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合成了一种新型二(2-苯基-8-羟基喹啉)锌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表征了结构,并对比研究了二(2-苯基-8-羟基喹啉)锌和喹啉锌的荧光性质,前者的激发光谱在46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了一种新型二(2-苯基-8-羟基喹啉)锌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表征了结构,并对比研究了二(2-苯基-8-羟基喹啉)锌和喹啉锌的荧光性质,前者的激发光谱在465 nih处出现了较强的吸收,并且发射峰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由喹啉锌的495 nm移至2-苯基-8-羟基喹啉锌和喹啉锌的521 nm处.对有关的吸收峰的归属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苯环的取代增加了有机配体π-π键的共轭程度,使HOMO-LUMO之间能隙变小,引起发射峰红移.
其他文献
以对苯二甲酸(L')为桥联配体,18冠6(L)为配体,稀土(Eu-Tb)为中心离子,合成了一系列超分子化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性能测量.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1-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稀土离子掺杂碱土铝酸盐发光粉,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分别合成出富Sr和富Al的Sr2AlO4:Eu,Dy发光粉样品.XRD分析结果表明,SrO/Al2O3比率的微小变化不会影响样品
观测了粒径分别为15,23,135 nm的立方相Gd2O3:Eu3+的选择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受强量子限域效应的影响,纳米Gd2O3:Eu3+的激发光谱的强度表现出对颗粒尺寸的明显依赖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硅衬底上制备出具有良好的(002)择优取向的多晶ZnO薄膜.研究了室温下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观察到显著的单绿光发射(波长为514 nm)峰.在氧气中830℃高温退
针对一般掺杂结构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效率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同时色度逐渐变差的特点,我们引入了在NPB层和Alq3层内同时掺杂DCJTB的具有双发光区的器件结构。制
第2届全国氧化锌及相关材料学术会议定于2005年12月20~2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由国家“863”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题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工程与材料学部
以高温固相法合成SrAl2O4:Tb3+,Ce3+发光材料,蓄光后在暗室中观察发出明亮的绿光.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对其进行了物相测定,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晶相与显微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