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对沥青路面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做一些阐述。
[关键词]沥青路面 施工 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TV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37-01
沥青作为一种路用结合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高等级路面上得到了普遍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体现在其投入使用后的性能以及服务上,对人们的出行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保证了路面的平整、耐用,才能为社会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条件,所以,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
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沥青面层施工前阶段;第二阶段:沥青面层施工阶段;第三阶段:沥青面层施工后,即工后交付使用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可通过一定措施,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和加强现场管理控制对平整度指标加以控制和提高;第三阶段可通过及时养护加以处理或通过路面专项维修恢复其路面使用功能。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下承层平整度不良对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传递影响因素、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因素、基准面(线)的影响因素、摊铺作业的影响因素、碾压作业的影响因素等。
二、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主线路面结构为:20cm级配碎石垫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33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cm同步沥青碎石封层+透层+8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6cm厚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管理的质量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际目标管理,工序管理,明确责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下面就以路面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施工为例,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做一些阐述。
三、沥青路面质量控制措施
1、原材料质量控制
(1)沥青材料。AC-13C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重交沥青。
(2)粗集料。沥青面层的粗集料应洁净、干躁、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路面抗滑表面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力好的优质石料,不得使用筛选砾石、矿渣及软质集料,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反对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
(3)细集料。沥青面层的细集料采用机制砂、优质的天然砂或石屑,但石屑用量不宜超过机制砂及优质天然砂的用量。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同时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力。
(4)填料。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拌和机回收的粉尘不准使用。
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分为三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这项工作由工地实验室负责完成。本工作尽量提前,有了配合比,就可以准确的确定材料的各种规格和数量。生产过程中,当进场材料发生变化,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不符和要求时,及时调整配合比。沥青路面正式施工前7天,选定一段合适的地段做试验路,通过成功的试验路获得的数据来指导后续施工。
3、对施工机械的管理
各类操作机手应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运行。漏油的机械、车辆不应上路,以避免给路面造成污染和损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质量及产量,与所选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有重要关系,拌和設备要能满足工期的要求及工作的连续性要求。路面的平整度主要取决于摊铺机,摊铺机应根据路面宽度及路面等级进行选用,尽量采用热接缝,避免冷接缝,同时摊铺机的生产效率要高。压路机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及轮胎压路机的组合作业,数量由实际工作量确定。其它设备均要与整个施工环节相匹配。总之,设备在选用上要以故障率低且性能优越为宜。
4、沥青混合料拌制
(1)质检人员必须在料车装料过程中和开离拌和场前往摊铺工地途中经常进行目测,及时发现混合料中存在的问题,严把质量关。
(2)拌和时沥青的温度控制在165~170℃,且不大于175℃,集料加热温度控制在190~220℃,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控制在170~18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控制在不低于160℃。
(3)拌合料尽量不使用回收粉尘,用于生产沥青混凝土的矿粉保持干燥状态。
(4)拌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结团成块现象,严禁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5、沥青混合料运输
(1)为了确保摊铺温度,所有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都用油布覆盖。
(2)运输车装料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箱底板及周壁要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柴油∶水(1∶3),防止混合料粘连。
(3)倒车卸料时,要避免汽车撞击摊铺机,指定专人指挥车辆,在摊铺机前10cm~30cm处停车,卸料过程中应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6、沥青混合料摊铺
(1)沥青混凝土摊铺前,摊铺机烫平板温度必须加热到不低于100℃。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不低于160℃,
(2)运料车辆到达摊铺机作业面时,摊铺机要调好初始状态。另外,对履带底部及传感器下面的基层上的杂物要清除干净,摊铺机要连续作业,如因故停止时间超过1h,就要设置横缝。
(3)为减少施工横缝,应保证每层每天至少摊铺1km。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以试铺确定的摊铺速度、振动、振捣频率匀速前进,严禁中途变速或停顿。
7、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1)碾压沥青混合料采用组合碾压的方式,初压时采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2遍,速度为1.5~2km/h;复压紧接在初压之后进行,采用重型轮胎式压路机,碾压4~5遍,速度为2.5~3.5km/h;终压采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2遍,速度为2.5~3.5km/h。碾压时除按规范标准进行外,应注意碾压路线和碾压方向不得突然改变,以免使混合料生产推移或开裂。
(2)碾压混合料必需在较高温下进行,初压不低于150℃,复压不低于100~125℃,终压完成时不低于90℃。
(3)碾压分段进行,分段长度控制在30m~50m之间,即一段初压,一段复压,一段终压,段与段之间应设标志,并指定专人负责移动,便于司机辨认。
(4)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慢进行,不得急刹车。压路机加水时,应行驶到已复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边缘停放,加水后应就地来回碾压平整后再离开原位。
(5)初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得产生推移、开裂现象;复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要求无明显轮迹;终压后要求表面平整,光洁,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轮迹。
(6)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边缘及构造物接头处应采用小型压路机或振动夯压实。
8、施工缝的处理
沥青路面施工缝处理的好坏对平整度有一定的影响,通常连续摊铺路段平整度较好,而接缝处较差。因此,接缝水平是制约平整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处理好接缝的关键是切除接头,用3m直尺检查端部平整度,以摊铺层面直尺脱离点为界限,用切割机切缝挖除。新铺接缝处采用斜向碾压法,适当结合人工找平,可消除接缝处的不平整,使前后两路段平顺衔接
四、结束语
总之,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控制关。要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不单要提高机械能力和配套水平,还要提高施工企业及人员的素质,强化规范化施工。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施工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J].陶俊.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5).
[关键词]沥青路面 施工 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TV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37-01
沥青作为一种路用结合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高等级路面上得到了普遍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好坏体现在其投入使用后的性能以及服务上,对人们的出行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保证了路面的平整、耐用,才能为社会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条件,所以,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一、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
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沥青面层施工前阶段;第二阶段:沥青面层施工阶段;第三阶段:沥青面层施工后,即工后交付使用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可通过一定措施,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和加强现场管理控制对平整度指标加以控制和提高;第三阶段可通过及时养护加以处理或通过路面专项维修恢复其路面使用功能。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下承层平整度不良对沥青路面平整度的传递影响因素、沥青混合料的影响因素、基准面(线)的影响因素、摊铺作业的影响因素、碾压作业的影响因素等。
二、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主线路面结构为:20cm级配碎石垫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33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cm同步沥青碎石封层+透层+8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6cm厚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管理的质量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际目标管理,工序管理,明确责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下面就以路面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施工为例,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做一些阐述。
三、沥青路面质量控制措施
1、原材料质量控制
(1)沥青材料。AC-13C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重交沥青。
(2)粗集料。沥青面层的粗集料应洁净、干躁、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路面抗滑表面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力好的优质石料,不得使用筛选砾石、矿渣及软质集料,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反对采用颚式破碎机加工。
(3)细集料。沥青面层的细集料采用机制砂、优质的天然砂或石屑,但石屑用量不宜超过机制砂及优质天然砂的用量。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同时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力。
(4)填料。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拌和机回收的粉尘不准使用。
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分为三阶段: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验证。这项工作由工地实验室负责完成。本工作尽量提前,有了配合比,就可以准确的确定材料的各种规格和数量。生产过程中,当进场材料发生变化,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不符和要求时,及时调整配合比。沥青路面正式施工前7天,选定一段合适的地段做试验路,通过成功的试验路获得的数据来指导后续施工。
3、对施工机械的管理
各类操作机手应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运行。漏油的机械、车辆不应上路,以避免给路面造成污染和损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质量及产量,与所选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有重要关系,拌和設备要能满足工期的要求及工作的连续性要求。路面的平整度主要取决于摊铺机,摊铺机应根据路面宽度及路面等级进行选用,尽量采用热接缝,避免冷接缝,同时摊铺机的生产效率要高。压路机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及轮胎压路机的组合作业,数量由实际工作量确定。其它设备均要与整个施工环节相匹配。总之,设备在选用上要以故障率低且性能优越为宜。
4、沥青混合料拌制
(1)质检人员必须在料车装料过程中和开离拌和场前往摊铺工地途中经常进行目测,及时发现混合料中存在的问题,严把质量关。
(2)拌和时沥青的温度控制在165~170℃,且不大于175℃,集料加热温度控制在190~220℃,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控制在170~18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控制在不低于160℃。
(3)拌合料尽量不使用回收粉尘,用于生产沥青混凝土的矿粉保持干燥状态。
(4)拌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结团成块现象,严禁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5、沥青混合料运输
(1)为了确保摊铺温度,所有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车辆都用油布覆盖。
(2)运输车装料前必须将车箱清理干净,车箱底板及周壁要涂一薄层油水混合液(柴油∶水(1∶3),防止混合料粘连。
(3)倒车卸料时,要避免汽车撞击摊铺机,指定专人指挥车辆,在摊铺机前10cm~30cm处停车,卸料过程中应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6、沥青混合料摊铺
(1)沥青混凝土摊铺前,摊铺机烫平板温度必须加热到不低于100℃。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不低于160℃,
(2)运料车辆到达摊铺机作业面时,摊铺机要调好初始状态。另外,对履带底部及传感器下面的基层上的杂物要清除干净,摊铺机要连续作业,如因故停止时间超过1h,就要设置横缝。
(3)为减少施工横缝,应保证每层每天至少摊铺1km。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以试铺确定的摊铺速度、振动、振捣频率匀速前进,严禁中途变速或停顿。
7、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1)碾压沥青混合料采用组合碾压的方式,初压时采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2遍,速度为1.5~2km/h;复压紧接在初压之后进行,采用重型轮胎式压路机,碾压4~5遍,速度为2.5~3.5km/h;终压采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2遍,速度为2.5~3.5km/h。碾压时除按规范标准进行外,应注意碾压路线和碾压方向不得突然改变,以免使混合料生产推移或开裂。
(2)碾压混合料必需在较高温下进行,初压不低于150℃,复压不低于100~125℃,终压完成时不低于90℃。
(3)碾压分段进行,分段长度控制在30m~50m之间,即一段初压,一段复压,一段终压,段与段之间应设标志,并指定专人负责移动,便于司机辨认。
(4)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慢进行,不得急刹车。压路机加水时,应行驶到已复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边缘停放,加水后应就地来回碾压平整后再离开原位。
(5)初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不得产生推移、开裂现象;复压后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表面要求无明显轮迹;终压后要求表面平整,光洁,颜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轮迹。
(6)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边缘及构造物接头处应采用小型压路机或振动夯压实。
8、施工缝的处理
沥青路面施工缝处理的好坏对平整度有一定的影响,通常连续摊铺路段平整度较好,而接缝处较差。因此,接缝水平是制约平整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处理好接缝的关键是切除接头,用3m直尺检查端部平整度,以摊铺层面直尺脱离点为界限,用切割机切缝挖除。新铺接缝处采用斜向碾压法,适当结合人工找平,可消除接缝处的不平整,使前后两路段平顺衔接
四、结束语
总之,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控制关。要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不单要提高机械能力和配套水平,还要提高施工企业及人员的素质,强化规范化施工。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施工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J].陶俊.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