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素质现状及提升路径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当前,大学生缺乏创业信念、高校缺少创业实践基地和对创业课程不够重视等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创业素质匮乏的主要原因。因此,需从高校与政府两方面培育大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运行与保障机制,以培育大学生创业素质,政府应完善创业服务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路径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政策让“双创”理念深入民心。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有利于以创业带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基于“双创”的大背景,各高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全面贯彻落实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
  为客观了解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情况,编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问卷》,文章研究选取佛山地区5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8份,有效率为93.8%。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进行,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情况。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基本现状
  (一)创业认识充分,但创业意识淡薄
  在创业已经成为时代强音的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学校、媒介、社会等领域对创业内涵、创业形式、创业意义等都有了比较广泛的了解。在收集的有效问卷中,对于“谈谈你对创业的认知”这一问题的回答,有80.2%的学生选择“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有18.4%的学生选择“开办一家企业”,只有1.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数据见表1)。可见,随着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理解创业是对今后就业的一种创造性选择,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比较充分。但问及到“你是否有创业的打算”时,回答“没有”的学生为658名,占比为70.1%,回答“有”的学生为280名,占比29.9%(数据见表2)。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可知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有一定了解,能较好的掌握创业知识,但创业热情不高,创业意愿不强,创业意识淡薄。
  (二)创业态度积极,但动机存在偏差
  在问及对创业的想法时,75.9%的同学选择了“创业是实现理想的一种途径”;10.2%的同学选择了“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个方法”;13.9%的同学选择了“大学生创业前景不容乐观”(数据见表3)。这表明多数同学认同创业行为,并持肯定态度。当问及创业的动机时,41.8%的同学选择赚钱;28.5%的同学选择为了实现自我价值;16.2%的学生是兴趣;其他的占13.5%(数据见表4)。由此可见,不少学生把创业作为赚钱目的,注重物质追求,缺乏理性的创业动机,创业眼光短浅。
  (三)创业目标明确,但创业精神不足
  在调查中,当问到“假如你有创业想法,你会从事什么创业项目”时,56.2%的同学选择“专业知识领域”;17.8%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的领域”;13.6%的同学选择“容易实践的领域”,12.4%的同学选择“没有考虑”(数据见表5)。说明多数同学的创业目标较为明确。在调查中,关于创业性格的问题,42.7%的同学认为自己性格比较保守,不敢于冒险;37.6%的同学认为自己性格内外兼顾,仅有19.7%的同学认为自己性格开朗,具有创业精神(数据见表6)。而对“假如创业失败,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回答中,有78.6%的同学会“放弃创业”,有6.6%的同学“重新创业”,有14.8%同学“没有考虑清楚”(数据见表7)。说明多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对创业的艰辛缺乏心理准备,创业的精神不足。
  (四)外部创业条件具备,但创业知识欠缺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也给予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大力扶持,如要求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高校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大学生创业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自身创业条件有待提高,当问及创业条件是否具备时,调查结果显示,了解创业相关法规政策占11.8%;了解创办企业相关知识占14.8%;掌握创业基本技能占16.3%;经过创业培训占6.5%;不了解创业知识占50.6%(数据见表8)。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创业知识还是创业技能,多数同学都显得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创新思维较强,但沟通合作能力不足
  创新思维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具有这方面的创业素质。当问及“你有创新思维或新奇想法”时,调查结果表明,有51.2%的 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创新思维,有23.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新思维,还有11.7%的大学生不清楚自身状况(数据见表9)。在涉及到“创业中是否与其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时,选择“是”占42.6%,选择“不多”占32.1%,选择“很少”占25.3%(数据见表10)。从这组数据看出,有些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在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缺乏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以失败告终,调查大学生创业素质现状并进行分析后认为大学生创业之路失败,除必要的资金、资源等因素外,还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一)大学生创业信念不坚定,创业精神不强
  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1],源于人们强烈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是创业活动的动力源泉,称之为信念。当前大部分学生靠父母供养上大学,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少接触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缺少应对困难的準备,在校期间较少考虑创业问题。毕业后,找份工作,安稳过日子。在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恬淡日子里,缺少创业激情,更谈不上创业信念,创业信念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精神支柱,一旦缺少信念的支撑,创业者遇到创业挫折,就很难有信心跨越障碍。   (二)高校缺少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技能难以提高
  创业的关键在实践,没有实践的支撑,大学生创业能力难以提高。创业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创业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能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使学生贴近创业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然而高校办学资源有限,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机会亦是有限。调查显示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不多。调查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校内没有创业实践基地,体现出创业教育过程中“硬件”不到位,学生处于“散打”状态,难以把创业意识引向深入,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难以提高。
  第二,大学生创业参与度不够。调查中,在问及“你参加过哪些创业项目”时,有9.6%的同学参与过学校创业园项目,有6.2%的同学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尚有8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项目(数据见表11)。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参与度不足,也体现了学校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三)高校创业课程开设留于形式,大学生创业知识获取有限
  有些高校只开设了就业课程,未设创业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而非专业课等。调查发现,只有18.5%的同学上过创业相关课程,可以说,缺少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创业素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缺乏创业相关政策法规、相关理论(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对于这些知识,不少大学生没有系统学过,甚至不甚了解,而这些知识应该是创业课程的重点内容,有专家认为不少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创业想法,但在信息搜集、学习创业理论、参加创业实践教学等训练仍然偏少。可见,创业知识储备不足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也导致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整体偏低。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路径
  根据教育部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以掌握创业知识、理论为重点,以了解创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要求,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此,主要从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文化、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创业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1.磨练创业品质,坚定创业意志
  创业品质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在校园里,大学生会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多方压力,要转变“等靠要”的创业观念,主动出击、主动思考、亲身体验[2],自觉培养“危机意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勇敢战胜困难,在失败中成长,在历练中前行,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来培养意志品质。
  2.端正创业态度,完善创业技能
  大学生在创业活动实施之前,要做充足准备工作。创业之前,可以对自己的项目进行SWOT分析,并写出详细的创业计划书,请教专业指导老师,进行科学论证,从中分析出问题,完善项目,避免一时冲动,盲从蛮干,走不必要的弯路。此外,大学生要端正学习心态,尽可能掌握创业知识,并将创业知识转化为所需技能,不断夯实创业能力,同时增强创业意识,把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与兴趣、特长相结合,不断迸发创业灵感,实现创业理想。
  3.參加社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
  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日常的专业学习之外,还要积极投身创业有关的社会实践中,以丰富创业经验。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到企业实习和节假日兼职等形式。实践活动可以丰富社会阅历,了解不同行业的职业特点,从而积累工作经验,提升社会阅历,还可以明确今后创业项目的方向。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创业活动,比如校园内的跳蚤市场、校内外的创业大赛、大学生孵化园等校园创业平台,通过亲身实践,以提高实践能力。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创业社团,在创业社团里,探讨创业项目,交流创业经验。
  (二)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是被动的、片面的,高校可以通过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一,在办学思路上,将创业教育培养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中,使师生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第二,加强组织建设,对涉及创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构等要有完善的制度,理顺工作思路和程序,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第三,借助校园宣传载体,通过课堂、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把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创业事迹进行推广,积极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第四,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高校要完善创业管理体制机制,通过SYB课程培训、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三)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一是教师要有深厚的创业知识背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具有强大的收集、整理、运用的能力,并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二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要上好本专业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指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塑造良好的创业品质,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让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3],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拓展空间;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高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修提高,更新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四)构建完善的创业素质教育运行与保障机制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需要高校提供政策、环境、制度等支持,构建完善的创业素质教育运行和保障机制。   1.建立创业素质教育领导与组织保障机制
  高校应该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学、科研、院系、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业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该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创业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对院、系进行考评、监督等工作。在创业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组建学校创业素质教育中心,并在各院系成立对应的分支机构,以确保创业素质教育落实到二级单位,二级单位应聘请相关专业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培养,以便创业素质教育能有序开展。
  2.构建课堂、实训和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为了提高创业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从课程体系、实训平台和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高校创业培养课程体系,精选优秀的创业教育教材。创业教育教材应立足国情,聘请在创业领域内有理论功底和创业实践经历的专家学者编纂,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创业教材,并考虑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编写出符合本地区大学生创业的培训教材。第二,建立多样化的创业实训平台。创业实训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需要建设多样化的创业实训平台,比如ERP沙盘模拟训练室、创业模拟训练室、ERP软件实验室等,一种集趣味性、模拟性、知识性、对抗性的创业技能培训平台,有利于学生对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销、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协作等诸多环节的深入了解,为创业实践打下基础。第三,搭建创业培育实践平台。高校要不断挖掘自身资源,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建立创业实践、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一是挖掘现有校内资源,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孵化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场地、网络等硬件设备,吸纳在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团队入园,进行实体化运作。二是依托孵化园,建立市场化的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努力吸纳政府参与,园区要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通过整合政府的政策优勢、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高校人才与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技术咨询、市场指导等服务,开辟创业新渠道。
  (五)政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创业环境
  政府可以围绕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提供全程服务。[4]从相关行业信息、法律援助等培训,到工商、税务登记、经营执照的颁发,以及后续企业发展所需的场地审批、融资等,都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此外,政府出台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制度保障,给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最后,政府积极宣传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全国性的创业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管理(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7.
  [2]施永川.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5):214-217.
  [3]邓水平.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3(5):159-161.
  [4]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4-38.
  责任编辑  杨慧芝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入党动机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为一元主导,通过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家庭情感影响、功利化色彩浓厚、从众心理等多元倾向问题,剖析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导致入党动机偏向的归因,提出加强前期教育,端正入党动机;深化中期考察,完善考评机制;强化后期实践,践行党员义务等纾困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入党动机;一元主导;多元倾向  习近平在
期刊
摘 要:高校學生工作品牌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发展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做好学生工作,是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应从完善品牌运行的内在体系、建立培育效果的评价模型和注重品牌形象的有效宣传三方面着力。  关键词:学生工作;品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 要: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力量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织方式,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和桥梁,处理社会关系的生动场景及专业运用、兴趣发展、能力拓展、人格完善的广阔平台。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社团参与动机、社团参与程度、参与社团类型、社团参与角色进行系统分析,对大学生社团与对其心理健康质量、多元智力发展、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认为,高校在落实立德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是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学内涵呈现出一种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与价值引领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从类型学还是教育意义的角度,学习红色文学与开展高校思政育人都有着内在关联逻辑。新时代以红色文学为依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时代机遇,也会面临着现实挑战。以“岭师文传”育人路径新实践
期刊
摘 要:SCL-90量表的抽样分析表明,大部分贫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极少数新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农村新生。因此,新生资助工作要在资助对象、资助信息等方面提高精准度、特别做好新生的创新教育和心理教育。  关键词: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精准资助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经济困
期刊
摘 要: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分析,开展通识拓展课程是落实国家政策、解决校园文化活动问题、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广东A高职学院的通识拓展课程以“德、智、体、美、劳、创”六个方面的素养培养为目标,以通识为内容,以拓展为策略,以课程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而构建的“项目—课程—活动”三级体系。课程实行“校—院—班”三级管理制度,统一教学目标、内容和载体,以特色化品牌、系统化设计、个性化档案、拓展化平
期刊
摘 要:“互联网 +”时代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党建对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高校党建也应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拓展党建教育内容,增强党建教育效果,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从“互联网+”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机遇、挑战入手,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原则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
期刊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对于提升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水平,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暨南大学为例,通过实证研究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水平及政治站位,初步探索“双一流”大学的“三全育人”有效路径,激发党员教师立德树人积极性,强化师德建设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以期建立高校教师党建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机制,从而推动“三全育人”的落地生根和立德树人的开花结果。 
期刊
深挖■的根,速解相關题
期刊
摘 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基于“新工科”视野的角度考察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内容、形式和成效。调查发现,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丰富,主要以有偿校外社会实践为主;实践效果显著,如增强学生领导力、塑造崇高理想、提升服务能力等,但是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意义不够明确、活动专业性和思想性不强、形式单一、学校层面公益类实践活动较少等不足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效度评价。因此,可以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