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梨,分离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觉醒来,身边的人不在枕边,手摸不到,眼观不见。秋天来了,家乡的乌桕树迎着秋风,将徽州渲染成金色。
  突然想起儿时一年秋天,我跟在母亲后面,去了黎阳水街贾家大院。贾家大院当时住了十多户人家,外婆在那儿居住了20多年。我的外婆和我在同一城市,当时我却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外婆见我和母亲到来,她背过身子,拿出一块手绢抹去眼泪。只见她烧水泡茶之余,从橱柜里拿一个硕大的砀山梨,边削皮边说,就一个梨,给萍吃。我一看这梨太大,便说:外婆,我吃不下,太大了,我们分着吃吧。这时,外婆回过头,一脸惊愕,说:我不和你们分梨,梨不可以分!可那时候的我,哪里知道徽州风俗中,分梨的忌讳和分量?哪里知道分离的痛?后来才懂得徽州人为什么忌讳分梨。原来徽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一丢,便是一生,这一丢,便是一世。
  分离于外婆,是有体会的。她一生与长子和幼子分离。长子两岁时,她逃离殷实徽商之家。记得外婆曾和我说过,家是个好家庭!徽州老家有四进的房屋,上海的家也有三层楼,新知书店还有我们家股份。既然是好家庭,不缺衣少食,为什么要逃离?而幼子则在外婆没有能力带的时候,送到了徽州乡下她娘家溪口,8岁的幼子,不幸饿死。
  从外婆那里,我知道梨是不能分吃的,我再也不敢分梨。然人生注定聚少离多。当年女儿去上海读书,我并没有意识到,从此,分离便是常态,匆匆忙忙来,匆匆忙忙去。
  不久前,我在上海女儿家住了一个多月后,准备出国旅行。临别,女儿坐在我的床沿,淚眼汪汪地说:“妈妈,能不能回国后,再在上海呆几天啊?要是我家和徽州的家一样大,你就习惯了。”
  “不是,我想回家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生活。”
  我本以为父母会陪伴我一生,其实,他们只陪伴我半生,我本以为我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其实,我陪伴她的日子或许更少。
  好在现在有视频,再遥远的距离都能借助手机缓解彼此分离的痛。
  视频中,我们祈祷的那位新生命诞生了,他的诞生意味着我们将要老去。新生命的诞生也晓喻我们,世界没有永恒的相守,分离或许才是生命的常态……
其他文献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習近平总书记喊话:“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习总书记都关注到了,可见中国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奇葩建筑之多,已经到了让高层为之忧虑的程度,是否还能放任自流?  不仅是北京“大裤衩”,以“福禄寿”三星形象建造的北京天子大酒店、苏州的“秋裤”东方之门、沈阳钻到钱眼里的方圆大厦都已臭名远扬,怎么就那么弱智呢?房子造之前,都要画效果图,什么效果一目了然,怎么到造好了大众为之
最近北京、上海等地的城市整治“拆店修墙”渐渐进入高潮,媒体纷纷发声,拥护的有,反对的也有,我的态度是基本拥护,也有保留。  要说“拆违”,我当然支持,违章建筑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座城市的肿瘤,“拆违”是常识性举措,问题是“违章”的概念不能随意外延,你不能借势打鬼,把不是违章的,圈进“违章”而痛打。  至于拆店,我是有所保留的,首先城市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何在?说白了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对临街店
在历经马丁·路德·金等的奋斗之后,美国表面上实现了种族平等,甚至出现过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但这只不过是给种族主义裂缝上了些胶水,一旦有了合适的温度胶水融化,等待出现的将是更犀利与严峻的撕裂。  斯蒂芬·班农(Steve Bannon)离职了。这是人称美国当世权力第二大的人——特朗普的首席顾问、首席战略师。  恰逢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暴力事件发生,在就任特朗普的“国师”之前,曾是“另类右翼”主