也不失真实本质。但摆得不高明,则会产生的模式化的场面、模式化的表情。这样拍摄民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如何做到自然、真实?首先,选题尽量要真实,尽量拍原生态的民俗。少拍那些受商业利益驱动的、粗制滥造的“伪民俗”。“伪民俗”注重的只是外表,大多只在感性的层面上下工夫,缺乏对民俗、民间文化的真正体现,也破坏了民俗的趣味和内在价值。 真正的原生态民俗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比如贴春联这一民俗。左图作者选择了这一主题后,尽量不干扰被摄人物,远远地采用高角度连续拍摄,就拍到了春联和人物动作都比较合适的照片。这种远距离拍摄原生态民俗带给我们一种自然真实的感觉。
  留心细节有真情
  民俗摄影还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情感的匮乏,照片形式美观有余,内容深切动人不足。广大的民俗题材中有无数的镜头可以撷取,只要摄影人用心灵捕捉平凡个体、家庭、或群体的动人瞬间,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就不难拍出感情饱满、以小见大的民俗作品。这种拍摄方法捕捉到的画面往往与众不同。比如,右图1中,表现的是过春节前,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回到了家,刚一见到妻子、孩子的感人瞬间,这是在作者的亲戚家里,作者准备好,一直在等全家团聚的那一瞬间的细节;右图2中,表现的是内蒙古人在民俗活动中,为自己的马认真装束的瞬间。
  “戏”外可能更精彩
  如果把正在进行的民俗活动看作一台“戏”,我们可以把现场分为“戏”内和“戏”外两个部分,“戏”内的内容是大家都在集中精力拍摄的,所产生的画面题材多数可以预见,不容易创新,所以出现佳作的竞争非常激烈。而“戏”外可能有更精彩的“戏”,其内容既围绕了原题材,又对原题材进行了扩展、烘托。就像写作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一样,摄影中也不要简单地只会“开门见山”,而不会“拐弯抹角”。全方位,多角度地围绕民俗进行拍摄,是合理的创作方法。许多影友在拍摄民俗中,既关注活动本身,又留心台前幕后,创作出了诸如本页作品的许多佳作。
  直接表现重气氛
  图片感染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气氛把握和表现,很多的摄影技巧的应用,都是为了作品更有气氛。我们常说,这幅作品真美,像电影镜头一样迷人。拍摄电影最注重气氛的营造,除了摄影构图、景深之外,灯光、道具、烟火、雨雪雷电等天气特效、色彩特效等,无所不用。民俗摄影主要应该用纪实的手法拍摄,除了照相机本身能够实现的效果之外,不人为干预画面,不进行导演、策划。从本文的插图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这样的佳作。我们发现,构图、用光、景深、快门速度、瞬间抓取把握得当,不去摆布,一样很有气氛。当然,我们也不排斥以艺术创作为目的民俗创意作品,但绝不要在纪实类作品投稿中使用。
  关注民俗新景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民俗摄影应该敏感地注意到这些变化,记录社会发展的步伐与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反映时代心理的发展变化,因为您拍摄的这一变化很可能包含有重要信息,很可能成为那个时期的经典影像。比如看上图《过年走亲戚》,我们会惊讶地看到,走亲戚竟然送的是方便面!然后我们会了解到,有些人眼中的简单快餐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成了时髦的礼品,这是时代文化传播造成的有趣现象。另外,片中的摩托车、服饰都是那一时期的标志,很好地为这一现象作了注解。
  总结
  换换思路拍民俗不是否定传统的民俗拍摄思路,而是把更广阔的思路展示给大家,这些思路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于影友们积极的创作实践,也许看了这些展示,您会举一反三,发现生活中更多被忽视的精彩民俗。节日是人们最欢乐的时光,也是许多摄影人尽情拍摄的好时机。天南地北的影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拍摄,我们的民俗百花园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其他文献
实用轻便长变焦镜头  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在购买了带有18-55mm等标准变焦镜头的单反套机后,下一只要配置的镜头往往都是长变焦镜头。对他们而言,那些大光圈的专业镜头性能固然好,但价格通常不被一般摄影爱好者所接受,重量更是让人生畏,反倒是一些成像、性能也不错又轻便的低端长变焦镜头更价廉物美,有的甚至只要两三千元就能拥有,自然成为优先考虑的。这样标准、长焦两只变焦镜头的搭配也比单配一只大变焦镜头经济得多
高可靠性的机身  提到防尘防滴的可换镜头相机,相信大家脑海中想到的都是体积硕大的旗舰型单反相机。而现在,精致小巧的X-T1也能为您带来非常出色的可靠性。  X-T1的机身采用镁合金压铸成型,并且整机80余处具有密封防护结构,可以提供防尘防滴特性和零下10摄氏度的耐低温能力。富士计划推出包括16-55mm 1:2.8、50-140mm 1:2.8和18-135mm 1:3.5-5.6三款WR镜头来搭
在旅行的途中拍摄,机会和抓拍固然重要,但很多情况下,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时,摄影人需要像导演一样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画面,并能及时对现场环境作出明确判断。现场的环境已经为摄影师提供了舞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等待某个瞬间、某个人物的出现。作者杨凯生的这两幅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他对画面瞬间的预先想象,有了构想、有了等待,等到合适的人物和瞬间出现就可以了。  深蓝的天空与大面积白墙的互补,加大了视觉
北方的冬天,家家户户窗户上都有一道美丽的风景——冰窗花。冰窗花的形成,是由于冬季夜间寒冷,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窗而凝结成不可复制的物理几何图形,由此而形成奇异的花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窗花。面对大自然如此精妙的馈赠,我们何不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下这些精美的画面。  冰窗花看起来非常漂亮,不过要想表达出这种美丽,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摄影技法,下面我们来说说冰窗花拍摄的几个小巧门:  窍门提示  
Bas Meeuws是一位荷兰摄影师,从2010年开始,他以数码摄影的方式创作传统的花卉静物作品。在17世纪的荷兰,花卉静物画曾非常流行,画家们实际上并不是面对插满了鲜花的瓶子来绘制油画,鲜花价格颇高,他们往往是根据鲜花图录来绘画,那更像是一种“拼贴”,所以可以更随意和主观,不同地区和时间的鲜花可以同时出现,呈现出异乎寻常的丰饶。Bas Meeuws同样并非拍下了照片中的花束,他在相同的布光下单独
多年来参与摄影,使我感受到自然界竟然具有如此魔幻般的魅力和色彩,摄影能令我在生活中感受和发现自然界中的情趣和蕴藏在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我们常常会疏忽或突发灵感,但很快忘却了,摄影艺术作品经摄影师创意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我这组静物照片就是通过室内灯光    及多次曝光、色彩对比、富装饰性的构图布置等技巧,营造、定格一个赏心悦目甚至感人肺腑梦幻画面,感动自己,亦能感动别人。摄影令我
白鹭,属鹳形目,鹭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般栖息在湖泊、森林、沼泽地带。白鹭体型纤长,体态优美,性情温和,举翅投足间洋溢着高雅风流气质,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美感。常常成为摄影人镜头中竞相追逐的“明星”。  白鹭天性胆小,警惕性极高,给拍摄者带来不少难度。为了拍出白鹭自然优美的身姿,我准备了一支400mm以上的镜头和一个牢固的三脚架。除了设备齐全外,十足的耐性更是关
Q:在映画廊的那次活动,四位曾经获得奖学金的中国摄影师,沈绮颖、刘杰、刘禹扬和你,介绍了各自在纽约的学习心得和申请经验,并展示培训后的作品。这个基金会项目是怎样一个项目?  A:马格南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旨在将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格南摄影师”所代表的精神理念推广传播给公众,将其“关心人的摄影”的精神传承至新一代的纪实摄影师。基金会的官网上这样介绍自己,“马格南基金会支持、培训新一代的摄影师,并努
数码单反 适马SD1携Foven X3重磅出击    本届Photokina上,数码单反的风头不似以前,但适马推出自己的顶级机身SD1则着实让人吃惊。SD1拥有全新的24×16mm APS画幅Foveon X3传感器,总像素数量高达4600万,为目前同类产品之首。内置的双“True II”影像处理隐形,可以更快地处理来自传感器的海量数据,提供精细逼真的高清晰图像。相机采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11点
将对焦模式开关切换到MF挡,关闭液晶屏,忽视取景器中的合焦提示,我们就能体验一下1960年代以前的摄影人是如何拍摄照片的。快速翻阅“自动对焦技术的发展”档案簿,让我们一起回顾它的发展历程。  吉喆  网名云飞扬,商业、人像摄影师。  大光圈拍人像如何对焦  不少朋友购买单反相机的初衷就是能拍摄一张焦内清晰、背景虚化的人像照片。这往往要使用到大光圈镜头,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精准对焦。下面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