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并加以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要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果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授阅读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适当的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游泳”,自己去感受文学殿堂的无限魅力!
1.精心选择好阅读材料。即既有三大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内容自然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间。
2.注重理解和感知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3.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篇章层次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会发现其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和一个重要句子之后,我们要努力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
5.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开放性阅读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地说服力。
三、加强写作训练
新课程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以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弄清原文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一双手》之后,就写《老师的手》、《爸爸的手》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四、培养阅读习惯
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囿于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
2.积累整理的习惯。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
3.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初中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不识的字、词,要求学生要自觉翻检工具书,并结合该字词的语境定其音义。这实际是一个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在判断筛选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该字词所有的音项、义项,有利于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
4.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进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结尾这样地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5.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总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克服困难,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6-07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一谈我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要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果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授阅读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适当的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游泳”,自己去感受文学殿堂的无限魅力!
1.精心选择好阅读材料。即既有三大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内容自然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间。
2.注重理解和感知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3.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篇章层次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会发现其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和一个重要句子之后,我们要努力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
5.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开放性阅读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地说服力。
三、加强写作训练
新课程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以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弄清原文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一双手》之后,就写《老师的手》、《爸爸的手》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四、培养阅读习惯
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囿于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
2.积累整理的习惯。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
3.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初中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懂不识的字、词,要求学生要自觉翻检工具书,并结合该字词的语境定其音义。这实际是一个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在判断筛选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该字词所有的音项、义项,有利于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
4.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进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结尾这样地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5.思考想象的习惯。语文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思考想象的习惯。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力图自己读懂、读通所读材料,多思考包括与前文的比较思考,与该文有联系知识的联想思考及展开想象翅膀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使知识得以运用。
总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克服困难,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